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两名中国新移民新加坡当农民 分享创业心得(图)

两名中国新移民新加坡当农民 分享创业心得(图)

(左起)科技农场背后的推手:林亚礼、邬瑛、黄星迪、林成树和田建杰

两名中国新移民新加坡当农民 分享创业心得(图)

    (上至下)田建杰、黄星迪、邬瑛。田建杰和邬瑛曾合作经营私人建筑公司,决定中年转换跑道后,两人竟选择当都市农民

中新网1月4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来自中国的两个新移民,来到高度都市化的新加坡十多年后,竟然在中年转行,和几名本地资深农业高手一起办起农场,种植蔬菜和蘑菇,当起农民来。农场引入高科技的种植和培育技术,使得“农民”在新加坡的概念,也注入了新的内涵。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几乎没有农村,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非常少,食品超过90%从国外进口。在这里工作生活将近15年的建筑工程师田建杰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但他在事业面临转型的当儿,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竟然是要在新加坡当农民!

刚开始,他甚至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跳,可是通过调查分析,实地考察,回中国农科院培训,他越来越坚定地朝着自己的“都市农民梦”走去。

今年40岁的永久居民田建杰,祖籍中国河北,父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95年,身为北京住宅总公司员工的田建杰跟随公司来到新加坡拓展业务,从此与岛国结缘。2007年,公司撤出本地,田建杰却留了下来,与几个从中国一起来的同事成立了私人建筑公司,继续在工地上摸爬滚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危机感在田建杰的心中弥漫开来。“我切身地感受到建筑业越做越辛苦,相关政策一再调整,我们这种小型建筑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自己的年龄却越来越大,看来事业转型已经是势在必行!”

与田建杰有着相同事业轨迹的邬瑛,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

今年42岁的邬瑛毕业于中国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后来修读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当初,她也是随北京住宅总公司来到新加坡,随后举家移民这里。公司撤走后,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邬瑛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再挪动,而是与同事田建杰合作经营起私人建筑公司。

如今,两个人都有转换跑道的想法:田建杰想在新加坡租块土地种植各种绿色蔬菜;邬瑛想种植物,搞立体绿化。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开始找地点,选产品,一步步紧锣密鼓地实行起来。

  结识热情忠厚的本地“农业人”

他们在新加坡农业较为集中的林厝港一带找到了合适的土地,也结识了一群热情忠厚的新加坡“农业人”。“新加坡农业人很实在,他们知道我们赚钱不容易,多次劝我们不要盲目投入,一定要先制定周详的方案。”邬瑛提起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农业人和农场主,一直非常感动。

土地问题解决后,田建杰发现在新加坡,土地租金、水电费、人工费等成本高,单纯依赖种植生长周期长、占用土地较多的绿色蔬菜,农场根本无法生存,必须在选产品和融入高科技上动脑筋、下功夫。

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田建杰和邬瑛决定种植芽苗菜和蘑菇。随即他们想到了2007年结识的有着丰富有机种植经验的本地农人林成树和林亚礼,以及对蘑菇培育很有研究的黄星迪。

  新加坡小麦草和菌类种植专家 给予帮忙

56岁的林成树被业界人士称为新加坡的“小麦草之父”。他因为年迈的母亲患上癌症而开始关注小麦草,又因为在新加坡找不到味道甘甜的纯绿色小麦草,继而潜心研究小麦草的种植。

虽然后来母亲终是撒手人寰,没能喝上林成树种植的小麦草,但他和朋友林亚礼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不仅成功种植出味道甘甜的纯绿色小麦草,而且在有机土的配兑和有机方式种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年48岁的黄星迪曾经是一名收入稳定的IT系统专家。由于家中亲友患了肺癌,他开始格外关注被认为对癌症病人很有帮助的菌类——“巴西蘑菇”。但是,当时巴西蘑菇多数控制在直销者手中,价格昂贵,很难多得。

他的亲友不久后离开人世,这让做了20年IT业的黄星迪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IT行业压力大,忙起来的时候三餐不保,我觉得有必要对现有生活做一个调整,可能是回归乡土的时候了。”

2004年,黄星迪辞掉工作,随外派上海的妻子一同去到中国。随后,他只身来到四川绵阳,找当地的蘑菇培育专家学习种菇,并与朋友搞起了蘑菇种植基地。直到2008年妻子结束了外派工作,他们才返回新加坡。

这时的黄星迪,已经是一个脑子里全是蘑菇培育和种植技术的菌类种植行家,而菌类种植似乎与他的生活再也分不开了。

机缘巧合,2010年初,两个一心想在新加坡当农民的中国新移民,与这群执著于有机种植方式的本地人走在一起。田建杰和邬瑛成立了绿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Green Nature Ecological Technology Pte Ltd),并立志要在新加坡建立一个现代甘榜,闯出一片农业新天地。

  科技农场充分利用空间 种植有机农产品

走进绿然生态科技农场,完全颠覆人们心中传统的农场概念。这里没有成片的农耕土地,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工厂一样的整洁厂房,智能化的环境控制技术,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用电脑更加精确地控制着各类芽苗和蘑菇的发育期。

为了节省土地,田建杰运用曾经的建筑专长,在有限的培育房内搭建起多层立体种植架。在400平方米的常温培育房里,由上到下的可用空间内,同时种植着五层芽苗菜;有幕布遮挡的阴暗处,一排排的蘑菇正在默默生长。

在全面启用种植面积后,仅一个这样的培育房每天可向市场输出400公斤的芽苗菜和500公斤的蘑菇。而当四个12.5平方米的低温芽苗菜培育房全部投入种植后,每天可生产3000盒苜蓿苗、香椿苗、芥末苗、萝卜苗等活体芽菜。

“在新加坡,种植蔬菜的人越来越少,可供应的本地蔬菜更是少之又少,既然我们选择做,就要做真正可信赖的本地绿色蔬菜,无化肥、无农药、无激素。这是原则,也是我们朴素的农民理想。”田建杰和邬瑛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从国外引进过滤和杀菌等系统

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洁,农场从国外引进了双重水过滤系统、紫外线杀菌系统和水的强磁化处理系统,过滤、杀菌、消毒后的水还要通过强磁处理,改变水的分子结构,促进矿物质元素的溶解,来帮助植物根系吸收营养。

  1. 连云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2. 面对淘宝严厉规则,创业者如何抉择?京东店群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3. 黄荣定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调研 推动退役军人成为创业就业排头兵
  4. 在美参加“全球创业峰会”,我仿佛身处中国某内地省份
  5. 山东省招远市举办贫困人员创业培训班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