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影响恩施]第一个辞官经商者的创业历程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给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继“个体户”风行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下海”成为中国社会的热词汇之一。特别是在沿海地区,一部分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铁饭碗”,转而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他们的行为被称作“下海”,也被称为是“吃螃蟹”的人。

1988年,时任恩施州委书记朱纯宣率全州各县(市)、乡镇负责人赴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四省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考察,归来后,借鉴沿海及发达地区经验,州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允许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停薪留职或停职带薪(三年以内)到企业去创业。1992年,时任湖北省汽车工业总公司恩施公司业务经理的陈德平辞职下海经商,创办恩施首家私营企业,成为我州最早“下海”的人。

1992年,《鄂西报》(《恩施日报》前身)开辟“下海人”专栏,对恩施企事业单位人员投身市场经济建设的人与事进行报道。1993年以后,我州逐渐有部分机关干部以各种形式下海,其方式主要是停薪留职、停职带薪或辞职。

2006年,中央及地方下发规范性文件,不再鼓励机关干部下海创业,不准兼两头。我州开始鼓励农民办企业。

亲历

很多人都知道,现任恩施万路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陈德平便是恩施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不仅是商界的名人,同时还是州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州工商联副会长及10多个州直各部门的廉政监察员。

9月11日下午,记者在新迁到南门大桥的“万路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办公室,见到了陈德平,他一边接听电话,一边向记者回忆起16年前“下海”的经历……

当年我冲破各种阻力辞职下海时,很多人都认为我不理智,认为我神经不正常才那样做,没有人理解,也几乎没有人支持,除了我妻子,而她对我的支持只是基于她对我的信任。

当时,我在国企,作为一个副处级干部,每个月工资有376元,还不包括奖金。要知道,当时州委书记的工资也才三百多元,一般人工资才一百多甚至几十元。在人们眼中,辞去待遇优厚的公职下海去经商,的确不可思议。因为这种自愿抛弃“铁饭碗”的行为无疑是一种叛逆之举。我理解人们的猜测和不解,但我之所以有这种勇气,并非是一时的盲目冲动或意气用事,我只是坚信自己的判断,坚信自己对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理解。而我下决心走出这一步,是因为当时全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感觉到自己在那种四平八稳的工作状况中发挥不了什么才能,我希望能有一个舞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2年9月,经过慎重考虑,我郑重向湖北省汽车工业总公司组织部提交了要求停薪留职的报告。

在报告中,我这样写道:“今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并作了极其重要的‘南巡讲话’,随着中央二号文件的逐级传达,短短的几个月来,从中央到地方,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对我也很有启发。现在自己的工作,我已竭尽全力,与其死守现状,不如勇于投入改革的洪流之中去,不搞争论,不搞内讧,在改革开放之中真正体现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份思想观念“前卫”的辞职报告并没有得到领导的理解和同意,总公司甚至还派了7位同志专程来到恩施,给我当面做思想政治工作。

记得是9月底的一天,在原鄂西宾馆的一个房间里,总公司的7位同志和我谈了一整天,从上午7点到下午7点,都没吃饭,劝我收回报告,回到原单位,不能出去搞资本主义。如果硬要出去干,总公司将开除我的党籍和公职。

面对车轮战式的劝说,我没有犹豫和彷徨,我辩解道:我只是想体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而且是响应中央精神,我尊重组织遵守纪律,企业可以选择职工,职工为什么不能选择企业?

最终,因总公司不同意我停薪留职,我只好辞去公职,毅然同另四位辞职的员工一起成立了恩施第一家私营企业———恩施万路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党组织关系被挂靠到州委机关工委。

创业比我们想像中的要艰难。1992年11月,公司正式到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注册办理各种手续时,他们的工作人员很为难,因为之前从没有私人来办理过,他们不知如何界定公司性质。最后经研究定为“私营”企业。在银行开户时,相关票证只有国营和集体两种编号,没有“私营”,最终,银行及后来很多部门在办理各类手续时都把我们公司挂靠到集体那一类去了。

公司创业初期,没有资金,凑;没有场地,租。我们五个人一共凑了一万多元,我个人的全部存款3000多元全拿出来了,但这远远不够。后来我们又通过种种方式自筹资金20多万,并通过向客户打借条、打欠条、赊货等途径让公司开始运转。

没想到,公司开业没多久就遇到大难题———拿着现钱找相关厂家也进不到货。后来,才得知是省汽车工业总公司向全省所属企业下发文件,不准给“万路通”公司供货,同时还正式下文禁止各分公司各地区公司科级以上干部停薪留职。这也算是“杀一儆百”吧。我只好托关系,找熟人,让公司艰难运转,在夹缝中求生存。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当时的州委、州政府领导的思想比较解放,很支持我,并鼓励我们好好干下去。

对公司创业初遇到的种种困难,虽然有压力,但我没有丝毫后悔。我不止一次对身边的朋友说,我预感到今后我们国家会有很大的改变,这种体制不会永远存在,最多5年,会有巨大的变化。

事实证明,一年多以后,从1993开始,下海经商的机关干部开始多了起来,几乎都是停薪留职。

1994年,第一批私营企业成立党支部。人们对机关干部下海的观念的真正转变也从这一年开始。时任州委书记朱纯宣曾说过很形象的一句话:以后我们要把经济发展的“三爷子”变为“三兄弟”———因为在这之前,人们形容国营的是老子,集体的是儿子,私营个体的是孙子。

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行动上的飞跃。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全州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已达到4万多个。

影响:

对我州机关干部下海经商的意义,原州委秘书长田开林曾说:“一是机关干部能了解到基层创业的艰辛和不易,让党政机关都来关注企业;二是直接安排干部到企业任职,开展技术、信息服务,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带动他们来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搞活了市场经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刚刚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转型必然要求人才资源的配置与之相适应。政府机关人才过剩,人浮于事,而市场却人才奇缺,特别是管理型人才、开拓创新型人才奇缺。这一时期,政府通过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性措施,如停薪留职、经济补偿等,支持和推动公务员“下海”。从今天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所取得的成就看,当年政府鼓励和推动公务员“下海”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按照田开林的理解,公务员“下海”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为解决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公务员“下海”也冲破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交流的界限,扭转了以往人才单纯向机关流动的局面,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管理的发展方向,也使企业经营者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下海成就了一批个体户、民营企业主、国企改革家等。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归于平淡,他们的经历,是这段历史的真实生动记录。

链接:

●1983年—1988年期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承认、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因此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一些国营企业职工、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辞去公职,投身商海,“下海”一时蔚然成风。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扫除了“姓社姓资”的杂音,催生了第二次辞职下海的高潮。

●1994年元月,恩施州第一次召开私营经济表彰大会。

●2001年,恩施州委下发关于州县(市)乡(镇)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定编定岗分流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年龄在35周年以下的人员从事二、三产业,或回原籍开发庭院经济,或从事山地资源开发,或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锻炼等。

  1. CCTV-7《致富经》栏目到我县专题采访创业人物陈华东
  2. 北斗镇:“双培双带”让返乡创业人员有为有位 第03版:区域 20190
  3. 退役军人陈飞:投身创新创业大潮的排头兵
  4. 在内蒙古,如何做不一样的羊肉品牌?
  5. 2019最值得关注女性创业者TOP30公布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相关推荐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