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解析网络流行语在舆论场上的三重功能


  10月27日,作家冯唐在微博中发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罗列了人到中年“油腻”的十点行为,如“身体发福”“倚老卖老”“好为人师”等等。“油腻”一词,源于2015年的一篇《中国男人为什么有一种油腻感》,文中称“油腻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像是满嘴跑火车,邋遢的穿着与发型,言谈举止中毫不掩饰的自大,都是“油腻感”的体现。

解析网络流行语在舆论场上的三重功能

  很快,冯唐的这篇文章出人意料地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短短几天就让整个舆论场都充满了中年“油腻体”的踪影。类似的文章纷纷出炉,历数了各种“油腻”指征,如《如何避免成为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盘点了“大肚子、盘串儿、炫耀喝茶、公开说性、爱教育人、装腔作势”等特征,《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妇女》则罗列了“当场吐槽老公、滥用性别优势、只爱谈论孩子”等特点,舆论大呼“真是戳中了心中的痛点”。此后,网络上更多的仿文接踵而至、跟风而来,内容向更多职业和人群延伸,如《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媒体人》《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公务员》《如何避免当一个油腻的猪精女孩》等,这些自媒体文章凭借自带热度的“油腻体”,均获得畸高的阅读量。

  “油腻”一词大行其道,不少网络大V如“@思维聚焦”“@老徐时评”“@传媒老王”等也在微博中积极引用与调侃,推动了“油腻体”的火爆。同时,各大媒体和自媒体也纷纷加入传播行列,《人民日报》11月2日针对“油腻”一词刊发评论《透过皮相看油腻》,新华社的评论文章也发出了“要让老百姓少年不焦虑、中年不油腻、老年不孤寂”的感慨,连严肃的政法自媒体公号“长安剑”也发文《长安剑小编群针对“油腻中年”的唇枪舌战》,探讨当下“油腻体”刷爆朋友圈的社会原因。至此,“油腻体”已经成为网络中的一股洪流,产生了网民大量转发并竞相模仿改编的效果。

  其实,“油腻体”这样的语言形式并不陌生,网络中早先就出现过“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元芳体”“伊琍体”等流行语体,它们凭借着新鲜性、社会性、娱乐性等特点得以迅速传播,深受时下广大网民的青睐。本文结合此次“油腻体”的传播现象,具体分析网络流行体在舆论场中的三重功能。

  娱乐功能:一场娱乐大众的“时尚游戏”

  “油腻体”等网络流行体的走红,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们满足了社会公众的娱乐诉求。网络流行体本身是一种新的语体表达形式,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常常会在短期内集中喷发,像是一场流行于网络的“时尚游戏”。

  1、它具有一定的规则和范式

  网络流行体的传播一般都会套用某种固定的格式。如“油腻体”的众多仿写文章,题目基本上都是“如何避免成为一名油腻的XX人”,内容结构也都分为一二三四等几点论述,就像“你制定我遵守”的游戏规则。

  2、它的生命周期一般比较短暂

  网络流行体的生命周期一般比较短暂,呈现出“流行快、淡出也快”的特点。如“油腻体”出自冯唐的文章之后,经由网络大V、媒体、自媒体的推介,迅速引发“病毒式”传播,网民纷纷套用句式进行调侃,但之后又很快就淡出公众视野。

  3、它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

  以“油腻体”为例,其带有调侃和嘲讽的感情色彩,比常规语言更加鲜活生动。而且这种语体形式新颖、表现力强,很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与模仿,有时候网民只是一时感到好玩、有趣而去竞相使用这种语体。

  情感功能:宣泄社会情绪的“减压阀”

  这些网络流行语体,有的呈现了无厘头般的嬉闹,有的表现了无力吐槽的郁闷,还有的抒发了缅怀往昔的惆帐,但其主题大多都贴近了大众心理,激发了网民内心的情感共鸣,因此能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

  “油腻体”实质上演说的是“中年焦虑”和“中年危机”的话题,其走红正是因为它戳中了现实社会的痛点。今年以来,从“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到“1992中年危机”再到“90后开始养生”等调侃之语的火爆,都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于中年阶段的焦虑、重压和不安之感。甚至刚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群体,也开始因年龄的逐渐增长而对现实和未来充满了紧张与迷茫,就像舆论调侃的那样“真怕一不留神就从空巢青年沦为了问题中年”。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人到中年的内心紧迫感和焦虑感,借由“油腻”一词被社交媒体撩拨起来。网民将中年失意的形象和中年自发的焦虑感相混杂,把“中年危机”推到了话题榜首,由此产生了热闹的舆论景观。

  可见,“油腻体”更像是一面宣泄情绪的“窗口”,借由网络的开放性,变成了社会群体发泄苦闷、寻求慰藉、放松心情的渠道,并因此发挥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评议功能:舆论话语导向的“测试仪”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油腻体”等网络流行体也表现出舆论对于一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折射出当前社会所持有的价值倾向

  这场由“油腻体”掀起的“批判运动”,使得中年群体被贴上了某种负面标签,舆论将不满、不屑、不爽等情绪倾倒其间,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其实,“油腻体”也是时下流行的“鄙视链”现象的一种变体,在这场“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游戏中,某些网民借着“油腻”一词对中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批判和否定。可以看出,中年群体的话语权已经旁落。

  “油腻体”的兴起,一方面说明在去身份化、去权威化的网络语境下,社交媒体可以令碎片化的信息按照兴趣、文化、价值观等维度重新聚合起来,网民得以对传统话语权进行解构与重建。另一方面,舆论对中年人进行“标签化”地群嘲,说明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个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网络流行体中也不乏庸俗化、过度阐释、语言不规范等问题

  然而,舆论场上部分网民言语粗俗、贬损他人的恶习阻碍着网络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也许应如媒体评论所言“面对互联网上的套路化炒作,舆论不应该被段子手牵着鼻子走,动辄对某个群体贴标签”,而应该从话题中提取正能量信息,弘扬社会正气。

德迅网 » 解析网络流行语在舆论场上的三重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