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网络语言的泛化:是喜是忧?

  网络语言的兴起是人们始料未及的。MM、菜鸟、恐龙、粉丝、BT……这些俏皮的网语一下子得到许多年轻人的认同。尤其是近两年,每年网上热热闹闹的网络流行语的评选,让“山寨”、“雷人”、“PK”等年度网络流行语已经“跳”出了网络,开始频频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上亮相,并在学生传统小说、作文中现身。网络语言泛化是汉语言生机勃勃的表现,还是对汉语言的恶搞和污染?对此的争议一直不停。

  网络语言很生动

  Vivian(网友):网络语言幽默、轻松,又特别形象,我每次看到“宽面条泪”、“瀑布汗”这样的词语总是会心地一笑,真的太传神了。这让我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可以得到很大的身心放松。

  杨玄(作家):说到网络语言的流行,我常常联想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它的影响范围和对语言的革命程度或许远远比不上白话文运动,但它的价值——在我看来——甚至要超过白话文运动。“五四”的语言革命虽然提倡了一种“平民”的语言,但它是由一批文化精英提倡、推广并且最终规范的,说到底,白话文运动仍然是精英的、贵族的。而网络语言是一场真正由普通人发起的语言革命。正如网络使普通人首次拥有了少量的话语权一样,网络语言意味着普通人首次有了创造或革新语言的舞台。这舞台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显得十分幼稚可笑,甚至近乎胡闹。但时至今日,诸如“斑竹”、“酱紫”之类不高明的网络词汇已经不常被人使用了。去年的流行语已经颇具水准,尤其是“山寨”一词,堪称绝妙。

  陈其功(编辑):今日的汉语相对于古汉语来说早已“纯洁”不再。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促使一批新词新语出现,增强了汉语的生命力;而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时代,应该是一个更为开放、更具包容精神的时代。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从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发展规律来看,网络语言的兴起是必然的。汉语有其广博的包容性,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不仅不会触及汉语根本,反而会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更加丰富汉语的语言词汇。

  广泛运用会引起混乱

  张青(中学语文老师):网络语言虽然冲击、解构和颠覆了既有的语言规则,但它与传统语言文字相比,显得很不规范。网络语言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有些简写形式甚至完全背离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心理。“神童”变成了“有神经病的儿童”,而所谓“绝代佳人”指的竟是不要小孩没有后代的佳人!“MM”是两字词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可表示“妹妹”、“美眉”、“妈妈”等,有很大的歧义性,虽然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传递、交流信息,但如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则会引起混乱。

  杨玄(作家):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文学编辑和写作者,我对网络语言保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我自己通常是不会使用这种语言的,因为一种尚未成熟的语言对写作的纯粹会起巨大的破坏作用。我也从来不读那些使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作品,以我的经验,热衷于网络写作的人肯定还没达到我愿意阅读的水平。

  网络语言使用应规范

   张文铁(语言学家):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说,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语境,适合于网民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站在语言文字法的角度看,它出现在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公务人员进行公务活动以及媒体公开报道的场合下是不适合的。2001年开始施行的《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在这些场合下必须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目前我国有网民2亿多,但在全国13亿人口中还是少数,大部分国人不一定能理解网络语言,所以使用网络语言必须分清场合。

  李白坚(大学教授):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尤其是对中小学生们要做到正确的引导: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重视提高大家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老师们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相关链接

  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PMP是拍马屁的缩写,ps(网络美工)是英文photoshop的简称。

  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和汉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的哭声)、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等。

  童语型,网民喜欢故作幼稚状,比如将“东西”说成“东东”,“一般”说成“一般般”。

  新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用“菜鸟”比喻初上网的新手,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作“恐龙”,将“丑男”叫作“青蛙”。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少量 一批

德迅网 » 网络语言的泛化:是喜是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