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刘慈欣:如何跨过“个人化写作”到“职业写作”的门槛?

  我要是真穷,创作上至少会比现在高产——刘慈欣

  1/4

  发电厂里的科幻作家梦

  1999年,成都的老牌科幻杂志《科幻世界》通知一位远在山西作者,他投稿的小说《鲸歌》将在6月号刊登,用那个时代的话描述: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

  这位36岁的作者,本职工作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一位计算机工程师,说到这儿,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了,他就是科幻作家刘慈欣。

  前段时间,有个微博很火,说刘慈欣上班写小说,是在占国家的便宜。

  这其实是九十年代国企的常态,刘回忆说,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在“打牌赌博”中消磨人生,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甚至没有网络,他就把自己大部分业余精力投入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中。

  刘慈欣的科幻创作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当然,奋笔十年后才有处女作,并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因为他精通英文,看了大量国外原版的科幻小说,所以根本看不上国内面向高中生读者群的科幻杂志,只能把大部分精力用于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的创作。

  可惜《超新星纪元》历时十年,边写边改,几易其稿,每一次把书稿寄给出版社,得到的答复总是:“书稿很不错,但是不可能出。”

  抛开这本书的政治风险,即使按今天市场眼光看,《超新星纪元》也是一本非主流的科幻小说。明知不可能有太多读者,还是投入了十年的精力,这段时间的刘慈欣,完全是为了心中的那个科幻梦想而写作。

  当然,支持他的理想主义的,就是他在电力系统的“铁饭碗”。

  后来,刘慈欣在一次网友互动中说:“至少在目前,电力系统还没有穷人。其实我要是真穷,创作上至少会比现在高产。”

  到了90年代末,进入了“国企改革三年脱困”最艰难的时期,连总理都说要走“地雷阵”,电力系统虽然效益好,但政治任务就是政治任务,也被分配了下岗指标。

  已经是中层干部的刘慈欣没有下岗之虞,“但却被要求在部下中间必须选择出下岗者”,时代真的是要变了。再加上《超新星纪元》出版无望,大刘心有所动,将目光投向了他一直看不上眼的国内科幻杂志。

  此时的《科幻世界》杂志,也正因为一篇科幻题材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征订量大增,进入了它的销售量巅峰期。

  可惜两大巅峰相遇的1999年,刘慈欣投出去的首批大作,都变成了一张张退稿信。

  人生就是这么讽刺,你觉得自己屈尊向杂志投稿,可搞了半天,原来自己还是没有入编辑他老人家的法眼。

  2/4

  编辑编辑告诉我,读者到底要什么?

  科幻评论家郑军第一次听到刘慈欣的名字是在1999年,一位《科幻世界》编辑对他说:“你要注意一下刘慈欣这个作者,他将是第二个王晋康!”

  其实,此时的大刘才刚刚发表了《鲸歌》、《坍缩》、《微观尽头》三个短篇,只能和大部分新人新作一起,屈居于“每期一星”、“校园科幻”中,用刘慈欣自己的话说,“读者反应平平”。

  那编辑为什么这么推崇他呢?按杂志出版的时间周期推算,此时编辑应该已经拿到了更有份量的作品,也就是后来入选中学语文阅读课本,为刘慈欣圈来第一批粉的短篇《带上她的眼睛》(1999.10),以及好评如潮的《地火》(2000.02),说不定20年后打响中国科幻片第一炮的《流浪地球》(2000.07)也已经出来了。

  这一年的时间里,刘慈欣的创作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如果按写作时间排,最早发表的《鲸歌》反而在稍后发表的《坍缩》、《微观尽头》之后,而这两篇完全是按大刘的科幻审美去写的——“十分空灵的世界,在那里,一切现实的束缚都被抛弃,只剩下在艺术和美的世界里的恣意游戏,只剩下宇宙尺度上的狂欢”,特别是《微观尽头》,一直是大刘自己最爱的作品之一。

  但此前一系列退稿信让大刘动摇了:是中国不配有好的科幻小说呢?还是自己根本不适合写科幻呢?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先发一篇,别管什么科幻理想不理想,一定要先发一篇。

  于是有了处女作《鲸歌》,也就排除了大刘的后一个疑问。

  可高兴之余,大刘又开始嫌弃《鲸歌》,他说:

  《鲸歌》最差,它根本就不该存在,写它只用了两天……《鲸歌》完全体现了通俗文学的精神,以故事为主体,在自己以后的创作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作品。

  看大刘自己看来,《鲸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只是对市场的一种妥协,此外就是让编辑对他有了信心,让他发了更能代表他的风格的《坍缩》和《微观尽头》。

  然而这回轮到了读者不买账,作为那个时代的《科幻世界》的读者,我非常理解这一点。中国科幻小说的读者大部分是高中、大学学生,这群人已经算是中国人中想象力和知识面比较丰富的人了,但仍然无法突破现实的引力,仍然无法喜欢那些过于抽象空灵和哲学化的意境。

  读者的反应通过编辑传达给刘慈欣,大刘立刻意识到,这么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写下去,是没有出路的:

  我不想这么变化,但终于明白,如果像前十年那样执着于自己喜欢的那种科幻,最后我也无法对那种科幻做出任何贡献。

  过于取悦读者的《鲸歌》失败了,过于满足自己的《微观尽头》也没有成功,大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间路线,大刘回忆《带上她的眼睛》的创作经历时是这么说的:

  那时我的作品一直不获发表,我就拿来科幻刊物仔细分析,猜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作品。猜来猜去猜明白了,于是就写了《带上她的眼睛》,于是就发表了。

  这跟郭敬明当年为了“新概念作文大赛”拿奖有的一拼:郭也是研究了两届大赛的所有文章,买了7本《萌芽》杂志,填了7张报名表,写了7篇不同风格的文章。

  《带上她的眼睛》为刘慈欣拿下了他的第一座银河奖,开启了“八连奖”的“封神史”。

  找到一种能稳定发表文章的文风,是每个作者梦寐以求的事,但所有将来会封神的作家都不会满足于此,《科幻世界》不过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而已,《带上她的眼睛》的获奖给刘慈欣“带来的思考远多于喜悦”。

  事实上,《带上她的眼睛》中很多的文字,进语文课本或《读者》没问题,但给成熟的文学读者阅读,就有点“作文感”了,感受一下吧:

  1. 国鸿公司召开2018年度宣传信息工作会议
  2. 2019年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春季专利审查员招聘220人启事
  3. 2019贵州习水县土城镇人民政府招聘到村(居)工作人员公告【招13
  4. 渝北中学自编古诗报刊出炉 看初二学生如何在古诗词中探寻“诗和
  5. 盖伊·特立斯:记者要像作家那样写作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