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消息写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消息是新闻的主体,是报纸最显著的标志。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消息处于决定报纸优劣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写消息是记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近些年在办报和读报当中,发现了消息写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亟待改进的问题。

  会议消息突破少

  现今,翻开报纸,会议消息繁多,尤其是头版版面,几乎全被会议消息占有。新闻教科书上新闻的分类本没有会议消息这一项。按新闻教科书上的分类,会议消息应属于动态消息,即“新近发生的事件”。新闻写作,尤其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及时迅速抓住事物的特点,主题集中,简短生动。遗憾的是,许多会议消息的写作与新闻写作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人们反感会议消息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会议消息的写法几乎千篇一律。都是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召开了某会议,会议解决什么问题,接下来就是参加会议的领导花名册,再接下来便是“领导讲话”、“会议认为”、“领导要求”、“大家表示”之类不仅影响了报纸的可读性,而且拿消息的写作理论来衡量,也很不妥当。

  角度处理不够好

  有些老主题,诸如改革开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都是党报要经常、反复报道的主题。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一种挑战。老主题并不等于老一套,老主题并不是做不出新文章来,关键在于能否发现新的角度。角度选好了,老主题照样可以放出新光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新华社1982年8月21日发的一篇题为《首都居民喜谈“没想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是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提高快的消息。文章的初稿,记者从林彪、“四人帮”造成的破坏写起,写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好处以及新局面,从职工住宅、家用电器、城镇居民储蓄、待业问题、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一一写起,每个方面又都有详细的数字,全文长达2500字。按说,这篇报道没错,从那一大堆数字也可以看出记者下了多大工夫。但是,由于写作角度是从工作上入手的,所以,便出现了平铺直叙、繁琐冗长、不生动、不形象的缺陷。后来,改换了写作角度,变工作角度为群众切身感受的角度。角度一转换,写法便灵活起来。作者用了三组类似影视特写镜头的写法,推出三个居民的现身说法,使数字等死材料变成了活材料,读来有情有景有形象。尽管修改后的稿子只有1400多字,且去掉了不少原有的材料,但同仁反映这一篇比上一篇,新闻效果不知要强多少倍。

  由此可见选择角度的重要。但目前我们的不少报纸却不是这样,往往是平淡地应付性地记那么一件事,既缺少新闻价值,又缺乏文采,读者看完后味同嚼蜡,因此,消息写作必须注重选择角度。

  导语写作一般化

  消息是报纸的主体文,导语是消息的眼睛,读者在读报时特别注意导语,由此也就对导语有了格外的苛求。现今导语写作中不足的地方有:有的导语中心太多,这也讲,那也说,这就容易使读者看后不知所云;有的导语太长,像给上级领导汇报一样,一项项数字开列出来,意在强调重要,实则适得其反;有的导语概括性不强,虚话套话讲了一大堆,大圈小圈绕了半天,结果就是说不到该说的地方。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导语似乎也程式化了。不管大小消息,必有导语无疑。是否理应如此?值得研究。当年毛泽东主席写的《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消息就没有导语,而没有导语的这篇消息同样成为后人学习的优秀之作。

  标题制作需提高

  标题是一篇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篇消息起着集中和概括的作用。与我国的一些商品不注重包装一样,我们在写作消息时对标题的重视程度往往也不够。虽然一些办报同仁早已提出这个问题并为此积极努力,但情况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对现今消息的标题,笔者总的感觉是:无声无息、无情无绪、无动无静、无态无势的标题较多,引人注目的好标题还是太少,而且有的消息的标题甚至存在着不准确、容易使读者产生歧义等问题。

  前些年的一则报道至今仍记忆犹新。报道介绍的是电视广告行业如何为一个醒目的动作、画面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的事迹。广告行业为此而作的竭尽全力的努力实在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努力借鉴,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在写消息标题时也要多一些广告意识和广告制作者的追求精神。

  (作者单位:临沂日报)

德迅网 » 消息写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