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创作《药神》剧本 四川小伙摘得金马奖

钟伟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仁寿人。

钟伟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仁寿人。

《我不是药神》剧照。

《我不是药神》剧照。

  第55届台湾金马奖11月17日晚举行,其中,韩家女、钟伟、文牧野凭《我不是药神》获得最佳原著剧本奖。该剧的编剧之一——钟伟,是四川小伙、土生土长的眉山仁寿人。钟伟接受电话采访表示,剧本中角色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家乡——人物的设定,创作的原型,灵感跟家乡是分不开的。

  1 媒体人转行做了电影人

  80后钟伟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仁寿大街小巷总有几家录像馆,那时候的电影院,小孩子用大人们给的一两元钱,就能进去看上一部精彩的大片。“为了看电影经常去翻录像馆窗户,被主人逮到就免费给他打扫卫生。”钟伟说,孩提时的他通过“翻窗”看了许多优秀的电影。那时,一个关于电影的梦就在心里种下。

  上了大学,得益于当时掀起的“五元票价”看电影风暴,看一部电影只要五块钱,因此,钟伟一有空就钻进电影院看电影。毕业之后,在成都工作过两年的钟伟辞职北上。“北漂”十年,做过播音、记者、编导……有了生活积淀与经济基础,钟伟开始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我不是药神》是他正式成为编剧的第一部作品,而这部作品,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既是起点,也很可能是一个巅峰。”钟伟说,“我对这个评分是有很大压力的,它会是往后写作的压力,但也是好事。”

  2 “二次创作”花了一年半打磨

  2014年,钟伟接到《我不是药神》的剧本。这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已经是一个框架结构较为完整的剧本了,投资方希望它能在钟伟手中,变得更加丰满和接地气。这在他看来,是一种立足于导演与市场的诉求,用“匠人”态度雕琢的“命题作文”。

  “我们国家的编剧体系在逐步完善,有专门做市场和题材的调查,所出的电影作品会更对观众的胃口,现在编剧的工作已经从以前自己找题材到现在可能更多的是做‘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钟伟说,这也是他所擅长的一方面。

  外界往往觉得“二次创作”轻松于第一次,其实不然。钟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剧本,为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展示剧情的动线,凸显小人物的英雄主义,钟伟增加了很多黑色幽默元素,也新增了许多角色和细节。“编剧的‘匠人’精神就是反复推敲和打磨本子,让故事和细节增加跨度和冲击感,核心突出里面的人物。”钟伟说。

  3 人物特色都来源于真实生活

  看过《我不是药神》的观众,会记住里面许多经典的人物、场景和对白。除了主角程勇外,“卖药小分队”的其他成员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性格唯唯诺诺,但为了看着孩子长大而坚强生活的吕受益。钟伟坦言,吕受益的这种特征源自他患尿毒症的老师。“读高中的时候,我的老师生病住院,当时他的孩子才五个月大,我去医院看他,他告诉我他想活着,想看着孩子长大。”

  “情节不会凭空捏造,它是在某个瞬间自己蹦出来的。”钟伟说,他更喜欢“走出去”的创作。

  在创作《药神》剧本期间,钟伟走访了30多个慢粒白血病人,从他们身上挖掘故事,逐步定型笔下的角色。

  《我不是药神》里药贩子张长林在被人举报跑路后,偷偷找到程勇要钱。知道程勇倒贴钱卖药给慢粒白血病病人时,张长林十分不解,说出了片中经典的台词“我卖药这么多年发现了,这世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你救不了,救不过来,算了吧。”这段情节则是病人给钟伟的灵感。“我走访了一个病人,他坦言,有时候不是慢粒白血病让人死掉,是穷。”

  4 好的故事来自于中国的城镇

  钟伟认为,编剧是一个有弹性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没有完全分开,当中的节奏需要自己来把握。在《我不是药神》的创作期间,他就曾回到成都生活过一段时间。

  “四川是一个养人的地方,特别是人文的滋养。”钟伟称,《我不是药神》剧本里角色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家乡。“人物的设定,创作的原型,灵感跟家乡是分不开的。我18岁离开仁寿,我觉得我熟悉的东西,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事,基本上是来自于18岁以前。如我接触的邻居、年少的玩伴等,这些过往对于创作都很珍贵。”

  钟伟认为,好的故事来自于中国的城镇,最原始的文化底蕴也在城镇,因为大都市人的状态是疲乏和浮躁的,包括一些作品和小说,感受不到或者体会不到人物的真实的生存状态。

  直到现在,钟伟还怀念自己生活过的仁寿县顺河街,和街上的小伙伴下河洗澡,捉鱼摸虾;每年过年街上舞龙灯,孩子们追着大人要过年钱;放假父亲带着自己回大伯家,在树林里抓虫子……

德迅网 » 创作《药神》剧本 四川小伙摘得金马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