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草原时评】对艺术创作不应求全责备

  这种幸福应该被尊重、被珍视,而不是因为你高调的、自以为深刻的口号,被你轻易否定掉。

  ——【观见】

  临近春节,一则暖心的微视频刷爆朋友圈,没错,就是《啥是佩奇》。作为贺岁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啥是佩奇》以其独特的剧情反转,动人的情感故事,击中了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获得了广泛好评。

  故事很简单,生活在农村的爷爷通过电话得知城里的孙子想要的新年礼物是“佩奇”。不知佩奇是何物的爷爷通过多方打听,凭自己的想象,靠自己的巧手打造了一个佩奇。团年饭桌上,当爷爷拿出亲手制作的“硬核佩奇”时,家人们露出惊喜的表情,亲情的暖流流淌在每个人心间。

【草原时评】对艺术创作不应求全责备

  “硬核佩奇”

  看过视频的网友纷纷表示,每逢佳节倍思亲,《啥是佩奇》让自己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一名微博用户评论说:“视频很感人,也有点伤感。春节到了,我们应该回家看看父母。”

  在受到广泛赞誉的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媒体认为该短片贩卖的是一种廉价的感动,夸大了城乡差距,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精英主义对农村的虚假想象。豆瓣网上的一则评论则更加犀利:“佩奇”的解释只有一种,农村的老人只能用劳动工具(骨和血)制成一个模仿的符号进献给城里人,从而获得某种和解。影片的结尾处还将想传达的信息用鲜红的大标语刷在了墙上,还有更下流的做法吗?

  面对纷繁的评价,可能上观新闻的观点更加客观:反对煽情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一切真善美,对一切动人的东西保持怀疑态度。这种过犹不及非常可怕,它最终的导向是反对真善美。

  对艺术创作不应求全责备。艺术创作追求的是真实感,并非完完全全反射真实。艺术创作在逻辑合理的前提下,允许适当夸张,并非要一板一眼地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比如有的网友评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即使在农村,接触信息的渠道也很多,怎么会闭塞到连佩奇都不知道……”如果以这样严苛的标准、这样“杠精式”的认真来看,任何文艺作品都能找出与现实不完全相符、逻辑不严密的地方。以这样本末倒置的看待方式来评价文艺作品,既有违欣赏的初心,也无法领略作品的美感。

  一些评论还认为:短片始终是城市以一个高高在上的视角来看待农村。农村在影片里是没有话语权的,是被动迎合的。事实上,在发展的中国的大背景下,城市化是必然趋势,城乡文明的碰撞不可避免地带来冲突、不理解。短片里可能无意中显现出城乡的差距,乡村的失语,但这恰恰是现实的反映。如果要在文艺作品中苛求现实,那么就不应只苛求片面的、掩耳盗铃的现实,而对一些真实存在的,可能让人觉得不够舒服的现实视而不见。与其对文艺作品中反映出的现实横加指责,不如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探索城乡沟通的实现方式。毕竟,在影片的最后,农村的爷爷实现了陪城里小孙子一起过年的愿望,能够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国人最质朴的情愫,它无比真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随着审美水准的提升,大众对艺术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妨多一点宽容,对一些能唤起大众共鸣,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报以理解和支持。毕竟,完美不是束缚创作的桎梏,而是孜孜不倦的追求。(李慧宁)

德迅网 » 【草原时评】对艺术创作不应求全责备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