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七旬农民五年创作200万字

七旬农民五年创作200万字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周燕琼

  在屈原故里秭归,有一位古稀老人与众不同,他终身务农,却嗜书如命;花甲之年,从农田泥地抽身,一头扎进写作的海洋,遨游其中,深以为乐。

  他是秭归县两河口镇薛家村村民郑家锦,一个老有所为的农民作家。

  “处女作”见证党员忠诚

  “两岸青山倒影在清澈的长江里,浓郁的柑橘花香好像是从江水里荡漾出来的。”2011年,郑家锦推出12万字小说处女作《心鉴》,在书的扉页,郑家锦写了这样一席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谨以此书献给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

  《心鉴》描述的内容时间跨度60余年,讲述了一个乡村女教师秘密加入党组织,在血雨腥风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然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始终默默履行自己当初誓言的感人故事。

  整部作品充满浓郁的三峡地域特色,弥漫着沧桑的历史感,主人公“丹桂”的曲折人生经历,以及矢志不渝践行入党誓言的追求,读后令人感动、回味。

  得意之作取材《三峡日报》

  在郑家锦的电脑里,有一篇作品是他时常打开,要看一看、改一改的,他说这是自己内心最认可的作品。这篇长达十几万字的小说名叫《一诺十年》,是一篇以偿债14年的老党员李国楚为原型创作的小说。

  1946年出生的李国楚,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因企业亏损主动辞职并承担企业所欠债务,在荒无人烟、海拔1400多米的深山里种植天麻,历经14年艰辛,面对重重坎坷挫折始终不改初衷,用自己的血汗钱还清了一笔本不该由他承担的集体债,用一诺千金的铿锵行动兑现了他对村民的庄严承诺,被誉为峡江第一“诚信楷模”。

  2010年10月,《三峡日报》率先报道了李国楚的感人事迹,正是因为这组报道,郑家锦老人深受感动,于是创作了《一诺十年》。郑家锦说,他写这篇小说不是为了夸赞主人公多有能耐,而是为了肯定他一诺千金、诚信为人,赞扬他有担当、脚踏实地的共产党员本色。

  创作重在传递正能量

  谈起创作来源,郑老笑称自己什么都写。他打开电脑,一个个作品详细介绍。《棒打鸳鸯》,讲述上世纪20年代末三峡地区百姓自发抗匪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打工者》以身边打工者的故事为蓝本创作;《这保姆》和《怎么是你》根据《法律讲堂》等电视节目内容创作……

  2009年,64岁的郑老参加了省作协举办的农民作家培训班,方方、王先霈等人的精彩授课让他受益匪浅。郑老说,那一次的培训,他对如何选材、写作注意选项等方面有了新认识。

  提及写作初衷,郑老说因为喜欢、热爱,年轻时便想写点东西,无奈农事繁忙,家事繁重。为了弥补遗憾,60岁起开始写作,不曾想一路灵感不断,兴趣渐浓。

  当别的老人在街边下棋聊天打牌,郑老则在家里伏案写作。继2011年创作出《心鉴》,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郑家锦每天保持三个小时以上创作时间,历时五年写作出7部作品,总字数达200余万字。

  翻阅郑老作品,不论是写推广技术的进步青年,还是写立志将儿女赶出深山的农村妇女,郑家锦都注重扬善惩恶、弘扬时代正能量。

德迅网 » 七旬农民五年创作200万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