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记通江县返乡创业人士赵志刚

  3月13日,一场春雨过后,记者来到通江县兴隆乡渔池村。

  45岁的赵志刚拿着饵料洒向波光粼粼的池塘,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儿纷纷跃出水面。“一般情况下,天冷的时候,鱼喜欢在水下活动。然而,我家的鱼儿即使天气再冷,也蹦得欢。”提起养鱼,赵志刚很自豪。“方圆几里,养鱼还真没有谁比我更在行。因为我有法宝——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鱼技术。”

  初衷:推介家乡

  赵志刚是土生土长的渔池村人,田间地头都曾留下他和小伙伴的脚印。1998年,他租下村里的养鱼场,采用流水养鱼法,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并荣获“国家星火科技带头人”称号。随后,他外出发展投身房地产行业,获得了不少财富。

  在财富日益增长的同时,赵志刚始终存有一份遗憾。“随着网络技术日益发达,信息流通更加快捷,但是每次我向他人介绍我的家乡时,大家都表示没有听说过。我想做些事情推介家乡,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家乡。”这是赵志刚回乡的初衷。

  201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后,赵志刚再也忍不住心中的那股冲劲,从山东回到巴中。同年7月,他成立了四川蜀望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兴隆乡距离通江县城28公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风景秀美。按照通江县规划的旅游环线建设方案,兴隆乡处于光雾山至诺水河、空山至王坪旅游环线带上。于是,赵志刚将目光转向时下热门的乡村旅游。

  法宝:向科技借力

  “乡村旅游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必须做出有特色,才有市场。”赵志刚想起了带给他人生第一桶金的那片池塘,他邀请国家农业部的专家前来查勘,得出该地水质富含多种矿物质,干净清澈、适合养鱼的结论。

  2016年7月,他成立通江县双创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川东北第一家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开始打造现代养鱼基地。“传统的养鱼法,亩产在1000斤左右,见效慢,资金流转慢。”赵志刚说,在通江县水产渔政局的帮助下,他采用了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将上游三溪口纯净的山泉水引入池塘,在封闭的池塘里采用全智能系统控制方法和机械的推动,在增加水体氧含量的同时,鱼儿的固体排泄物也可随时排出池塘,并经过无害化处理,成为有机肥,随时保持水质优良,最终实现渔业生产高密度养殖。采用这种技术,生产成本降低35%,亩产至少可以提高200%。

  据赵志刚介绍,他的现代渔业示范基地规划总面积280亩,总投资2500万元,目前投入使用的是一期工程,占地35亩,主要养殖的品种有南方大口鲶、美国加州鲈鱼、武昌鱼、裸鲤等。站在池塘边望过去,一尾尾鱼儿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发展现代农业,要依靠科技,不走寻常路。”赵志刚说,2016年他收获了50吨鱼,除部分分给合作社社员和该村贫困户外,其余均作为观赏鱼。

  梦想:全村共同致富

  依托渔业基地,采用“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方式,农民既通过流转土地入股,也可带资入股。目前,3个合作社29户贫困户97人均加入他的公司,参与分红。“一人有钱不是富,要让全村百姓腰包鼓。”赵志刚说,下一步,他将加快二期项目建设,带动乡亲们向小康社会快速前进。

  除了休闲渔业以外,赵志刚的蓝图还包括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兴隆乡是通江“三李”(李番、李钟壁、李钟峨)的故乡。父亲李番曾任山东黄县(今龙口市)知县,清廉仁政,被《廉政瞭望》选入巴中市唯一的古代清官;长子李钟壁曾任广西平南县令,在任期间兴办义学,让贫困学子免费入学,卸任回家后,救济贫穷,至今还有保存完好“济田坝”;次子李钟峨官至翰林,曾任乾隆皇帝的老师,清正廉洁。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称通江“三李”:“人盖有古良吏之风,文堪与‘三苏’媲美。”。

  “‘三李’故居、‘三李’墓葬、梅园、茶园、竹园、栀园等地保存完好,对它们进行深入挖掘,不仅可以宣传兴隆乡,还可以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赵志刚说,他计划在未来3年,依托“三李”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覆盖13个自然村及南教城森林公园的九浴溪大观园。

  “我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宣传家乡,建设家乡,与老乡共同致富,让家乡更美好!”赵志刚说。(巴中日报)

原标题:科技养鱼拓宽致富路

德迅网 » 记通江县返乡创业人士赵志刚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