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记通江县返乡创业人士何四海

  3月13日,迎着盛开的油菜花,记者走进通江县诺江镇元顶村。映入眼帘的是零次栉比、白墙青瓦的巴山新居,一根根自来水管接进农家院坝,一条条平整的硬化道路通往每家每户,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呢?变化源于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通江县返乡创业人士何四海在此地投资创办了元顶花海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带动了全村发展。2016年,元顶村顺利脱贫。

  心病:

  如何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

  何四海是通江县洪口镇人,父亲早逝的他,在伯父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完成学业。1997年,大学毕业后,何四海先后在重庆、成都多家公司任职,积累了丰富的公司管理经验。2005年,他与朋友在成都一起成立了文化公司,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经过几年时间努力,凭借着优质服务、诚实信用及过硬的专业能力,公司的固定客源不断增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随着事业越做越大,何四海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设计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以及酒店。

  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何四海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情,感谢他们曾经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何四海感慨地说,每次回家乡探亲访友的时候,看到家乡成片成片的土地荒芜,昔日生机勃勃的家乡变得衰败的样子,令他无比心痛。“如今我已经摆脱了贫穷,然而乡亲们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仍然生活艰难,这成为我无法释怀的心病。”

  药方: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四海认识了一位搞农业产业的朋友,在交谈中,他了解到土地综合利用可以增加土地红利。于是,他选择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洪口镇侯家院村,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油牡丹、蔬菜,希望能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然而,他的尝试失败了。虽然洪口镇土壤肥沃,但距离通江县城太远,贩卖蔬菜的运输成本太高,同时油牡丹也不适合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一年多后,堪堪收回成本,何四海放弃了种植油牡丹与蔬菜。但是流转的土地不能荒废,他专门向农业专家请教,选择适合种植的农产品。2015年,他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成片的果树。“估计明年就可以挂果了。”何四海说。

  同年,在一次参加市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中,他了解到诺江镇元顶村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这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为此,他创办了四川元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0亩,先期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元顶花海生态农业产业园。“最初的定位是将元顶村建设成集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四季果蔬、四季花海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并逐步建设成AAAA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成通江后花园。”何四海说,现在他想要把元顶村打造成集森林康养、生态观光、乡村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

  如今,园区的接待中心面积达3500平方米,有80个标准床位,2个会议室,有3600平方米的自强广场。“能接待100人进行健康养生体验,承办15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何四海说,下个月,投资200万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也将投入使用。

  疗效:整村脱贫奔小康

  在不忙的时候,何四海喜欢绕着园区四处转,他仍记得第一次来元顶村时看见的画面,“像荒山野岭一样,连一条硬化道路都没有,完全不敢相信在离县城这么近的地方,还有一片‘被遗忘的地方’。”

  而自从元顶花海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落户元顶村后,整个村子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

  何四海算了一笔账,村民多了好几条致富路:他们可在园区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去年园区给村民支付了100多万元的务工费。在园区核心景区的农户,可通过土地入股、房屋入股,参与公司股份分红。核心景区外的农户,也可自愿将土地流转获得600元/亩的收益。园区周边的种养大户则由园区提供专业技术、质量管理、市场销售等服务,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对于周边的农户,如自愿跟进种植园区内相应的品种,园区提供专业技术、质量管理等配套服务,并提供保底价回收。

  “全村1021人中有贫困人口189人,我们优先考虑他们的意愿,最终实现2016年全部顺利脱贫。”何四海很高兴,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巴中日报)

原标题:巴山深处的生态农业梦

德迅网 » 记通江县返乡创业人士何四海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