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有一种精神叫“小乡”

说起吉林榆树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具体在哪,但只要说起“粮豆之乡”、“天下第一粮仓”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正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创造了粮食总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县(市)之首的佳绩。在这段从贫瘠走向丰产的奋斗岁月中,“小乡精神”影响着许多人,同样有个名字被榆树人始终挂在嘴边,她的名字叫做齐殿云。

将时间拨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并没有现如今领人惊叹的粮食产量,“老牛破车疙瘩套、两头毛驴没草料”是小乡屯集体经济的真实写照,土地贫瘠、生活艰难,将小乡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小乡屯村民李淑珍:“那时候啥都没有,那时候就是老牛破车疙瘩套这些个绳套都是各家齐点,完了还整点青麻、线麻弄吧弄吧,有时候没加齐点布条子啥的了。那花轱辘车一个轱辘大一个轱辘小的,那时候不行。”

俗话说,物极必反,穷则思变。196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全屯唯一一位女党员齐殿云把大家伙叫到一块,商量今后到底怎么办?也就是从那天晚上开始,大家伙正式把齐殿云推上了生产队长的位置,小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乡屯村民杨春山:“那时候跟齐殿云是63年成立的生产队,原先是公社的饲养场,地是七埫左右的地,种啥也不得。饲养场黄了划为生产队,一看这个土地也少,这怎么办呢,就带领十了多户,七十多口人家,割山里头石苕子编的土篮就朝地挑粪,这一点一点就把土改良过来了。打头一年就吃国家的返销粮。后来公社七八垧地也不够吃的,就调过来点地来,当时头一年就过了纲要,六千斤就可以纲要,六千斤以上就可以过长江了,那时候过纲要全县也就数一数的了。”

在今天的小乡屯,有一块儿写着“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牌子矗立在阳光下,虽然字迹斑驳,却熠熠闪亮,这块牌子正是小乡精神的象征。随着粮食产量的逐步提升,小乡人最早想到的是国家,李淑珍:“就我们小乡人,也不图便宜,也不图说上边救济我点,这事都没有,就我们这块吃粮都是吃二等粮,剩下一等粮都交给国家,多为国家做贡献嘛。”

1969年,作为吉林省农业战线的代表,齐殿云参加了国庆20周年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而这也鼓舞了所有的小乡人。在齐殿云的带领下,“小乡精神”就此生根发芽,小乡人民通过艰苦创业,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神和毅力,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惊人的业绩。生活好了,但齐殿云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齐殿云临走前的叮嘱让杨春山一记就是几十年:“当时就是说不出什么,你像齐殿云真是临走走的时间嘱咐又嘱咐的,说小乡你不能干哈,还继续前进还继续干啊,我说这齐大娘你放心吧,我继续一起去干,把小乡建成幸福的生活。”

时光飞逝,来到2019年,小乡人苦战奋斗的精神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根植在了新时代的榆树人民心中。距离小乡屯直线距离5公里的土桥镇孟家村,“80后”杨岚被当地人称为“第二个齐殿云”。说起自己的创业故事,杨岚坦言,之所以选址在小乡旁,就是希望自己能像前辈齐殿云一样,带领姐妹们干出一番事业:“以前我在创业的过程中呢也经历很多,毕竟女生创业,尤其刚上大学毕业之后就回到农村,异样的眼光包括不同看法的人非常的多,所以当时我们把位置选在小乡就是因为想发扬齐殿云的光荣传统,艰苦创业的这种精神,能够不服输,能够接受挑战,能够带领大家群众致富。”

201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杨岚成立了榆树市腾龙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种植、培训、收购的模式,带领社员发展庭院经济:“因为属于丘陵地带吗,农作物的产值不是很高,劳务输出的特别多,但是现在因为庭院能够种植了,棚膜经济能够使用了,技术推广比较好的情况下,现在照原先收入能够超出五倍吧,家庭就是说不外出的情况下,他们一年收入也就万八千一户,咱现在能达到三万到五万吧。”

纵观70年来的发展,身在解放老区的榆树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家乡建成了新中国建设的“大后方”、资源供给的“大粮仓”,而这种精神,将在每一代“新农人”中不断传承。

德迅网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有一种精神叫“小乡”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