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奇台3月5日电 (史玉江)大型曲子戏《戈壁花开》4日晚在新疆闻名的“西戈壁村”所在地奇台县上演。记者通过对故事灵魂人物原型的采访,为网民们讲述50年前从甘肃流浪到奇台的孤儿,怀着对土地非同一般的眷恋和义无反顾的信念,带领村民在茫茫戈壁重建新村的故事。
《戈壁花开》根据全国劳动模范、新疆奇台县西戈壁村支书马国良带领村民戈壁创业、改变自身命运的真实故事创编。
该剧为国家艺术基金全额资助项目,从确定题材到完成最后排演跨越历时4年,新疆昌吉州艺术剧院首次将回族花儿和新疆曲子融合,以艺术的形式鲜活演绎。
演出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观众的热烈响应,触动记者去追寻这段改写历史的“戈壁变新村”的幕后故事。
5日,中新网记者来到距离县城20余公里的碧流河乡西戈壁村三村,映入眼帘的是64座规划整齐的院落,盖着红色琉璃瓦的砖房连着刷有嫩黄色油漆的院墙,纵横交错的油路笔直平整,路两旁2米宽的花带围绕着每一座院落。
该剧3月4日至8日将持续在奇台县各地演出5场次。 史玉江 摄
要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不敢相信,这里30多年前曾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
70岁的老书记马国良热情相迎,谈及往事,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是甘肃一个的流浪儿,因父母双亡,1966年流落到新疆奇台县碧流河乡洞子沟三队当农民。
洞子沟三队地处深山,地少人多,当地农民历来靠天吃饭,生活无保障。“当时村民穷得连吃饭用的食盐都买不起。队里打架、偷盗公物的事件层出不穷。乡里和村民都盼着有人能收拾这种乱局。”马国良回忆。
经过对全村的调查分析,马国良认为,山下有一片戈壁,约5000亩荒地,因离水源太远无法耕种。“只要引入水源,就能让村民致富。”
1986年12月,村民推选马国良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上任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将5000亩戈壁全部种植,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
马国良告诉记者,这个大胆的想法曾遭很多人极力反对。“因为当时农村已经实行包产到户,要搬迁就要重新分地,很多农民不响应。”
但马国良是条硬汉,认准的路就会走到底。他向村民拍着胸脯说:“相信我马国良的就跟我走,我保证让你们饿不着。不愿意走的,我把现有的地都分给你们,让你们增加收入。”
全国劳动模范、新疆奇台县西戈壁村党支部书记马国良在演出结束后回味剧情。 史玉江 摄
当时就有269名村民在协议上签名。这些村民跟随马国良拼了命苦干:没房子,就挖地窝子睡觉;没有菜,人就到水渠边或野地里挖野菜;戈壁上半个月才来一次水,马国良就带领农民挖涝坝蓄水吃。
1987开春后,马国良多方奔走,筹集到足够的种子,和村民将5000亩地全部种上。紧接着,他带领全部劳力在山区距戈壁近30公里沿线修引水干渠。
到了灌水期,马国良把近百名劳力布置在整个干渠每一个可能的跑水点和漏水点。“不管哪个点漏水,看管人只要一声大喊,相邻人员都会赶来抢修。”
“在当年夏季的一次浇水中,干渠的大坝冲一个大口子,十几个村民赶过来跳下水去堵,漏洞仍不断扩大。情急之下,我抱了一大捆草去堵,结果连人带草被大水冲入洞中,其他人(见状)吓得四散逃开。”
马国良回忆这段让他刻骨铭心的往事时,声音有些颤抖。他说,自己从大洞的出口冲了出来后,赶紧用手抹去脸上的泥水,爬上岸又开始指挥抢险,直到堵住大洞。
经过马国良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河水被输送到农田里。当年秋季,5000多亩地获得了丰收,洞子沟三队收获的粮食创造了历史记录。从此,该村农民对马国良佩服得五体投地,马国良和村民们的信心更足了。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建输水渠道、规划条田、修建道路、植树造林,为村庄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洞子沟三队的快速发展让外村农民羡慕,慕名而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村里的人均耕地也由原来的2亩增加到14.5亩,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比在山区居住时增长了8倍。
1989年,马国良带领村民创建的戈壁村庄已经发展到1300多口人,8个村民小组,3万多亩耕地。乡政府就势成立了“西戈壁行政村”,村民们一致推选马国良当村总支书记。
30多年来,马国良连续当选该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如今,高龄的马国良经该地政府特批,仍在西戈壁行政村任书记。他对中新网记者说:“《戈壁花开》演绎的故事情节基本属实,勾起了我辛酸的记忆,我放不下这个村,愿继续为村民效力。”(完)
(原标题:新疆曲子戏《戈壁花开》奇台上演 原型讲述创业史)
德迅网 » 新疆曲子戏《戈壁花开》奇台上演 原型讲述创业史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