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他们与创新创业一路同行

他们与创新创业一路同行


他们与创新创业一路同行



  

  企业获得天使投资。(资料照片)英盛生物实验室
  当前,济南正在改变气质,曾经那座“钝感之城”正对外主动出击、集中推介、招大引强,对内积极打造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服务,全市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创业路上,很多人经历多次失败仍斗志未减,很多企业在技术革新过程中的探索也伴随着大量失败。本期“经济脉动”关注那些逐梦奋战的创新创业者。
6年干垮3个公司 把副业做成事业
这两个年轻人挺能“作”
  济南高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浓郁。这里有两位年轻人,他们创业6年,注册过6个公司,有3个公司宣告破产。他们一直走在互联网大潮的前沿,开发过社交软件,搭建过直播平台,还涉足电竞市场。2018年,第四次失败前夕,他们想发展一个副业,用赚到的钱支持主业,没想到却把副业做大了。
  这两个像“小强”一样的年轻人,刚到而立之年就已几起几落。他们说,“我们从未失败,我们只是还没成功。”■创业:把上司拉下水
  姜学强出生于1988年,初中毕业就闯荡社会。2012年,他的美容院年盈利20余万元,生活安逸。“那时候,我想干点更大的事儿,可是不知道干什么好。”23岁的姜学强不甘心做个小老板,他敏锐地感到:世界正处于互联网大潮中,他想去互联网公司学点本事。
  然而,受限于偏低的学历,他想应聘最基层的销售岗位都没有机会。这时候,他遇到了赏识自己的销售经理张建峰。张建峰将其破格录用。张建峰没看错,这个年轻人敢拼敢闯,他不止每个月都是销售冠军,还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后来,公司不得不专门制定了一条考核办法,把第二名作为销售冠军奖励,不然其他人都没有获得激励的机会。
  一年后,姜学强决定自己创业。他不但自己离职,还顺手“拐”走张建峰,让张建峰做他的副手,和他一起干。
  此后6年多,两人成了拆不散的拍档。
■初次创业血本无归
  2013年,两个好朋友结伴去云南旅行,回济后准备大干一场。
  这一次,两人选择熟悉的老本行——微信公众号开发和运营。他们从北上广聘请技术团队,为企事业单位开发公众号,也给一些餐饮企业开发点菜软件。很快,到7月份,订单就压到了年底。员工从7个人扩容到70多人,办公室从40平方米扩张到500平方米。
  初次创业就挣钱了,两人有点飘飘然。“每张订单不过赚个一两万,APP开发得再好也是给别人做嫁衣。”姜学强和张建峰踌躇满志,想做单“大生意”,直接瞄准全国市场。
  两人决定开发一款校园社交软件,先后投入150万元,结果不但拖垮了APP业务,姜学强的美容院也赔进去了。
  那年的腊月二十八,两人遣散员工,被物业扫地出门,还欠了一屁股债。兄弟俩找了一家很便宜的火锅店吃了顿饭,然后各自回家过年。那个寒冬的恓惶,两人至今难忘。
■再次创业遇到贵人
  2014年,姜学强和张建峰再战江湖。这时候,两个光杆司令没钱、没产品。从哪里入手呢?
  姜学强想到了济南互联网行业的大佬——开创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伯虎。两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想尽办法,得到了与周伯虎面谈的机会。周伯虎指点他们:“两个月后,我和电视台合作一个创业投资节目,你们可以参加,但必须有产品。产品好的话,我会投资。”
  听到这句话,姜学强和张建峰不分昼夜地工作,开发出一个喊人起床的软件——“话逗”。这个软件不太成熟,但周伯虎投资了100万。“后来,周总曾和我们说过,他看好的不是产品,是人。”姜学强介绍,随着互联网潮流的转变,“话逗”在后来的迭代过程中,逐渐改变了方向。一度成为晒图软件,后来又成为直播平台。周伯虎后来为这个“脸控”直播平台再次注资300万元。
  2016年底,“脸控”平台的用户达到近30万人,本地网红纷纷在平台亮相,一场直播的收入曾达到20余万元。也是在这个时候,主管部门开始整顿大量出现的直播平台,“脸控”平台因注册资本金达不到要求,被责令关停3个月,直接导致用户流失、平台关停。
  “这次的失败是因为没有达到准入门槛,不是我们的产品不行。”姜学强和张建峰感到虽败犹荣。
■副业横空出世
  2017年初,姜学强和张建峰又一次重整旗鼓。
  两人带着几个人的小团队,开发了一款电竞服务软件——竞客驿站。电竞爱好者可以通过平台联系陪练,也可以交易装备,平台收取1%的抽成,另外还发布游戏广告。2018年5月,山东广电局战略入股。通过和知名战队合作,平台逐步积累了17万用户。即便如此,由于电竞市场相对小众,盈利空间狭窄。
  也是在2018年5月,姜学强和张建峰决定转换思路,培养一个“备胎”,如果这个副业盈利了,就用赚来的钱把“竞客驿站”做大做强。
  没想到,副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他们的想象。
  这一次,他们选择的领域具有全民关注度,那就是教育。两人重新注册公司,推出“东汉学堂”和“金榜学霸”两条线上教育业务线。“东汉学堂”采用自主营销的方式推广。一年以后的2019年5月,注册用户达到60万,遍布75个城市。“好的课程自带流量,用户会主动向亲朋好友推荐,帮我们营销。”基于这样的经验,2019年4月“金榜学霸”上线,这条业务线的推广借鉴了当下很多电商平台的模式,发动用户做推广。上线刚一个多月,“金榜学霸”的1500名用户就成为线上推广员。
  又一次,一年时间,员工人数扩大10倍,办公面积扩大10倍,营业额扩大十几倍。这一次,姜学强和张建峰不敢“飘”了。他们决定脚踏实地发展在线教育、在线体育(电竞)、在线健康三个板块,现阶段主营在线教育。“健康产业是一片蓝海,我们决心加入进去,但经营模式我们还没想好,等思路清晰了再大举进军。”姜学强说。 (本报记者 韩霄鹏)
为了搞研发,四个创始人三个卖掉了房子
  6月4日,2018年度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发布暨第十一届中国(济南)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行。高新区的英盛生物入围2018年度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企业。目前,英盛生物已经与美国赛默飞、瑞士哈美顿、芬兰雷勃等多家国际著名医疗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吸收先进技术和理念,在分子诊断和质谱应用领域开启“英盛时代”。然而,在创业初期,这家公司也曾几经波折,为购买研发设备,四位创始人中有三位把房子都卖了。
■一次课题研究引发自主创业
  1999年,时任英盛生物董事长的冯振还是一位刚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一次单位组织的课题研究期间,冯振发现,国内有着人数不小的聋哑人群体。听力障碍是我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遗传耳聋基因的携带率是4%-6%,它的发病率在3‰左右。如果在前期筛查中确定基因缺陷,患者避免服用某些药物以及某些剧烈运动,就可以终身只是一位携带者,而不会成为真正的聋哑人士。2004年,在那次课题研究的触动下,冯振决定组建团队,专注做基因检测研发。那一年,他27岁。
■研发投入从不手软
  从2005年开始,冯振及三位创始人离开稳定的工作岗位,一心搞科研。在开发初始化阶段,国内一位知名专家曾经给这个小团队善意提醒:“你们这种方法做下去,产品要想进入成熟期,要经过10年甚至20年。你们放弃吧,根本不太可能成功。”但四个创始人都很坚决,一定要做成这件事儿。
  很快,研发就遇到资金压力。几个创始人都是年轻人,手上没有多少资金。为了购买设备,有三个创始人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一直到2016年,英盛生物才引进第一轮资本。这期间,公司大部分的研发费用都是自筹。为了筹集资金,团队就和一些科研机构合作,接一些小的课题,通过一些零零散散的收入维持公司运转。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在购买研发耗材时却从不手软。
■打破美国公司长期垄断
  2015年,英盛生物迎来转折点。公司的核心产品陆续进入临床,其自主创新开发的耳聋基因检测系列试剂盒,只需1个半小时就可精准诊断遗传性耳聋。同时,他们成为国内首个研发生产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检测试剂盒的团队。一次检测,只用一滴血就能同时对48种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筛查。这打破了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
  从2005年到2015年,是英盛从0到1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从1到100,在英盛生物的规划里,只要5年就可以。随着全球生命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精准医疗也随之快速发展,这也是英盛所有创新的着力点。除了遗传分子诊断外,从2013年开始,英盛生物还在质谱领域进行战略性布局,成为国内第一家将质谱引入临床检测平台的机构。2018年7月,英盛与赛默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建立质谱医疗设备生产基地,通过优势互补,借助联合研发、生产的平台,自主技术专利,带动色谱质谱在该领域的创新应用和质谱设备的国产化,这次签约被行业内视为2018年度国内临床质谱领域十大事件之一。
  “用不了多久,我们的生产线上将每天都会有价值上亿元的设备完成生产、组装。”冯振说,2018年被称为质谱元年,英盛生物经过多年准备,恰好踏上这班车。目前,公司与赛默飞合作的生产基地已经建成,其产品主要应用到两大领域,一个是遗传性疾病,另一个是代谢性疾病。英盛将成为国内唯一有能力生产串联质谱仪的公司。
  (本报记者 韩霄鹏)

德迅网 » 他们与创新创业一路同行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