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全心投入并享受整个过程:评《学术创业:动态竞争理论从无到有的

直到2016年12月24日的前几天,因为24至25日又将在北京上明哲学堂[4]的第一次课的缘故,笔者整理前期学习资料时,又翻到这份文稿,才深入全面地读完它。发现原来的理解不但错了,而且也实在是太狭隘。陈教授所说指的学术创业,原来是贯穿他这三十多年来的学术历程,甚至是毕生的追求。细读之后,回想起他此前与我们讲授的内容,真正理解了他常说的“知行合一”,和他践行一生的“精一”理念。今天确有必要以此评来记载自己对他的所知所感及其所行的理解,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其文:

一、创建一个崭新的“业”

首先,陈明哲教授定义的学术创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与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学术界的学者或学生创建商业组织,或者学术上的创新大不相同,他说的是除了其科研成果外,在学术上创建一个崭新的“业”。

什么才是崭新的“业”?陈教授认为【不仅包括学术创新这个“本”,还需要有创建平台、改变游戏规则的“术”和构筑实质内容与理论体系的“道”。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真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他所创的业,就不是简单的指一项科研成果了,而是一个学术体系。理解至此,笔者方感受到在他那温和儒雅的外表之下原来有着如此巨大的抱负和胸怀!

在西方人主导的管理学界,上百年来,除企业界的管理者因其企业发展状大后的影响力而被企业界冠以“管理大师”的极少数东方人[5]外,鲜有东方管理学者获得全球管理学界的高度认可。作为一名企业界的学生,笔者其实对AMR/AMJ最佳论文奖、11篇顶级学术期刊论文以及国际管理学会主席之类专有名词并无实际感知,但从此文中了解到的“动态竞争”理论的诞生、成形和发展过程,才深切感受到陈教授所追求的这个“道”。

创建一个崭新的“业”自然不易,更何况是在顶级学术界。无论是1989年博士论文的争议还是1991年管理学年会投稿被拒,都没有影响陈明哲教授对其理论的坚持。其后他深刻理解学术创业历程中的【差异化(differentiation)、资源调动(mobilization) 与合法性构建(legitimacybuilding),从原有学科中,区隔出一个独特研究领域并发展出独特研究议题、疆界和意义的过程(Hambrick &Chen, 2008)】。

因此,陈教授将学术创业定义为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对于过程持续的追求,自然会产生结果。今天我们看到了结果【研究发表在顶级期刊、主流学者的认可、被视为动态竞争创始人、动态竞争成为一门课程、AMC & MC-RS 分析框架被纳入战略管理主要教材】还有【1997年获得AMR 最佳论文奖,该理论在1990 年到1999 年间在所有的管理学者中排进了前五名(Chen,2009),动态竞争理论的思想也被写进战略管理领域两本代表性教材 (Hittetal.,2007;Peng,2006)】。这是其所创业的“业”,但他说这只是“业”的开始。【学术创业者如何运用差异化、资源调动与合法性构建三大宏观要素,来形塑“知”的思维基础,同时,整合精一、边缘人思维、过程导向及兴趣与个性这四个微观因素,来激发“行”的动力。】

陈明哲教授从无到有在学术领域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业”。上完陈教授课后不久的2012年中,笔者也开始了从无到有的第二次创业,边学边用成了笔者这次创业的真实写照。中国互联网行业大部分领域已被巨头垄断,稍有空隙的细分领域一有创新出现,马上就会有大大小小的模仿者千军万马般涌向同一领域展开惨烈的竞争,千团大战[6]便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以及后来多个领域的千X大战,在风险资本的推动下愈演愈烈。笔者当年创建的爱抢购即是O2O[7]大战中的一个参与者,如何在众多巨头之下找到一个缝隙且不被他们很快“打死”,既需要胆量也需要智慧。

笔者被陈教授所讲动态竞争的理念中“对手再强也强不过他最弱的一环”这个观点所启发,分析本行业中最大的几个可能的竞争对手,比如大众点评、美团、饿了么、百度糯米等,他们最弱的一环会是什么?他们当前最关心的方面很可能忽略的是什么?笔者分析,分属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BAT[8]的这三大O2O巨头均有强大的资金、人才和资源优势,他们理应着眼于最大的市场,建设最大的平台。从市场角度来看,大众点评是想垄断餐饮业收费广告市场,并成为团购巨头;美团想成为当之无愧团购霸主;饿了么、美团外卖和百度外卖为争夺外卖市用“头破血流”来比喻都不为过;糯米则一直想在团购中突围。其他还有数千家团购等本地生活服务网站,大多想占据一方市场分一杯羹。他们的战略重心显然不会在爱抢购针对的线下商户社交传播性质的免费推广市场分心,如果他们想要竞争爱抢购的市场,也就是放弃战略重心的团购外卖来竞争这个细分的免费推广市场,明显是捡芝麻而丢西瓜,再说他们最弱的一环除了船大难调头外,重要的是不能放弃已有的收费模式来做免费模式。

因此,笔者决定采用陈明哲教授在动态竞争理论中的重要思维“有效降低竞争对手的对抗性,将获取竞争有利地位”。无疑,采取低调快速发展的策略,不去激怒这些强大的对手,就能做到降低对抗性的效果,从而获得有利的发展空间与时间。事后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爱抢购经过二三年的发展,虽然不算是一家有名的公司,但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也算是顽强生长起来了,不但在产品上线28个月之内获得了包括同创伟业、阿里巴巴等多家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和战略投资者的投资,上线32个月之内登陆了新三板。相比这下,数千家O2O创业公司和数百亿风险资本则在惨烈的竞争中变成了炮灰。

笔者自上课后的这5年,不断深入理解陈教授“动态竞争”的思想,不断收获创业成果。2016年在爱抢购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创建了品牌食品特卖平台“好食期”,再一次在各大食品电商巨头林立的市场异军突起。同样是采用了“利用对手最弱的一环,降低其对抗性,从而获取有利的发展空间”,避其锋芒,低调快跑的策略,迅速到达了相当的成长规模。

二、学术创业更需“知行合一”

通常我们都将学者归为“知”的代表,企业家则是被认为管理学“行”的代表。陈明哲教授的“动态竞争”理论从诞生到被质疑,从主流学者的接受到成为一门理论和学科,是这位学术创业者巧妙运用“差异化”定位,合理进行“资源调动”,从而构建了其“合法性”。从文中所知,其过程简直就是“动态竞争”理论的一个“行”[9]的现实版本。

陈明哲教授认为【“竞争的基本形式是你来我往,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长期竞争战略或竞争优势,所以动态竞争理论认为竞争是行动和回应”】。这颠覆了大多数企业家和战略专家制定竞争战略的出发点,企业家制定战略的目的,就是希望籍此获得长期优势。“你来我往”之下,如何才制找到长期优势?如此挑战传统尤其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波特五力模型[10],不被当时的管理学界所接受,也应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被退稿后的“差异化”诉求,寻求主流学者的参与、理解和支持的“资源调动”,直至顶级学术期刊的认可,这完全就是体现了“你来我往”的“行动与回应”策略!最终作为学术创业者他实现了“寻求创造或改变既有学术研究的边界”。其中的“攻防互动对偶”分析,“时间”和“位置”要素,【“不关心长期的绝对性优势,因为持久优势只是暂时相对竞争优势的综合。”这些理论与他亲身在现实中的运用完全吻合,早期论文被拒后以数年“时间”来进行修改,以谦卑的“位置”寻求理解和支持,从而创造了“动态”的竞争优势。超越了“非此即彼”,提升到“有此亦有彼”的境界。】此乃陈教授学术创业上的“行”。

#p#分页标题#e#

由于多次上过他的课,甚至要“补一辈子的课”的笔者,收获最大的还是陈教授言传身教的“行”。他说“学术创业”这个词本身就是知与行、学与行的结合。在正文中讲到他的动态竞争理论发展的个人因素中他分享了他的行践之旅,笔者将在下文第三点中评论。无论是他到一个新的班级上课,还是只见过一面就久别的同学再次见面,他不但记得住每一个人的名字,还能记得每一个人的工作与家庭情况。笔者感到,除了他年近六旬还具有的超凡记忆力之外,背后的专注用心可能才是主要的原因。当笔者看到每次上课后大部分的成年学生流泪不忍离别的的情境,当笔者第一次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在数十人就餐后他一个一个送下楼道别时,当笔者看到课堂上一些不守规举的同学被他激发出内心的共鸣而无比感动时,笔者真正感受到了一位学者将身上的“子路无宿诺”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的气质传承至他的每一个学生。此乃陈教授日常教学与生活中的“行”。

笔者作为一个典型的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确实是在践行着从无到有的创新创业过程,但与陈教授相对照实在是惭愧。已到中年的笔者也算“知”了不少理论,但“行”了多少呢?如果不去“行”,如何算是“知”了陈教授的理论呢?因此,笔者创建的公司里如今也在“行”着许多外人看不起眼的小规举。比如“每一个来应聘面试的人无论是否看中,最高面试官必须亲自将其送至电梯感谢和道别”,“记住每一个员工的生日和入职周年日并赠送礼物和祝福”等等。科技创业历程往往九死一生,太力巨大,团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力求做到“不迁怒,不贰过” [11]。

三、“精一”的始与终

笔者多次收到陈明哲教授亲笔签赠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2]的书和笔记,初期仅仅以为陈教授只是摘录几句经典名言而已。后来一些学习活动中陈教授让大家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自己的“一”,再后来读到本文里他数十年来进行的学术创业所坚持的“精一”,方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动态竞争是笔者研究的“一”,也是笔者的“本”,更是笔者学术的“元”(原、源)(元与一是同一个观念,简单来说,元是一的本质,一是元的体现,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改“一”为“元”)。】【“精一”不仅用在研究问题的提出上,也能用在研究的其他方面。比如,笔者研究的早期只使用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花了笔者一年多时间扎扎实实、辛苦地建构起来,后来也继续不断地延伸),只在一类的期刊(管理学界顶级的四家期刊) 投稿与发表。事实上,管理学术界有一种说法,一个好的数据库如果有二到四篇文章在顶级期刊上发表,就算很了不得了。笔者却不信邪,打破这个潜规则,至少十一篇在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都是用的这一写博士论文时建立的数据库。这是高难度的,因为大家都想看新的东西、新的数据,笔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孜孜矻矻,深耕细作,用旧的数据库、旧的资料,逼自己想出新的变数,不断创造新的观念与理论,二三十年如一日。“知止而后有定”,笔者是真的做到了止于一、定于一,研究的正(“止”加“一”) 道,也就自然走出来了。】原来,身在美国在英语世界里进行学术创建的陈教授,并非只是一时兴起在中国学生面前引经据典,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精一”之道。

陈教授说他的“精一”之道始于其幼时的国(夏)学启蒙恩师爱新觉罗· 毓鋆曾说:“知理不难,知所以用理之为难。”于是三十多年前定下的这个“什么是竞争”的问题,就这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这个问题自古有之,现代管理学也问了上百年,其学术著作不计其数,但陈教授说这一个问题他将一直问下去。之所以要问下去,他说是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若从“结果” 的视角来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从“过程”的角度来讲,永远没有输家,胜负只是名次的区别。】【核心的问题是,以结果为导向,绝少有人会感到满意和踏实。因为好坏、大小、高低是相对的,永远是变化的。今天你是第一,不代表明天也是第一;你在这里是“老大”,到了另一个环境,可能寂寂无闻;你拿了博士,做了助理教授还有副教授,然后还有正教授、讲席(座) 教授......以结果为导向,人的自我价值感会变得混乱,会因为果,心也会变得不安、紧张,对他人升起防卫和对抗之心;导致人与人之间只有竞争、零和的博弈,而非“君子之争”;离开原(元)儒“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境界越来越远。做自己(be yourself),才能活得强大(live strong)。】由此可见,陈教授一生都致力于竞争的研究,但他却认为竞争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争之争”和“仁者无敌”。

人生之路的竞争无所不在,时常总是让人迷茫。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无比激烈,笔者所在的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在这个变化以天来计的行业,竞争战略实在是难以制定,在一个需要大量风险资本参与的行业,为了获得投资,有些企业竞争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常被业界笑称,创业模式不但有toB,toC,还有不少的toVC,在95%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低于3年的互联网科技行业,如何定下自己心中的“一”?

还是在陈明哲教授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首先循着自己的兴趣与个性,投入并享受整个过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终将能从无到有、理(梦) 想成真。】由此,笔者看到陈教授一生践行的“精一”始于自己的兴趣,终于整个过程。以此来定义人生、定义创业,忽然觉得全都明了了!

[1]陈明哲学生,上海多维度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2]引自《礼记·中庸》

#p#分页标题#e#

[3]在复旦大学本来选修的是另一位教授的课程,因不满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跳课”至陈明哲的课堂,也许是因为少上了一天他的课,也许是因为笔者的其他方面,后来多次得到陈老师的提携,参加了他在中国的许多学术交流活动。被他笑称为“雷勇因为缺我一天课,所以要补一辈子!”

[4]明哲学堂是由陈明哲在中国各大商学学院的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社群,陈明哲本人每次都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一天半以上的时间来与上过他课的各校学员深入互动,以促进学生们持续(终身)学习。

[5]主要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和稻盛和夫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家,以及从企业再转学术的大前研一等。

[6]指团购网站出现后中国很快诞生了数千家团购网站展开激烈的竞争。

[7]Online to Offline的简写,通常指通过互联网线上联结线下服务业的商业模式。

[8]指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简称。

[9]在此指践行“动态竞争”理论的行动过程

[10]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11]引自《论语·雍也》。

[12]引自《尚书·大禹谟》。

德迅网 » 全心投入并享受整个过程:评《学术创业:动态竞争理论从无到有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