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最黑暗的儿童电影,却征服了全世界

  时光网特稿 还有不到两周,每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就将如期而至。这里见证着艺术电影的辉煌,也经历了各路电影运动的起起落落。


最黑暗的儿童电影,却征服了全世界

《铁皮鼓》标准收藏版艺术海报

  上世纪70年代,电影艺术发展正值鼎盛时期,在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引领下,欧洲各国几乎都有轰轰烈烈的艺术电影运动风起云涌。而在法国的邻国德国,从62年开始,一批年轻人开始独立拍摄符合时代精神和全新电影美学的影片,诞生了法斯宾德、沃纳·赫尔佐格、维姆·文德斯、沃尔克·施隆多夫四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便是最后一位,沃尔克·施隆多夫和与他的名字总是捆绑在一起的那部影片——《铁皮鼓》。这部影片被也许是有史以来最黑暗的“儿童电影”,里面充斥着纳粹、乱伦、以及人性的丑恶,却也是征服了戛纳和奥斯卡的另类佳作。


  四十年前的今天,《铁皮鼓》在德国开始了小范围的首映,引发轰动。而关于这部影片的故事,还得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说起。


最黑暗的儿童电影,却征服了全世界

奥斯卡与他的铁皮鼓


病态故事背后的历史隐喻


  1958年,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创作了充满魔幻现实主义和宏大历史叙事的长篇小说《铁皮鼓》,小说借着主人公奥斯卡的视角荒诞又现实的讲述发生在波兰与德国边境小城但泽的故事,时间跨度超过半个多世纪,用这里形形色色的市井小人物的生活,以小见大的拼贴出了波澜壮阔的微观的近代欧洲历史。


最黑暗的儿童电影,却征服了全世界

影片预告片

  这本小说有多经典呢?如果简单的以奖项来衡量的话,在1999年君特·格拉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时,官方就将《铁皮鼓》誉为二战后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被评论界认为是“二十世纪的畸形儿”。而电影主要是以小说的第二部分,二战前夕到战争结束这段时间的故事。


  为什么被称为一个世纪的畸形儿呢?看过电影或小说的朋友自然很清楚,奥斯卡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在3岁那年,奥斯卡目睹了母亲与舅舅的乱伦后,他心生对成人世界的厌恶,故意滚下楼梯,拒绝长大,从此身体停止了发育,停留在3岁时候的样子。


最黑暗的儿童电影,却征服了全世界


  这种对人性阴暗面的揭露贯穿着全片。其实早在从子宫钻出来到人世的那刻起,导演施隆多夫就展示着奥斯卡对于来到人间的恐惧,奥斯卡躲在子宫内抗拒着新生,当母亲说到3岁时将送给他一个铁皮鼓时,奥斯卡才对人生开始有了期许,所以你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无论战乱还是玩耍,铁皮鼓始终与他相伴,躁动的鼓点是只有孩童身形的他,对抗这个世界阴暗面的唯一武器,也是他在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依靠,可以说铁皮鼓已经成为奥斯卡身体的一部分。


  在影片里,奥斯卡主动选择不再长大沦为“侏儒”,以弱势的姿态行走在德国边境但泽小城上,他以此逃避成为成年人的机会,拒绝与之同流合污,也已他的全知视角带领着观众目睹时局的疯狂,人性的复杂,然而讽刺的是,身体的拒绝却无法阻止内心的成熟,最终他也被黑暗吞噬。


最黑暗的儿童电影,却征服了全世界


  当然,奥斯卡对人间的厌恶,其实是作者对欧洲时局,特别是纳粹德国上台前恐怖政治气氛的一种预警和抨击。除了故事本身外,我们也应该用更加宏大的角度去审视《铁皮鼓》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和政治问题,奥斯卡所处的时代,是纳粹德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并最终上台发动战争的时代,同时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也一起见证着纳粹的消亡,德国的再次失败。


最黑暗的儿童电影,却征服了全世界

这个镜头的构图强烈暗示了三人关系


  所以除了奥斯卡之外,影片中的三位核心角色的身份都有各自的政治指涉。奥斯卡的父亲马策拉特是象征德国的日耳曼人,他拥护纳粹,表面上的随和掩盖不住内心的残酷;舅舅扬是波兰人,贪婪的欲望和面对奥斯卡父亲时的软弱,都暗暗印证着波兰在二战时的命运;而奥斯卡的母亲,这个软弱的女人则象征着小镇但泽,在两个男人之间迂回,但无论哪一方都没有给她实质性的保护与爱护,直到最终毁灭。

德迅网 » 最黑暗的儿童电影,却征服了全世界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