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人民日报整版观察:新型城镇化面临哪些问题(2)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人地钱挂钩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尽快落户城镇。另一方面,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扩大居住证享受公共服务的范围,并逐步与户籍制度并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最终实现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

提高城市群和城镇发展质量。构建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三级城市群体系,按照综合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标准,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优化空间布局,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功能定位,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群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使之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核心载体。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在规模格局上,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心城市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有序推进设市工作,强化公共服务和产业支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网络化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着力抓好中西部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城镇化,积极培育一批新增长点、新增长极、新增长带,提高城镇的吸引力、承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

降低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成本。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粗放、可持续性差、资源环境成本高的城镇化模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协调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大幅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提高资源配置和土地利用效率。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走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集约高效的绿色城镇化道路。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加快农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和资本化途径,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土地管理、就业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全面融合,使城市与乡村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共同体。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产业发展要跟上

城镇化不是“摊大饼”(适势求是)

张学良

城镇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需要保证人口和用地相匹配、城镇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人口和用地、城镇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问题,一些城市发展出现了低密度扩张的趋势。

有的地方城镇规划脱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当地实际,很难做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协调统一。如果盲目追求城镇规模,“摊大饼”式扩张,就会加剧土地粗放利用和“城市病”等问题。同时,如果城镇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又容易出现人口流失现象,阻碍城镇进一步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集约、高效、生态发展模式,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防止“摊大饼”式扩张,避免出现城镇“空心化”等问题。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前提,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扩大了,产业发展要跟上。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抓好产业发展是实现居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产城融合,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幸福、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加速产业空间集聚,最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局面。

当前,促进产业和小城镇融合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向。小城镇往往是乡村地区的经济中心,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以产业和小城镇融合为着力点,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提高就近城镇化水平,降低人口跨省、跨市迁移带来的成本,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同时,也有利于城镇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推动产城融合,应坚持产业立城、产业建城、产业兴城,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发展具有禀赋优势的产业,做精做强当地特色产业。

推动产城融合,可以在两个维度上重点突破。一是都市圈的空间维度。着力推进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一体化的都市圈建设,促进资源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优化配置,加快推动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和功能升级,通过产业链分工和技术溢出把一般性的发展空间让渡给周边城镇,弥补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不足。按照功能、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框架促进都市圈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基础设施比较均衡和生态环境优美的良好局面。二是现有产业园区的空间维度。当前,产业园区普遍存在重产轻城问题,功能结构比较单一。在产业园区建设中,应注重城镇功能改造,通过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改革创新,实现生产、住宅、办公、商业、休闲等功能区相互交织,提高产业园区生产生活活力,促进产业园区外来就业人口就地城镇化,推动生产型园区从产业孤岛转型为产城融合的城镇综合功能区。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更好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大家手笔)

尹 稚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大规模工业化推动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进程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2013年,中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作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后又制定实施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又有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要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从全球视野看,经历过城镇化的国家也往往经历过城乡二元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成为城市的新移民,进而成为新市民。但这还只是城乡间要素的单向流动,城市不能仅仅成为一个巨大的要素黑洞。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流入城市后,还要能反向流回乡村,否则乡村就会因要素流出、资源短缺而无法持续发展。推进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拓宽城市资源流向农村的通道,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再汇聚到农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 击穿银河系的“子弹”现身 有可能是“流浪黑洞”
  2. 香港星岛日报:华尔街跳进自掘的金融黑洞(组图)
  3. 罗塞塔探索器撞向彗星 12年太空征程逼近终点
  4. 中国"悟空"号赴太空搜寻暗物质:探索宇宙核心秘密}
  5. 未来,你也可以拥有一颗卫星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