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探索浩瀚宇宙共享發展成果

過去一年多以來,中國航天持續給我們帶來驚喜。幾天前,長征三號乙遙五十九運載火箭將第44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由此成為中國首個發射次數突破100次的單一系列運載火箭。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整個2018年,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實踐十三號高通量衛星、高分五號和六號衛星、風雲二號H星和風雲三號D星等相繼交付使用……

驚喜之外,是更多憧憬。4月24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航天局、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湖南大學承辦的2019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在湖南長沙開幕。如何讓中國航天飛得更高更遠,與世界各國一道,為和平利用太空、增進人類福祉貢獻更多中國智慧,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智慧航天即將到來

作為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剛剛見証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跨入“百次發射俱樂部”的姜杰院士,在航天日給大家開了一個“腦洞”——未來的智慧火箭將像人類這樣的智能體一樣,具有會聽、會看、會學習,越飛越聰明的特點。

這個“腦洞”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現實。人工智能是近年來最熱門的技術之一,正在融入各行各業。“航天工程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成為發展趨勢。”在航天日期間舉辦的國際宇航科學院中國院士助力創新發展研討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包為民院士指出,航天領域正處於新一輪的技術變革中,即將邁入智能時代。

人工智能與航天相遇,將會發生什麼?包為民為大家描繪了智能科學技術與航天事業融合的發展藍圖。他認為,智能技術與航天的融合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航天工程系統各個關鍵環節實現智能化,例如控制系統將著力增強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和任務變化的能力﹔第二階段,航天器將具備學習能力,成為會學習、可訓練的航天器﹔第三階段,航天器還將具有泛化能力,也就是能夠舉一反三、超越常識認知﹔第四階段,航天器甚至會具備演化、進化能力,能夠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從能力角度,智慧火箭在故障情況下要具備自適應控制、在線軌跡規劃、任務降級處理等幾種能力,以精確入軌為終極目標,執行任務更加靈活。”姜杰對智能時代的火箭作了一番設想。

在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馬衛華看來,智能航天將主要開發火箭、衛星、探測器的感知與理解、運動與控制、學習與適應、規劃與決策、溝通與協同五種能力。

商業航天“千帆競發”

與技術上的創新相對應的,是組織形式上的創新。“百舸爭流、千帆競發”,有人如此形容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態勢。在航天日活動現場,記者能感受到這種“千帆競發”的發展態勢:有推介商業小衛星的,主打姿態控制和穩定組網功能﹔有推介運載火箭的,為低軌小衛星提供質優價廉的快捷發射服務﹔還有推介發動機的,可以定制設計,配置靈活。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航天日期間舉辦的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介紹,國內從事商業航天產業並具有一定規模的相關企業,從去年的3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百余家,商業航天活動成為中國航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商業航天很火,但火爆之下不乏隱憂。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認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中還有不少問題。比如思想觀念需要轉換,商業航天發展除了以技術推動,還要注重市場需求﹔政府在規劃引領、法律規范之外,還需加強市場開放、技術成果轉移﹔民營企業要以創新為本,目前很多商業航天企業技術的積累還不夠。

吳艷華表示,“國家隊”歡迎商業企業參與民用航天科研項目,完善政府採購商業航天產品與服務機制,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相關航天活動。國家航天局將於近期發布《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范有序發展的通知》,探索建設開放共享的商業航天發射場,推動《航天法》的編制工作,進一步推動我國商業航天健康有序發展。

“商業航天進入產業升級的快速發展期,新型材料、新型動力、新型元器件制造等眾多領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希望大家把握機遇,勇闖共贏,實現商業航天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吳艷華說。

助力人類可持續發展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一直以來,中國主張合理開發利用空間資源,保護空間環境,推動航天事業造福全人類。未來,如何為全人類帶來更多福祉,中國航天需要更多擔當。

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消除貧困與保護地球。航天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技術領域之一,能夠為增進人類認知、推動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方式。在航天日主場活動開幕式上,國家航天局向與會各國及國際組織發布了《中國航天助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聲明》,提出了十大行動計劃——

比如,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航天工程和空間科學研究任務,促進科技進步,深化對宇宙的認知,拓展人類生存空間﹔建設空間信息走廊,促進衛星資源開放共享,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用衛星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的監測與研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持續開展航天教育、技術培訓和航天科普,促進航天成果更好地惠及世界各國等。

吳艷華表示,中國航天將持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世界各國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共同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伙伴關系,更好地推進航天助力可持續發展。

巴基斯坦空間和高層大氣研究委員會主席阿梅爾·納迪姆對中國航天的開放和共享態度甚為贊賞。他告訴記者,巴基斯坦方面了解到中國預計於2022年前后建成中國空間站,計劃屆時送一名巴基斯坦宇航員上中國空間站。

據阿梅爾介紹,巴基斯坦正在與中國溝通簽署合作協議。他們會根據協議的具體要求篩選宇航員候選人,並到中國進行培訓。“我們希望這項合作協議能盡快簽署。”他迫不及待。(陳海波 龍軍)

(責編:聞佳琪(實習生)、熊旭)

  1. 黑洞:真的天文数字
  2. 你是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
  3. 为什么当下热衷于研究黑洞假说
  4. 揭开宇宙诞生的谜题
  5. 视觉中国开盘再度一字跌停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