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湖南商业航天公司:希望将卫星成本降到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

未来,你也可以拥有一颗卫星

我省商业航天公司:希望将卫星成本降到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

湖南商业航天公司:希望将卫星成本降到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

2018年2月2日,国内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搭载长征二号丁火箭在酒泉发射。

“风马牛一号”主要搭载了4K全景摄像头,可以呈现360度太空高清照片,卫星入轨后将每天过境中国三次,向地球实时传输音频和图片内容。卫星的主人冯仑想用它来实现卫星和手机互动娱乐的结合,探索媒体的新玩法。新华社 图

从发射卫星,到成功登月,再到公布首张黑洞照片,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

如今,拥有私人飞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了,未来私人卫星是否也会普及呢?对于月球的探索和开发,有哪些令人振奋的设想,需要解决哪些难题?人类进军太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在2019中国航天大会举办的一系列论坛和学术讲座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会学、会变,未来的智慧火箭、卫星会越飞越聪明,它们会变得越来越像人类一样具有“思考指挥行动”的能力。专家认为,航天领域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变革中,人工智能是新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潘显璇

土豆很可能是未来太空主食

宇航员想要长期留在外层空间生活,必然要面对自己种植蔬菜和植物的过程,因此在太空中种植蔬菜就成了太空科技的发展方向之一,太空农业也在人类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步发展起来。

在4月25日的“长期月面驻留人的生存与工作”国际论坛上,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赵珺莉作了《未来月球农场》的主题报告,引发不少关注。

“要想建成月球农场,首先需要创造出一个抗压、密封、透光(或人工补光灯)并且可智能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混合气体的密闭空间;同时,还要解决适合植物生长的基质问题以及维系整个系统运营的能源问题。”赵珺莉认为,目前地球上的大型智能蔬菜工厂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未来的月球农场也将是一个智能蔬菜工厂。在她看来,月球农场的设想会逐步推进,“会先在地球上模拟月球的环境进行种植,然后是在月球进行小规模实验,技术成熟后才会逐步推广。”

月球农场的梦想,或许并非遥不可及。月面上生物生长的实验,已经在进行。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更新也来到长沙参加了中国航天日大会,他介绍,随嫦娥四号升空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是人类首次在月球开展生物试验。这个罐子一样的试验室重3公斤,里面放有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6种生物。最新的情况是,棉花种子已经发芽长叶。

在科幻大片《火星救援》里,一名被遗留在火星的宇航员,靠种植出的土豆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记者注意到,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也带上了土豆。为何不论是在科幻电影里还是现实的科学实验中,土豆都是主角呢?

赵珺莉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土豆耐储存,不易变坏,并且所含的淀粉较多。谢更新认为,土豆很有可能会是以后太空的主食,土豆对于今后在月球上的生存和开展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月球上也会有车来车往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只有先征服月球,人类才有可能走向更远的太空。

“月球上也会有车来车往——打造人类的第二家园”,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在“长期月面驻留人的生存与工作”国际论坛所作的主旨演讲,其描绘的未来月球家园的美好畅想,让人神往。

实际上,对这一构想和市场,已经有汽车制造商在着手推进。据媒体报道,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宣布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合作,制造一系列探测月球的月球车。

“人类第二家园的核心理念是智慧生态、节能环保、和谐宜居、文明进步。而打造月球家园也面临着三大问题:第一是如何安全地生存;第二是解决长期生活和工作问题;第三是月球小镇的社会问题。”陈善广指出。

在当天的“长期月面驻留人的生存与工作”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200余位航天领域专家学者,就未来长期月面驻留任务期间人的生命保障、工作绩效和社会心理等航天医学工程领域的新需求、新挑战展开了深入研讨。

送卫星做礼物或不是难事

在科幻小说《三体》里,男主角云天明花了300万元,购买了一颗恒星送给自己的女神程心,这一桥段让不少读者大呼浪漫。恒星有点太遥远了,但在不远的将来,买下一颗卫星做科研,甚至送一颗卫星给爱人以表达爱意,或许并不是一件难事。

记者了解到,目前卫星发射已经在朝着标准化、体系化、平台化、批量化的方向迈进。

4月23日,天仪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峰参加了亚热带遥感应用论坛,透露公司已经完成第二代标准化平台的技术研发及验证工作,一年能批量生产10颗小卫星,“这是中国商业航天首次实现批量化生产,航天并不遥远,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卫星。”

作为中国首批商业航天公司之一,天仪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研发低成本微小卫星,将卫星应用到更多的商业领域,已成功发射十多颗卫星,并计划在2019年发射20颗卫星,为包括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等在内的十余家科研院所、大学和商业企业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商业化微小卫星星座整体解决方案。

天仪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卫星,将原来需要等待至少5到10年的时间缩短到1年之内,然后把成本降低了几个数量级,“一个实验最低只需要几十万元,而传统方式则需要耗资上亿元”。目前,天仪一个标准卫星的成本是100多万元。未来,杨峰的愿望是把卫星的成本降到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

蓝图

智慧火箭、卫星

将有人类“思考指挥行动”能力

会听、会看、会学、会变,未来的智慧火箭、卫星会越飞越聪明。4月23日,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在长沙举办的“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院士助力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了旨在推动新一代航天技术发展的“思源”计划蓝皮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姜杰等专家,向外界描绘了智能科学技术与航天事业融合的未来蓝图。

“现在的运载火箭,属于‘自动控制火箭’,点火后按照程序设置自动飞行,针对异常状况作出调整的‘自适应能力’比较有限。”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总师姜杰介绍,未来的火箭、卫星将是“智慧星箭”,它们会变得越来越像人类一样具有“思考指挥行动”的能力,即在异常情况如故障等出现后,具备自适应控制、在线轨迹规划、任务降级处理等能力,以精确入轨、实现任务目的为终极目标,执行任务更加灵活,完成任务更有保障。

#p#分页标题#e#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包为民介绍,智能技术与航天的融合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航天工程系统各个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化,例如控制系统将着力增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任务变化的能力;第二阶段是航天器将具备学习能力,成为会学习、可训练的航天器;第三阶段是航天器将具有“泛化”能力,也就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四阶段是航天器可能会具备演化、进化能力,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德迅网 » 湖南商业航天公司:希望将卫星成本降到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