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中国神舟新跨越 太空探索站在又一新起点上

中国神舟实现新的跨越

2005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凯旋两年零1天之后,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航。与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相比,中国神舟实现了新的跨越

火箭——数字、画面与声音

把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与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运载质量、安全性能、舒适性以及图像实时测量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75项技术改进。

要把1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飞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许多。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第一次在点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险门”。这样,在出现误点火信号的情况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无法点燃发动机。科研人员还找到了改善振动环境的最佳途径,减少了火箭在飞行过程中振动给航天员造成的损害。

火箭第一次安装了图像实时测量系统,可以把火箭从起飞到船箭分离等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以帮助地面更加准确地观测和判断火箭状态。

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如果杨利伟再次乘坐我们的火箭,肯定会觉得舒服多了。”

飞船——数字、画面与声音

轨道舱和返回舱内有效空间不足10多立方米,却安装了600多台设备,仅光电缆线的总长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号飞船在保持原有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需要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使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适。

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并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装置。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座椅拥有了着陆缓冲功能,飞船中安装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像前5次飞行一样,神舟六号也具有考核各系统、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

航天员——数字、画面与声音

航天员在太空中一个筋斗,就是350多公里,这相当于一个北京市出租汽车司机一天的行程。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看到了76次日起日落,日行程675664公里。

5昼夜的太空之旅,费俊龙和聂海胜不仅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行程最远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记录: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实施对地观测、海洋污染监测、大气状况监测、植被状况监测以及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压力服穿脱试验、吃上热食和复水食品……

航天员费俊龙:“我们互相选择了对方。我们在一起很愉快。”

航天员聂海胜:“信心来自彼此的默契。”

人才——数字、画面与声音

神舟六号各系统出现了一张张新面孔。神舟五号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神舟六号为48.7岁,平均年龄下降了5岁。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个重大成就在于,用十几年时间培养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队伍。现在,飞船、火箭队伍中35岁以下的人已经占80%。这支队伍是在载人航天工程这个高度严格的环境和伟大的精神氛围培育中成长起来的。把担子交给他们,我们这代人很放心。” (记者陈辉、吴登峰)

神六新华时评:祖国的光荣 人民的荣耀

10月17日凌晨,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航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平安飞行115个小时32分后重返神州,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草地上。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举世瞩目。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平安着陆,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伟大壮举,标志着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事业做出了新的重大贡献。这一辉煌成就扬国威、振民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心血铸就的卓越功勋,将彪炳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这是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骄傲和自豪,这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更是祖国的光荣,人民的荣耀。

航天科技事业作为高新科技综合集成的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为了确保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加速推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1992年,党中央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着眼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局,果断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奏响了向航天科技中最具挑战性领域进军的号角。13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对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始终确保了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跨世纪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全国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努力实现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数十万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目标一致,决心一致,步调一致,汇成了向现代化科技高峰攀登的浩荡大军。各部门、各单位坚持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研究,有风险共同承担,使各种优势资源得到了有效集成。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了30多年后起步的。工程一启动,科学家们就提出,我们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要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13年来,广大航天科技人员面对一系列全新的领域和尖端课题,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带动着工程研制、建设的整体跃升。回首风雨飞天路,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一不是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高于一切。13年来,广大航天科技人员严格按照“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把质量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通过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了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确保了神舟飞船一次次的成功发射和返回。 #p#分页标题#e#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广大航天科技人员以国家的意志为最高意志,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枯燥和巨大精神压力。从科研院所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艰苦奋斗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不懈奋斗的汗水。他们用拼搏创新凝结而成的“飞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千百万科技工作者优秀品质和良好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

当梦想变成了光荣,光荣又在孕育着新的梦想。随着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还将在更高的领域、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实现着航天事业的更大发展,创造着航天事业的新辉煌。

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我国科技人员所具有的强大创新能力,表明了我国在航天人才、技术、管理诸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

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必将进一步激发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提高全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斗志。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生动实践,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还再次告诉我们——

只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自主创新、开拓进取,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个非凡的人间奇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记者 曹智)

德迅网 » 中国神舟新跨越 太空探索站在又一新起点上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