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探索壯闊高原的自然奧妙

3.jpg

1.jpg

4.jpg

5.jpg

2.jpg

7.jpg

6.jpg

照片由青海省自然資源廳提供

青藏高原,從歷史中走來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博物館的序廳。”當解說員開始講解時,我們抬眼望去,三條燈帶宛如三江之水從天而降、奔涌而來,亦如潔白哈達向參觀者張開懷抱,沿著三江溯流而上,來到一個因水而美、因湖得名、因山而聞名的大美青海。

據悉,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前身為始建於1956年的青海省地質陳列館,2000年與地質檔案館合並為青海省國土資源博物館。新建成的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展區共四層,包括序廳、地球科學廳、自然資源廳、人與自然廳、礦物晶體廳和風雨歷程廳。

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綜合辦主任劉建華說:“自然資源博物館是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生物多樣性、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全要素融合展示的博物館,也是以‘兩個統一’行使職責為主線構建的博物館。”

一樓地球家園廳內,宇宙的起源、太空的探索,以及最抓人眼球的是,歷時3年從青海全省各地採集,不同地質年代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岩石標本,讓參觀者更直觀地了解青海省典型岩石由老到新的演化歷史和地質演化史,如同一部地球岩石演化的百科全書, 無言講述著地球46億年來的滄桑變化,是博物館最具科研價值的展項之一。

透過地球的變遷,我們從一枚採自湟源縣距今11—12億年的疊層石化石看到還未隆起的青藏高原最初的模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個地方的地層受到不同程度地擠壓,而最大的一次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在歷經了多次復雜的地質構造運動后,青藏高原誕生了。

展廳採用裸眼3D技術,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以及隆升對我國氣候和自然地理的影響,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青藏高原數億年來的滄桑巨變,回望滄海變高原的神奇歷程,了解到作為地球上最年輕、海拔最高的高原,它的隆升奠定了亞洲水系布局、反轉了中國地勢格局,對中國、亞洲、乃至全球氣候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以展廳裡分別展出的山之極、水之極、冰之級、高寒生物之極、氣候之極五個之極初步認知青藏高原。經歷多次的隆升、夷平、再隆升,得知這裡亞寒帶半干旱氣候的形成,也明白了我們所見的冰川雪山、岩屑坡、高原草甸、凍土沼澤、隔壁荒漠、綠洲濕地、鹽湖等壯麗地貌景觀形成的原因。

氣候、動力、地形、水系、凍土、冰川,在這個展廳裡,或視頻、或圖片、或模型、或科技,它把神秘又遼闊的青藏高原立體又真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告訴我們這些高原兒女要守護高原一山一水,愛護高原一草一木,保護高原一鳥一獸,呵護好三江源、呵護好中華水塔,筑牢青藏高原這個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大美青海,在山水林田湖草中誕生

摸清了“青藏高原”的來龍,在二樓展廳了解它的“去脈”。

青海素有群山之祖、江河之源之稱,這裡山脈縱橫、河流眾多。主要山系從北向南依次為阿爾金—祁連山系、昆侖山系、秦嶺山系、唐古拉山系。

一進展廳,眼前一個巨大的沙盤,這是按照1:17萬比例制作的青海省概貌模型。從西高東低,到南北高中部低,我們看到西到最高點布喀達坂峰,東到最低點民和下川口,海拔6851米到1650米,地勢落差清晰可見。山脈盆地、河流草原,復雜多樣的地貌類型,全都躍然於沙盤之上,讓人看到一個完整又生動的青海高原。“這個沙盤採用透明樹脂材料制作,能很好地體現燈光效果,它和我們前面弧形的大屏可以互動,以聲光電多媒體的方式給參觀者一種視覺的沖擊。”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資料部副主任張鐘月說。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每個自然元素都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我們人類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從弧形大屏和透明樹脂沙盤的立體呈現開始,讓我們跟隨著山、水、林、田、湖、草的順序去看看天地孕育出的大美青海。

山—中華脊梁。“青海的山之美除了雄、奇、險、峻、幽等特色,許多山由於其重要的生態價值,展現出獨特的生態之美。”跟隨著解說員的步伐,我們看到了巍峨的祁連山。

作為“青海北大門”, 祁連山孕育了極其豐富的冰川雪山、河流沼澤,湖泊濕地,已查明冰川超過3000條,總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裡,儲水量超過1000億立方米,相當於2個多三峽水庫的蓄水量,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固體水塔。

“這是年保玉則雪山的一處實時觀測點,如果運氣好,可以在這裡看到雪豹等野生動物路過的畫面。”生動的圖片和影像還不足以抓人眼球,這個展廳最特別的是借助生態環境廳的青海生態之窗監測系統,實現了與青海生態之窗的在線實時對接,通過展示青海全省20個生態觀測點的影像畫面,讓觀眾身臨其境參與和見証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和保護的顯著成效。

經過祁連山的秀美,巴顏喀拉山的富饒,昆侖山的雄偉,來到藍色為背景的“水”展廳。展廳中間巨大的藍色光柱營造出了水強大又令人震撼的力量,兩側流動型的展板又體現出水蜿蜒曲折的流向。從江河之源起步,黃河、長江、瀾滄江,三江源從何而來又歸往何處,在這個展廳追溯可見。

接下來,走進以綠為主的“林”展廳。暖色的燈光和白楊、枸杞、鬆樹等仿真樹木讓整個大廳充滿生機。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青海省南北山綠化工程帶來的變化。兩山加一河構成西寧地貌,南北山環抱西寧,通過圖片對比,曾經土壤貧瘠,植被稀少的南北山在全省各族干部群眾30多年的努力下重煥綠顏,如今南北山已成為西寧兩道堅實的綠色屏障,實現綠化區域總面積3.44萬公頃,區域小氣候明顯改善。

#p#分页标题#e#

緊接著,從青海湖的大和美看因湖而生的動物、植物,感受青海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對維護自然界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鏈完整性功能作出的重要貢獻。以一塊實體草地剖面,了解青海省草地最常見動物—中華鼠兔的生活習性和生態地位﹔從景箱長廊展示濕地生態系統、高寒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看不同生態系統孕育不同的物種﹔還有視頻拍攝的長江源頭生物多樣性,展櫃裡2700多種高原野生植物標本,魚缸裡的青海湖裸鯉……展廳將生命共同體以山、水、林、田、湖、草、礦產資源等順序,利用聲、光、電多媒體方式繽紛呈現給參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震撼感。三江之源、生態屏障、資源能源、國家公園大美青海的四張名片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礦物資源,在熱血與汗水中發掘

三樓的礦物晶體廳裡,外形精致、色澤繽紛的礦物晶體令人驚嘆。

綠色的孔雀石、藍銅礦、紫水晶、雄黃……紅的、白的、綠的、藍的、黑的、黃的、粉的……300余件礦物標本陳列在展廳內,多姿多彩,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同時,博物館開設的“岩礦鑒定小課堂”“互動體驗區”,以生動有趣的方式達到科普教育目的。

最后,我們來到博物館四樓,感受青海省地質勘查的風雨歷程,觸摸一代又一代地質人為青海地質事業揮洒熱血的點點滴滴。

展廳以時間為脈絡,展示青海省五個重要的地質勘查時期。展櫃裡,擺放著老地質隊員捐贈的地質三寶:羅盤、放大鏡、地質錘,鏽跡斑斑的痕跡無聲訴說著那些風餐露宿、艱苦無比的探礦生活。

通過一張老照片的翻模,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野外地質工作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眼前:簡單的工具,簡陋的研究環境,寒冷的雪山下隻有一頂單薄的馬脊梁帳篷,可見當時條件和環境的嚴苛。

最讓人佩服的是一本來自老地質隊員的工作本,手掌大小的筆記本上,圖文並茂記錄著每一處地質特點、畫著每一個地形特征,內容雖多卻工整清晰,沒有直尺、沒有工具,那些徒手畫出來的線條和圖形,彰顯著一個老地質人熟練的基本功和認真的工作態度。

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通過“起源、溯源、資源、本源”這一主線,我們看遍了青海高原的山川河流、高山草地,深刻感受“大美青海,自然之窗”的重要內涵,看到青海生態文明建設鏗鏘步伐。

從地球科學廳的高原隆起之初,到自然資源廳山水林田湖草全貌,從人與自然廳大美青海的建設和豐富的礦產展示,到風雨歷程廳青海省自然資源堪探者的偉大與不易,5747平方米的四層展廳,讓青海立體又生動地佇立在眼前,不僅讓本地人全面去了解青海,還讓第一次來青海的游客認識青海、愛上青海。

劉建華說,2019年10月1日,以自然資源為主建設的省級行業博物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開館,作為國內首家以自然資源為主題建設的省級博物館,展廳設計首次對青海省的山、水、林、田、湖、草、生物多樣性、礦產資源等專題實現了既獨立又統一的融合呈現,以其數字化、沉浸式的觀展方式,讓自然資源“說話”,為生態文明“發聲”,集中展示了青海省自然資源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是名副其實展現大美青海的自然資源之窗。

德迅网 » 探索壯闊高原的自然奧妙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