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七次搬家话住房

原标题:七次搬家话住房

  衣食住行,关乎民众的日常生活。曾读唐诗《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写的是自家屋,却心系天下“寒士”,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但在他那个时代,只能无奈地徒叹“安得”而已,是无法实现的空想。此后千百年间,朝代迭次更替,但统治阶级都只为一己私利,故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神州大地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历朝历代无法实现的梦想,逐渐地成为现实。其中,以涉及千家万户的“住”变化最大,改善最明显,充分反映出共和国建立70年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一个侧面。以我家为例,到了改革开放年代,曾先后七次搬家,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窥一斑而可知全豹。

  我是桐乡市大麻镇人。早年在家乡卫生院工作,妻在洲泉学校(小学)教书,有三个孩子,两地分居,很感不便。1980年,我调到洲泉医院工作,五口之家皆大欢喜,但住房问题亦随之而更加突出。妻单位的宿舍,在一座老楼上以简陋的板壁隔开,面积仅12平方米。床前放只小书桌,横头嵌一张住校生的双层铺,下铺给孩子睡,上面放箱子衣被,杂物等塞床下,如此紧凑安排也仅剩转身的空间。那时,大儿子在桐乡一中读书,老三送去了爷爷奶奶家,到寒暑假团聚,只能临时借教室住。我调到洲泉后就更挤了,但毕竟可以相互照顾,也觉得其乐融融。

  后来,老楼要拆了,我家搬到了食堂楼上,约20平方米。暑假天热,在楼下的学生餐厅搭临时铺,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儿子们很开心,每每深夜还躲在蚊帐里讨论围棋。再后来,又搬到一间空着的中学生寝室,将近30平方米,面积大了许多,再也不用临时借宿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们又搬过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大,环境也一处比一处好。先是搬到一个旧套间,50多平方米,有了个小厨房间,可以自己烧饭做菜,从此告别食堂用餐,更有了“家”的感觉。而后来那两次搬家,都是新房子了,乔迁之喜更胜于以往。随着社会发展,我连做梦都不曾想到,退休后还会迁居桐乡,住在美丽的北港河畔。现在的家,130平方米,三楼,有气派的客厅,称心的书房,舒适的卧室,平时老两口住。当我在电脑前坐久了,便向窗外眺望,蓝天,白云,河流,绿树,赏心悦目。傍晚,偕妻漫步于河边的景观绿道,我们常常迎着晚霞走,柳丝拂面,踏着华灯归,两岸林立的楼群在河面倒影绰绰,令人感到夕阳无限美好。

  我年逾古稀,与共和国同成长,回顾其间七次搬家,前后比较,不啻有天壤之别。其实,我家现在居住的条件,在城镇居民中比比皆是,只能算一般,比起那些别墅、排屋来就差多了,可见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我所亲见的乡村、尤其是新农村的农家房舍,往往比城镇更宽敞更气派更豪华。去年,我曾随市地名办工作人员去河山镇公干,顺道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了八泉村“毛家浜风情小镇”对面的一排排新楼房,其面积之宽敞和装修之漂亮使我不假思索地说,比我在美国见到过的民房更大更新。如今,政府着力五水共治,提倡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改善人居环境,因此,不久的将来,我们居住的环境条件,也必将更上一层楼。

  这不由得使我联想起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名句,只有到了现代,“安得”方成肯定词,己建和在建的高楼大厦一幢幢耸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即使在我们桐乡,又何止千间万间呢!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己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的振兴之路,到了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盖起千千万万间“广厦”,改善的不仅仅是“士”的住房而已,而是引领全民奔小康,创举世瞩目的奇迹。在时空隧道,如果杜老先生看到了,他一定会捋着胡须高歌:“喜见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百姓俱欢颜!”

(责编:张丽玮、吴楠)

德迅网 » 七次搬家话住房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