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中国式标语口号变化:时代"热词"折射发展观演进

  陈柏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小劲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尤陈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式标语口号与30年社会发展有怎样的联系?标语口号变迁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一定时期流行的标语口号,往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着上至庙堂、下至田野的某些声音。”尤陈俊说,“30年的流行的标语口号,也反映着新时期老百姓对社会发展的各种看法。”

  陈柏峰认为,标语口号最终能流传并产生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意愿与国家政策的统一,反映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尤陈俊说,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为人民币服务”等流行语的出现有其偏颇,但它的一度流行,却真实地记录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一部分群众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困惑。对这些流行语的反思和讨论,特别是社会实践的不断前进,推动着另外一些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流行语的诞生。从“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到“知识改变命运”,从“为人民币服务”到“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生动地表明,中国社会的发展观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作为反映时代精神的‘热词’,30年来中国式标语口号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观念的变迁,主要是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陈柏峰认为。

  30年前,计生标语开始刷遍农村、城镇。随后崇尚知识的口号传至全国。上世纪90年代,普法口号渐入视野,从要求老百姓“听话”,到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普法口号也在与时俱进。“现在,我们行走村镇,会更多地看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标语。”张小劲说。

德迅网 » 中国式标语口号变化:时代"热词"折射发展观演进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