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所谓的名人名言

惊悚:哈佛校训子虚乌有

□记者  端子(duanzi20040417@163.com)

核心

提示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冠以哈佛大学校训的二十条句子在中国互联网上盛传已久,近日,哈佛大学校方在其官网上表示,这些校训都是假的,在哈佛墙上看不到所谓的校训,并称所谓校训都是编造的。

流传甚久的二十条哈佛校训居然是编造的,这对将之奉为圭臬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一时间,关于假校训的消息飞速传播,丝毫不亚于当初大家对校训奉作真理时传播的速度。而除此之外,流行于网络上的所谓名人名言随处可见,比如“莎士比亚说,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摄氏度,就叫一见钟情”,其实,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莎翁去世时,关于摄氏度的概念还没有提出。细心的网友发现,杜撰的“名人名言”充斥网络与坊间,从鲁迅语录、胡适日记到白岩松点评时事,来头很大,却都经不起推敲。你为什么会相信名人名言?如果知道是假的,你还会崇尚这些话吗?本期大河报全媒体“端子在倾听”与你探讨这个问题。

因为相信所以愤怒

愤怒是很多网友得知哈佛校训造假后的反应,如读者“小荷才露尖尖角”说:“哎,听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假的!”网友东子说:“如果知道是假的,根本不会关注,太浅显了。”不少网友直接用怒火熊熊的头像来表达自己的怒不可遏。愤怒是因为被欺骗,而一个人之所以会被欺骗是因为相信。反之,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它是哈佛校训的人不会太愤怒,正如读者刘笑所说“这些话不管是不是哈佛的校训,曾经帮助激励过我们就行”,如果只是单纯地欣赏这些话语,而并非因为它是不是哈佛校训而关注或不关注,这样的人群即使在确认这些句子并非哈佛校训也不会愤怒,因为没有被欺骗的感觉,在全民声讨之下至多说一句“果然如此”。以后,遇到一些好的句子依然会分享给朋友,不会纠结于它是不是真的出自某个名人,一如读者“@北环路上”所言:“不要在意这些细节,管它写在哪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王道。”

愤怒有很多种,而对于假校训的愤怒,除了因为确信并广泛传播过而导致的愤怒,还有一些人的愤怒是以往被某些事欺骗过的感觉透过这个事情集中爆发出来了,因为人最难处理的愤怒就是被欺骗。社会上各种欺骗行为太多了,很多爱心、善举被骗,如今连精神世界也被假货充斥,随意地傍名校名人,这当然让人愤怒。

是谁说的不重要,说了什么才关键

过去,我们都会抄录一些名言警句,比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比如“成功来自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与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些句子都曾激励过我们。但那时,没有人在意这些名言是不是真的出自高尔基或爱迪生,也没有追究这些句子完整的意义。因为那时欺骗既不普遍,也不容易被揭穿,人们的心思相对单纯,容易被打动而确信。如今,网络急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个人发布信息便利快捷,我们才发现,原来有些句子是被断章取义的,原来爱迪生真实的表达是百分之一的灵感更重要。这种揭露与推翻和哈佛假校训有同样的意义,它让我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思:我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是因为出自名人、名校才喜欢,还是句子本身有深意、有价值、有激励的作用?

事实上,很多人在关注一句话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它的内涵,而是看它出自谁之口。前段时间一度走俏的“白岩松语录”被证明其实并不是白岩松所说。因为很多人在意“名气”,追求名人效应,才会有人去傍名人。如果“爸爸去哪儿”是五位普通父亲而不是明星参加演出的,它的收视率会那么高吗?如果这些本身非常打动人的句子不借用哈佛校训这个壳,你还会不会喜欢并转发?如果扪心自问,当你频繁转发名言警句之时,真的用心读过那些句子吗?还是仅仅读了只字片语就转了。

名言之名不在于是谁说的,而是话语本身有没有价值,所以,名言本身的价值是重于人名的。例如老百姓会说很多大白话,但很多真理就在大白话中,这些被人们频频用到的大白话也是不折不扣的名言,比名人的名言还有影响力,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生活,你的价值判断。重内容比重名气更有意义。

不可否认名人本身的影响力,比如某明星穿了一件什么牌子的大衣,这件衣服和牌子会迅速流行起来,这种影响也同时左右着公众的审美,但对于个人而言,要活出自己首先是要能不被外界左右。很多流行元素并不适合所有人,那么,如果只是追求名人的感觉一定要追随其后,就会失去自己。一个内在没有力量的人才会盲从名人、权威。于是,有些机构或组织就会利用大家这种对名人的崇拜与盲信。而一个人足够成熟和有力量后,会自觉地“去名人化”:我不关心那是谁说的,我只关注这些话本身的价值。

所以,当你看到朋友的分享标注是“我不确定这些句子是不是某某说的,但这些句子值得一读”时,你应该欣喜这是一份能用心分享的好内容。

傍名牌是把双刃剑

事实上,去掉“哈佛校训”“白岩松语录”之类的包装,我们更想知道这些话语到底是谁炮制的?不可否认,有些话还是很智慧的。虽然很想知道是哪位有才之士的灵感之作,但我们都清楚,真正的作者已经被湮没在网络之中,这正是傍名人的副作用。所以,傍名牌是把双刃剑,可能扩大了影响,但同时也掩盖了真正的创作者的光芒,无形中伤害了人们对于创作权的尊重和维护。如果大家都不去追求名人效应,热爱创作的人会直接得到大家的肯定认可,从而更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但现在,他们不得不躲在名人或名校的背后,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有人说,之所以有这种傍名人的现象出现,恰恰反映出人们话语权的不平等。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动放弃了话语权。因为急于发声,只能借助他人的传话筒,久而久之,人们相信了传话筒,甚至对传话筒膜拜不已。一方面抱怨话语权的不平等,一方面又在争先恐后地加速着这种不平等,这不仅仅是一种矛盾,更是一种自我放弃。少一些傍名牌、名人的行为,就会多一些发出自己真实声音的机会。

理性地对待名人名言,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才是假哈佛校训事件带给我们的有益之处。

姐的欢喜 » 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所谓的名人名言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