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青春励志故事孔繁森: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核心提示】他当过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领导干部的楷模、青年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两次赴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中先后工作十载,为西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最后只留下两份遗产: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他就是用生命谱写奉献之歌的好干部孔繁森。

青春励志故事孔繁森: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孩子们幸福地依偎在孔繁森的身旁。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7日电(记者 宁梦黛)“你有一颗赤诚的报国心,汗水洒齐鲁呀,雪域立功勋!甘为孺子牛,默默苦耕耘。都说是愚公移山不畏难,怎比你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共产党人!”这首《公仆赞》经常传唱在青藏高原的雪域峰巅。近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公仆赞的主人公孔繁森的家人和朋友,并在今天的青春励志故事主页追忆孔繁森甘为孺子牛,默默耕耘的感人故事

  “你有一颗赤诚的报国心,

  汗水洒齐鲁呀,

  雪域立功勋!

  甘为孺子牛,

  默默苦耕耘。

  都说是愚公移山不畏难,

  怎比你知难而进,

  勇挑重担的共产党人!”

  这首歌的名字叫《公仆赞》 ,歌颂的是孔繁森,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

  关于他,有这么几个“关键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两次进藏工作,1994年11在去新疆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 

  他的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曾经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学习热潮,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为此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公仆赞》也是在这个热潮中诞生的。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择了光荣参军。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勤于训练,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六次参加军区直属部队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得“特等射手”称号。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青春励志故事孔繁森: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和收养的三个藏族孤儿在住处的合影。资料图

  “孔繁森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是山东人推崇的‘仗义性格’,他的口头语就是‘有事吗?’,是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心目中不怕麻烦、不怕吃亏的那种热情厚道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他是有名的‘三哥’,你有困难,不等你张口,他就会主动出手帮助。他能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买电视的钱,借给朋友急用。他不是有了权之后,才开始做好事的,即便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他也会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薪金给同事的老人买包点心或者买斤红糖。”

  “孔繁森爱生活,爱自然,是一个多才多艺、情趣广泛的人。他喜欢唱歌、跳舞、登山、收藏、摄影和文学创作。”高杉介绍说。“联欢会上,他会用他的歌喉和出色的号召力感染大家。在聊城,他先后兼任过青年摄影家协会和乡韵文学社两个组织的名誉会长(社长),有不少文朋诗友。他的日记、诗歌和西藏风光摄影,充满情怀和才气。他还擅长烹饪,拉萨市职高创办时,他作为烹饪班兼职教师,亲自授课示范。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文化共同汇成了孔繁森大爱的源头活水。他有两个听不得:一是听不得别人说山东不好,西藏不好;另一个,就是听不得别人有难处。”

  孔繁森的小女儿孔玲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也谈到:“父亲菩萨心肠、见不得别人受苦,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像一团火一样,点燃了身边每一个人,像磁场一样,深深吸引感染着每一个人。”

  作为父亲,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孔繁森心急如焚,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他又很自豪,很高兴。1993年,孔玲如愿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孔繁森拿着录取通知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满脸的喜悦和欣慰。作为丈夫,他深深爱着这个家,爱着自己的妻子。两次援藏,历时十载,孔繁森与妻子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说句心里话》,以表达对母亲、对妻子、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作为儿子,孔繁森对母亲非常孝敬,每次离家回西藏工作时,他都在母亲的跟前长跪不起,久久不忍离开,为自己忠孝不能两全表达歉疚和遗憾。

  孔玲很小的时候,孔繁森就告诉她,女孩子一定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每每遇到困难,孔玲都会努力自己去克服。在孔玲的红色笔记本中,孔繁森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是人格”,“一个只有克服了自己缺点和弱点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一个人只有不断总结经验、经历磨难才能成长”,他用这些话来指导女儿的健康成长,也用这些话来激励自己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青春励志故事孔繁森: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深深爱上了神奇而壮美的雪域高原,把整个身心献给了这片土地,这是他第二次赴藏时在冈底斯山前留影。资料图

  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

#p#分页标题#e#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可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待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看到他实在忙不过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领的补贴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援藏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在采访中谈到,孔繁森的事迹中最让他感动的是,为了抚养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前后三次卖血900毫升:“从孔繁森纪念馆陈列的三张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采血登记表可以看出,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化名洛珠,在这一年的二月、六月、十一月,先后三次献血并领取900元营养费。孔繁森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专门学过医疗技术,他清楚在高原缺氧环境中献血,对于年近半百、患有多种高原病的他来说,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他有着怎样健康的体质保证他一年内三次献血?有着怎样艰难的经济状况需要他一年内三次献血?要不是孔繁森殉职后,西藏军区总医院提供的证明,谁也不会相信,这三张采血登记表背后隐藏着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

青春励志故事孔繁森: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在抗击50年不遇的暴风雪中,孔繁森号召全体工作人员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资料图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踏上了去阿里的路。那时他已在高原工作6年,本应该东进返乡。然而,他却挑起了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远赴西藏中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地区。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阿里当时的经济发展不是很好,人民群众生活比较艰苦。可是孔繁森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的心中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党的干部,党和人民需要我。”阿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他清楚只有深入了解当地情况,才能带领全地区人民走上幸福安康生活的道路。

  接下来的重大雪灾中,他带领大家齐心合力共度难关;在风雪中,他为大家加油打气,让大家相信“有党和政府在,再大的灾害也压不垮我们。党和人民一定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青春励志故事孔繁森: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在阿里,孔繁森兼任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他对部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资料图

  藏族人民善良的品格深深地感染着孔繁森。有一次公干路上,当时皑皑白雪中狂风乱舞,有一只小羊羔在哀鸣,他看到一个藏族阿妈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了小羊羔的身上,自己却在冰天雪地中冻得瑟瑟发抖。这一幕感动了孔繁森,他的眼角湿润了,他脱下了自己的毛衣毛裤,递给了那位藏族阿妈。

  藏族阿妈用冰凉的双手接过毛衣,看着孔繁森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当时阿里的乡下,日常所需医药还是很紧缺。因此,每次下乡,孔繁森都会买上好几百块钱的药,装在随行的小药箱中,希望能够帮助村民们尽量减少病痛的折磨。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带领工作组完成了考察边贸的任务,驱车行进在从新疆返回阿里的路上。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到托里县境内时,茫茫戈壁滩上雨过天晴后天空突然出现的彩虹吸引了他。他让司机停车,用相机记录下这苍穹万里的壮美,想留住这瞬间的美丽。之后,在追赶前面的车队时发生了车祸。孔繁森同志以身殉职,永远离开了我们。

  孔繁森走后,在冲印他拍摄的戈壁彩虹照片时,却未发现照片上有彩虹。或许那彩虹已经化入天、融入地,孔繁森就象这彩虹一样,本来来自天地,来自日月,他的离去也化为了永恒……

  孔繁森去世后,人们发现他留下的遗产只有两样: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孔繁森葬礼上的这幅挽联,重现了孔繁森伟大的一生,也表达了当地干部群众对他永远的爱戴和思念。

  孔繁森有句流传甚广、至今被人传诵的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孔玲心中,父亲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孔繁森走后,尊重西藏人民的要求,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他骨灰的一半魂归故里,葬在了家乡山东聊城,另一半葬在了他深深热爱的西藏拉萨。此外,在他最后工作战斗的西藏阿里,当地政府和人民还在狮泉河烈士陵园建了一个衣冠冢。“父亲离开我们快18年了,但每年的清明,以及11月29日他逝世的日子,他的同事、朋友们以及他曾经帮助过的很多人都不远万里去墓前悼念他、缅怀他。父亲能够得到别人如此深深地爱戴和怀念,是因为他心中永远装的是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玲表达着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p#分页标题#e#

青春励志故事孔繁森: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手迹(现保存在孔繁森纪念馆)

  由于不在身边,父亲又一直低调,作为女儿的孔玲对父亲的工作也并不是很了解。孔玲说她也是通过宣传,才逐渐了解自己父亲伟大的一面。父亲生前常对她说:“我在这边挺好的,你们要照顾好奶奶和妈妈。”孔玲一直以为,作为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父亲生活得很好。却不知道父亲在西藏为了抚养2个藏族孤儿,3次卖血;不知道父亲下乡时常常背着小药箱,为西藏百姓免费看病送药,自己却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她说,永远忘不了1994年西藏阿里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父亲冲在抗灾第一线,在零下37度,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他背靠着汽车,大口喘气,一口吃雪,一口吃方便面的样子。

  也忘不了父亲曾经留给公务员的遗嘱:“如果我发生了不幸,不要告诉我的家人,请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的家人写封信,报个平安!”也许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衰落,那便是奉献。

青春励志故事孔繁森: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的最后一张照片,拍摄于新疆托里县境内。资料图

  孔繁森在天有灵应该欣慰,记者了解到,他抚养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才。曲印当兵退伍后在拉萨电视台工作,现在已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聪明伶俐的小贡桑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回西藏考进了政府机关。他没有白疼他们,孩子们也没有忘记他。每到祭日,他们都会到孔繁森墓上祭奠,孔繁森的善良无私、助人为乐的品格正在他们身上传承。   世界上有哪一个执政党、哪一个政府的高级干部能为了他的国家和人民抛家舍业、扎根边疆,不能照顾自己的高龄老母、病重的妻子和尚未成人的孩子,却节衣缩食,卖血抚养失去双亲的藏族孤儿?而这绝无仅有、令人震惊、难以置信的传奇,却真实的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发生在缺氧不缺精神的雪域高原,发生在一位共产党员、一位名叫孔繁森的、廉洁清贫的领导干部身上!

  记者手记:

  分别采访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和孔繁森的小女儿孔玲,很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支持我们的工作。他们的描述,让记者更深刻地理解了孔繁森和他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孔繁森做过的好事说不尽,道不完,期待广大青年朋友们,能和孔繁森一样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绚丽的青春;同时学习他的大爱精神,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对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歌曲《爱的奉献》中那句让人温暖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德迅网 » 青春励志故事孔繁森: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