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红色经典 青春励志湖南日报版

                         

 ◆挥斥方遒

  

  ◆书生意气  《恰同学少年》剧照由沈宣提供

 ◆学友情谊

 

 ◆蔡和森、向警予、蔡畅

  ◆朝气蓬勃

 

  ■平民视

  角,还原伟人。展示了一个亲切而饱满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志存高

  远,永不松懈。剧中青年为当下学子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坐标

  ■因人施

  教,因材施教。优秀的教育家和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引人深思

          本报记者 杨丹 实习生 璩毅 段涵敏 熊远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毛泽东1925年在橘子洲头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在这首脍炙人口的词里,毛泽东激情澎湃、豪气干云,描绘了自己当年在长沙一师求学时的志向和场景,成为激励几代中国青年的经典篇章。然而对于青年毛泽东在一师的求学之路,不管电影或电视,过去都鲜于表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今年春天,由长沙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联合摄制的23集“红色经典”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以一段青春与真诚的历史,生动饱满地弥补了我们心中的遗憾。影片以毛泽东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最终找到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为主线,展现了20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的优秀青年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

  该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后,激起滚滚收视热潮。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其意味深长的青春励志故事,撞出积极响应的璀璨火花。据央视索福瑞机构调查数据显示,《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播出期间,平均收视率为5.26%%,最高时达到8.92%%。首播过后,应广大观众呼声,不少电视台又进行重播。湖南卫视重播的平均收视率也创下了4.11%%的不俗佳绩。

  不仅如此,该剧还带动了一股“红色旅游热”。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岳麓山等影片拍摄地游客如织,远超以往。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说,就是受了《恰同学少年》的影响,想来长沙追寻伟人当年的成长足迹。

  在历史的厚度中把握脉络

  ———编剧与导演的题材定位

  一部优秀电视作品的创作冲动,源于一个敏感与负责任的制作班底对历史的正视,以及对市场的准确号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个热门话题。《恰》剧的出炉,初衷也是如此。《恰》剧由嘉娜•沙哈提与龚若飞两位实力派导演担纲,龚若飞是《大唐情史》、《青春出动》的导演、《还珠格格》的制片人。嘉娜•沙哈提是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博士,曾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执行导演,也曾执导《大明王朝•1566》等深受好评的大制作。两位导演对艺术的追求一直被圈内人所敬佩。龚若飞告诉记者:“起初的想法源于湖南卫视想拍一部学生如何读书、老师如何教书育人的电视剧。”

  经过长时间考虑,他们将目光最终对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这段历史。毛泽东自己曾说过:“没有湖南一师的五年半,就没有现在的毛泽东。”但当时在湖南第一师范的五年中,他是如何求学,他与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怎样,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个性突出、富于挑战、有些偏科,但因为他碰到了学贯中西的好老师,如杨昌济、孔昭绶等,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求学、育人的主题思想,跃然而出。

  十年磨一剑,此片的创作过程,也印证着这句箴言。龚若飞说:“光写剧本,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由于编剧的伟人情节都很深,写出来都成了编年史,亮点不突出。直到找到青年编剧黄晖才解决这个问题,两人确定把那时候的毛泽东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用平民视角来还原伟人,写他求学储能的经过,写他为什么会最后成为毛泽东。

  以往描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影视艺术作品,一般是将他早期的革命活动为重点,而本剧另辟蹊径,尊重历史,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亲切而饱满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他勤俭朴实,脚穿草鞋,肩挑行李,走进湖湘千年学府;他孜孜以求,躲到茶炉房饱览群书,坐在闹市朗读英语,和志趣相投的伙伴谈论国事;他志存高远,看报纸时永远是拿着字典与地图,此时正值一战刚刚开始,他通过看报纸和地图来研究当时的欧洲形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注重强身健体,常年打井水洗澡,脱去露着脚趾的破布鞋,光着脚丫打篮球;他孝敬父母,回家休寒假给老爸买了一包“洋烟”,给母亲买了不合号的顶针,硬是亲手改小后,恭恭敬敬地为母亲戴上中指……这些生动的细节带给观众的不只是好奇,更是深深的感动。

  黄晖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一些颇为传奇的故事,也对毛泽东有了新的认识,如当时一师就有了足球队,毛泽东还是一师的传奇守门员。此外,毛泽东年轻的时候还是一名优秀的体育理论家。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里面介绍了他自创的一套六段操。这些故事让黄晖看到了一个丰富的青年毛泽东:1913年至1918年的毛泽东,他是一名普通的思想激进的青年,还没有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于老师,他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天赋很高,有些叛逆;对同学,他是一位热情、富有感召力的学生领袖;于家,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曾经的湖南第一师范,像块磁铁,把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吸引至身边,让他们互相交流、推动、启发,以及自我认识、挑战、突破、成熟,直至迈出校门为创造新中国而奋斗追求,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湖南第一师范的教育是成功的、辉煌的。为什么会这样?嘉娜•沙哈提说,这也是该剧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师资力量雄厚,光彩夺目,除了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优秀教师,还有具有现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昭绶校长。通过一个个细节,湖南第一师范的教育理念在剧中得到生动展现:尊重学生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他最大的优势,而不是压制和裁短他的优势,去迁就一般的标准。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偏科,但这无碍于他成为有着无限影响力之人。这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结果。优秀的教育家和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很有启发意义。

  在历史的真诚中展现青春

  ———主创与主演的艺术追求

  当下是一个缺乏偶像而又“偶像”泛滥的年代,物质享乐主义的肆虐,让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变得脆弱与轻浮。《恰》剧中所树立起的一个个优质偶像,无疑成为当下青少年崭新的坐标。 #p#分页标题#e#

  给前辈画像,让今人照镜。当下的年轻人开始认识追求自我,这是非常可取的。可他们身上最缺乏的就是:为自己订立的目标不够长远,为了完善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太少。而剧中那群年轻人,他们有着非凡的胆量与气魄,胸怀国家民族命运。同时,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立志成为栋梁之材,并为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全身心的努力。这种胸怀和追求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任何时代都需要。这些东西是本质是根,也是最重要的魂,是支柱。志存高远,永不松懈,是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这对于当下的年轻人尤其具有激励意义。

  “该剧的题材决定了它肯定不同于一般商业剧的运作与炒作。在今天许多人崇尚物质享受的时候,做这部精神形式上的电视剧,确实有蛮大压力和风险的。面临好莱坞的大片、面临着韩剧日剧,那么中国电视剧如何发展?这是我们电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龚若飞的话语铿锵有力,他还透露:“《恰同学少年》一剧中无论是出品人、还是导演和编剧,身上肩负的使命不再是完成一部作品的压力,而是肩负着整个中国电视剧走向的这么一个重任。”

  同时下风行的日韩青春偶像剧相比,《恰》剧中的服装时尚养眼,所描写的爱情真挚热烈,但剧中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大批优秀青年那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探索,敢于把“小我”与国家、民族的大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气魄,已远远超过时下日韩偶像剧的思想内涵。

  在艺术风格上,《恰》剧与以往领袖题材电视剧那种凝重沉稳大相径庭,导演紧紧围绕青春大片、文化大片这两个主旨,力求彰显剧本所营造的“白衣胜雪的青年学子、高远的蓝天、激情燃烧的校歌”那浓郁逼人的青春气息和书卷味。剧组无论是在选景选角还是拍摄的过程中,都力求唯美、青春、纯真、向上。

  市场规律在告诫:艺术风格如果不跟内容和谐统一的话,必然要失去观众。

  龚若飞非常清楚这点,所以,在拍摄过程中,他始终遵循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的唯美,历史、校园、青春、文化作为意在凸显的元素。

  嘉娜•沙哈提紧紧抓住的是一个气场,“整个片子的艺术风格是青春、纯真、向上。争取把剧本打动我们的元素全方位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状态及导演对戏的把握上,要紧扣青春气息和真挚这两个要素。故无论是在前期选景,到我们挑选的演员,直至最后的成品,我们都会力求整个画面充满真诚与青春。”

  该剧虽有青春剧与偶像剧的元素,但一个个俊男靓女背后,是特立独行的身影与倔强坚毅的面孔。不见了惯常的风花雪月,添的是心存高远、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上个世纪初,在湖湘文化深深浸润的这块土地上,一代青年学子,孜孜以求,上下求索,敲响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黄钟大吕。”而且剧中塑造的杨昌济、孔昭绶、袁吉六、黎锦熙、张干等老师的形象,他们深具学者风范、儒家本色,他们以“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为人生抱负,这些,放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都有激励作用。那个年代的那群人,他们胸怀“鸿鹄之志”,他们饱含“忧乐情怀”,他们的身上,铸写着中华民族的“魂”!该剧的剧本指导、著名编剧盛和煜这样断言:“这才是‘最酷’的青春剧”!

  对于观众来说,片中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清澈见底的气质和眼神,是一个亮点。剧中,包括毛泽东的扮演者谷智鑫、杨开慧的扮演者钱芳,所有的演员都一律采用新人。对此,导演龚若飞提出他的观点:“我们觉得这群年轻人就应该找和他们年龄相仿的演员,演员的表演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就要求他们的那双眼睛非常清澈见底,没有一点世俗和不干净的东西,不能有表演痕迹。”

  为此,导演组在选角上煞费苦心,凡是被他们初步认可的演员都必须到剧组试镜,并在试镜时启用了两台摄像机来留下资料用以反复研究。谷智鑫正因为他身上那种纯朴、憨厚与倔犟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相符,而钱芳也是剧组“众里寻它千百度”后挑选出来的,因为钱芳的气质与眼神与剧中杨开慧恰好相宜。

  在红色的经典中励志青年

  ———专家与观众眼中的青春偶像

  《恰同学少年》热播以来好评如潮,引起了文艺界、教育界、影视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该剧也获得了“真实动人的伟人传记”、“经典的红色青春剧”、“励志的内地偶像剧”等诸多称号,迅速“走红”大江南北。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光凡对《恰同学少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电视剧充分开掘了人物原型所固有的审美价值,塑造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先进青年真实动人而又极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青年毛泽东的形象血肉最为丰满,最具有审美意义。

  胡光凡说,通过荧屏再现伟人的历史已不是一个新题材,但该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对青年毛泽东的塑造上,该剧将毛泽东炙热、顽强的求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平视的角度将真实的青年毛泽东还原于世人面前,没有大段的说教,而是更多细节上的展示。例如利用暑假,和萧子升一道,一把雨伞,一双草鞋,走遍湘中五县农村,进行“游学”,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常常和同学聚会在橘子洲头、爱晚亭旁,讨论时事,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同时将他有学业偏科和年轻气盛、容易冲动等普通青年人所具有的缺点,也在屏幕上作了展示,让人备感真实,极易联想起自己“恰同学少年”时,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p#分页标题#e#

  武汉大学美学博士生导师陈望衡教授认为剧作的一大成功之处是对老师形象的塑造。剧中塑造了以杨昌济、孔昭绶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强烈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近代教育家的形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良师,才引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资质俊逸的青年走上了成长和成熟的道路。这对现代教育事业而言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陈望衡说:“寓教于乐,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这是该剧另一大成功之处。青年毛泽东在求学过程中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将个人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豪迈激情很有感染力,相信能影响和感动一大批看过该剧的学生。通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刻苦求学探索国家出路,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本很好的青少年励志教材。”

  江苏省影视评论学会副会长、知名文艺评论家张永祎对该剧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剧站在时代的角度,给历史一个准确地再现,难能可贵。”他认为导演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导入了现代性的元素,很好地协调了历史性和现代性。既重视史实,又符合观众潜在的心理需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除了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观众的反响更是空前热烈。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3级政治学专业学生李醇说,他的同学中有许多人都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关于伟人、关于革命的影视剧历来都有些刻板化,在人物塑造方面缺乏多面性。《恰同学少年》却无论从剧本创作的手法、还是故事叙述的角度都有很大的不同,它展现了伟人更生活化的一面,形象更加自然、丰满,让人容易接受。这也为今后类似的影视剧树立起了一个“收视率+主旋律”双赢的榜样。

  段阳阳是长沙周南中学学生,她认为这个电视剧至少在两个方面为当今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一是积极向上,珍惜人生的生活态度;二是刻苦自强,努力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先进文明中汲取精华的学习精神。另外她也很喜欢剧中的台词,觉得很有深意,半古体的课堂用语十分符合当时的时间、条件及背景。每一句,都似乎是上个世纪初的传音,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家住长沙市天心区的刘佳女士,家中有一个正在读高三的儿子,《恰同学少年》播出后,刘佳向孩子建议:晚上少学习两小时,看看《恰同学少年》。刘佳认为《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很难得的适合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电视剧。她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实施影响。毛泽东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不懈精神;蔡和森不耻贫贱、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品格…….相信,每个生动的人物,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德迅网 » 红色经典 青春励志湖南日报版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