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散文笔法令通讯生辉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襄阳日报社高级编辑王化容著的《奋蹄集》,很欣赏他在《奋蹄集》中的观点:“通讯可以调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对话、引典等多种写作手法,有情节、有细节、有场景、有对话,富文采,读起来入目、入脑、入心,可感、可信、可亲。”

拜读王化容的《奋蹄集》,我深切感受到他熟练运用散文手法的丰硕成果。像他写的《哇,神农架真神!》《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虽然他把这两篇文章列入通讯范畴,谁又能说这不是优美的散文呢?他认为,这样写“用笔自由,叙事流畅,描写细腻,抒情自如,议论晓畅”,结果也正如他所说,这些文章被全省地市报交流转发。

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从江河里捞出活蹦乱跳的“活鱼”。我以为王化容就善于抓“活鱼”。像他写的《博士生的礴、搏、博》,从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招收康红文为博士研究生这件事,找寻到康红文自信、拼搏、博采的人生轨迹,成为襄阳青年学子的榜样。在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上,他却能从中看到别人忽略的深层意义。80岁的著名作家李德复赠给他一本自传《湖南蛮子传奇》,他却兼探他的人生,写出了通讯《可贵的不言放弃精神》,仅看看三个小标题——“做人,有‘孙悟空’追随唐僧的‘忠劲’”;“做文,有‘湖南蛮子’奋力进取的‘蛮劲’”;“做事,有‘鸡子’找食扒食吃的‘扒劲’”,就让人提劲。他归纳的这“三股劲”把李德复那种“享受痛苦,享受孤独,享受天下后”,把“磨难”当成财富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在新闻界,谈到新闻写作,强调的是写事,是概括的事。这样的写法让读者只知道某地或某处发生过什么事,但感动人的力量却减弱了。读了王化容的《奋蹄集》,我深刻地感受到,他很善于讲故事,善于用情节来烘托主题。像写襄阳“双拥”工作纪实,按一般老套的写法,势必先写如何提高认识,然后写采取了哪些措施,最后写成效。可他在写这篇稿子时,就摆脱了老套路,标题用《“四连冠”背后的故事》,用一连串的故事把襄阳夺得四连冠“双拥模范县”的事迹充分展示出来,好几个故事看了让人热泪盈眶。即使是不少工作通讯,他也采用这种办法,比起那些行政总结、汇报要感人得多。

我特别喜欢他写的人物通讯,不仅能把握人物的本质,还能通过不少细节,使报道对象的性格特征更加丰满。在文学理论中,细节描写是对某部分情节放大的描写,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通讯写作中情节、细节则是增加感染力必不可少的。像《实干局长——陈鼎益》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细节。当雷声惊醒陈鼎益夫妻俩时,爱人陈宗兰拧亮电灯,一看表才两点钟,她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话心痛地“嚷”开了:“鬼‘鸭子’(局长雅号),你感冒了还在发烧,半夜三更的,下这么大的雨,又要朝哪儿去?”简单对话后,来了句总结:“1995年,襄樊下了三场暴雨,陈鼎益都是这样在雨中度过的。”这个小细节不就把陈鼎益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了吗?

不再列举了,读了王化容那178篇、54万字的通讯集,不少令人难忘。我不仅从中看到他特别喜欢写通讯,更看到他注意探索怎样写好通讯的诀窍,那就是采用散文笔法。文坛上普遍认为,新闻和文学是两股道,但绝不是不可相融的。冰心老人曾说过:“散文的内容很宽泛,通讯、记事、写人、状物的文章……都可以包括进去。”王化容能熟练运用散文笔法撰写通讯,可以说对通讯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同时也说明他对散文写作的研究是深入的。

德迅网 » 散文笔法令通讯生辉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