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寻访身边的好学校(好校长)⑥ 

  当代教育家刘彭芝和她所领导的人大附中,在中国乃至世界基础教育领域都代表了一个品牌、一重高度。但在人大附中学生的心中,刘彭芝则永远是那个“捧着一颗心来”、把他们“宠坏了”的“刘妈妈”、“刘姥姥”、“刘奶奶”,是那个遇到难事就会找她求助、遇到争执就去找她评理的“大家长”,是那个真实率性、被他们整理成《刘彭芝爆笑经典语录》,在网上流传的“史上最牛的校长”,更是那个他们最尊敬与爱戴、“人生为一大事来”、用整个生命在做教育和影响着他们的精神偶像——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图1)

  心心相印 人大附中供图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图2)

  亲密校长

  ■当前,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而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创造一种让他们自由发展的教育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不仅要让他们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也要让他们现在的成长过程充满幸福和快乐。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

  ——刘彭芝教育思想录

  刘彭芝的教育梦想是那般单纯和美好:“我希望学生将来回忆起中学生活时,感觉是幸福快乐的,是有独特收获的。我要让人大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要让校园成为学生向往、喜欢和留恋的地方。”

  她如是说,也如是做。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刘彭芝曾说过,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与推动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学校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中。

  2010年年末,四川荣县高山镇一个偏僻的农村,一个女孩正在给当地200多名教师作题为《爱的初体验》的报告。她深情地讲述着母校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讲述着刘彭芝校长的教育箴言——“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是创造的源泉”……

  聆听者中,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也有四五十岁的资深教师,而这个讲课的女孩,则是中国人民大学支教队伍中的一名学生。那天,她的报告感动了全场所有的人。当地一位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说:“在这个报告厅里,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精彩的演讲!”

  这个女孩名叫王瀛。她的名字和她所做的这一切,并不为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大多数老师所知道。但她坦言,她的所思所为都源于人大附中。她把对刘彭芝和母校人大附中教育精神的理解,化作自觉的行动,默默地传播到了远离京城的西南乡村。

  教育者的爱是什么?刘彭芝让人大附中的学生懂得,有一种爱,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

  刘彭芝曾说过,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与推动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学校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中。在她的带领下,从2002年起,人大附中积极投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努力追求社会责任最大化。如今,人大附中的不少优秀干部被输送到北京周边薄弱学校去帮助办学,很多骨干教师被派到京郊山区去支教,学校很多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与社会共享。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每年都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到这里来探宝取经、挂职培训、留学体验。人大附中的学生都知道,他们身边那些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留学生”,大多数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不曾看见过计算机……

  在开学典礼上、在升旗仪式上,刘彭芝总是不失时机地把这样的故事说给她的学生们听。她说,你们身在北京,享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但你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很大,在偏远的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学生的生活环境、受教育水平与你们相差很远,你们要懂得珍惜。另一方面,也要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师生,让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附中人要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她以这样的言行影响和改变着她的教师,感染和感召着她的学生。

  为此,人大附中的早培班开设了公益研修系列课程,与中国狮子联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舒耘听力康复中心等单位合作,把公益活动带进常态课堂。每当上这些课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群只有十二三岁的学生,走到街头献血车旁,向路人宣传献血知识,招募献血者,为献血者提供服务;他们放下“小皇帝”、“小公主”的娇宠,带领那些有语言障碍的弟弟妹妹们走进植物园、动物园和书屋,耐心做着各种手势纠正他们的发音……

  赵子渊一岁半时被诊断为感应神经性重度耳聋,医生预言他将无法接受正常教育,智力也会受到影响。但因为他及时植入了人工耳蜗,并接受了语言康复训练,才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进了学校。十年之后,当他作为人大附中早培班七年级的学生,走进舒耘听力康复中心进行公益活动时,却意外地发现,这里的陈校长,正是小时候帮助自己康复的陈舒耘老师。“我曾经是被关爱者,现在长大了,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知道,爱会创造奇迹。”他激动地说。

  早培班八年级的张钦晨,遇到了一个本来打算用纹身来纪念18岁生日的来京打工者,当他看过张钦晨散发的传单后,决定用献血的方式来纪念生日。这让张钦晨深受触动,更坚定了自己要用行动去影响他人的决心。她关注留守儿童,利用假期回老家走访了留守儿童家庭,调研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心理状态,撰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调查报告——《湖南澧县留守儿童家庭调查记录》。

#p#分页标题#e#

  教育是一项播种的事业。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田开出什么样的花。人大附中的校园里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学生公益社团:ICC支教团远赴艾滋病重灾区河南上蔡县农村小学支教,用爱在当地孩子心中播撒希望;根与芽社团、跳格子社团将爱献给了离异家庭、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心灵阴霾,树立生活信心;已走过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人大附中志愿团,2003年第一任团长季萌和团员在敬老院进行志愿活动的照片,在时隔多年之后,仍被作为完美诠释“北京精神”的宣传画,张贴在了首都的大街小巷……

  “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国旗下,人大附中学生们的庄严宣誓是那么地动人。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在刘彭芝的观念里,没有什么不好的学生,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一块块等待着教育者去发现和雕琢的璞玉。她愿意为他们做量体裁衣的事。

  “爱与尊重”是刘彭芝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极致表现,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进而使社会和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2013年底,全球权威科技商业杂志《麻省理工科技创业》评出年度35位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俊杰,21岁的赵柏闻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赵柏闻是人大附中2007届高中生。初中时,他从父亲的一位朋友那里接触到基因课题,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进入人大附中后,学校推荐他进入北京市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翱翔计划”,但他并不想做指定的课题。刘彭芝知道后,亲自出面协调,为他联系特批了导师和项目,使他得以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深入研究下去。

  高二暑假,赵柏闻去深圳华大基因实习。在那里,他仅仅用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破解了一道千人基因项目组的难题,令那里的科学家无比震惊。这个为科研痴狂的十七岁少年,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高考,留在华大基因做研究。“我想用别人复习备考和读大学的时间来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说。

  得知这件事后,刘彭芝当即对他说:“好,我支持你。”在她看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并非都是一个模式,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支持他们走一条非常之道。随后,她马上奔赴深圳华大基因,就如何联合培养赵柏闻这样的科学领域奇才、怪才,与研究院领导进行深入协商。

  果然,入职华大基因后,赵柏闻书写着新的传奇。19岁成为研究院的项目负责人,入选“2011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赵柏闻年纪轻轻便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挑起大梁”,《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在2010年6月的报道中声称,“中国人正奋力攀登科技高峰,在巨大的决心面前,体制、资历不再成为阻碍前沿科技发展的障碍。”

  但令刘彭芝深感遗憾的是,她曾多次向有关大学推荐赵柏闻,但因为没有高考成绩,不符合大学招生的一些硬性规定,最终没有一所中国大陆的大学肯接收他。“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打开绿色通道,依然任重而道远。”刘彭芝慨叹道。

  “别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从来就没有人比你特殊。天赋是每个人心中的主,你和我都有通向罗马的路。”这是李天行创作的歌曲《天赋》中的歌词。曾经,他是一个那么平凡的学生,连能否考上大学都成问题,前途一片迷茫。直到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他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小不曾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他,立志走一条音乐的路,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矛盾僵持不下,一家人找到刘彭芝出面调解。

  “孩子在哪方面闪光,咱们就应该往哪方面引导。搞艺术没什么不好,只要孩子有追求,有梦想,我们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刘彭芝做起了李天行家人的工作。同时,她还成了李天行最坚实的后盾。他想去参加电视台歌唱比赛,她特批他停课去练歌;他想报考音乐院校,她就找来专业的音乐老师辅导他。

  后来,李天行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入学仅一个学期,他就创作了十几首歌曲,其中大多数是写给刘彭芝和母校老师的。他还先后为人大附中创作了两首校歌。“我会用百倍的努力来证明人大附中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成为清华北大的骄子,也能在歌唱的天地里展翅。”他信心满满地说。

  小新是一个有着严重暴力倾向和行为的学生,经常打架,同学们都避之惟恐不及。经了解,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缺少温暖的环境里,心理逐渐扭曲,功课也跟不上。有他在的课堂,正常的班级教学都无法进行下去。得知这一情况,刘彭芝没有退缩,而是为他单独编班,开设了“一个人的班级”,并为他精心挑选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还专门配备了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

  这当然意味着教育资源和精力的格外投入。但刘彭芝说:“学校既然可以为热爱舞蹈的学生举办个人舞蹈专场,为立志从事台球运动的学生开辟台球室,为什么就不能给心理受过创伤的学生一些特殊帮助呢?如果这些学生得不到及时帮助,很可能自暴自弃,甚至会危及社会。”

  就这样,对一个学生的特殊帮助持续了整整三年。初中毕业时,刘彭芝应约和他进行了一场乒乓球赛——这是他想要的和母校、和校长的告别仪式。

  “这个学生后来怎么样了?”有人问刘彭芝。

  “毕业后他就走了,没有联系。”刘彭芝回答。其实,她早就知道这个学生念了大学,还听说他要等自己“混出个样子来”再回到人大附中看望校长和老师。她,至今还在默默地等待着。

  近些年,人大附中出了不少成绩,很多不知情的人都说,这是因为人大附中把社会上好学生都挖来了。但事实上,人大附中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在刘彭芝的观念里,没有什么不好的学生,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一块块等待着教育者去发现和雕琢的璞玉。她愿意为他们做量体裁衣的事。“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学生在学校几年,但教育者要对他们的几十年负责,更要对国家和民族的几百年负责。”

  给学生一片自由放飞的天空

  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奇迹,因为这是一个经常被奇迹眷顾的地方;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自己,因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让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那座宝矿。

  2013年4月,人大附中早培班七年级学生发明的“桥牌无线计分系统”在41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上摘得金奖特等奖,同时获得国际计算机发明协会发明金奖和香港科学院最佳创新奖。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才12岁。

  《向上吧,少年发明家!》《少年缘何爱发明?》……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关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有振奋、有厚望、也有疑问。

  可这几个稚气未脱的学生,却一副“没什么”的样子,他们说,这个世界冠军其实是从学校的校本选修课中“玩”出来的。

#p#分页标题#e#

  教育即生长,校园即生态。多年来,在刘彭芝及其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人大附中努力培植着一片素质教育的沃土,构建着一种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学校开有一百五十多门选修课,设有几十个社团,学生完全被带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学生任何一项健康向上的爱好都会被重视,任何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才能都能被开发。

  胡继超老师工作之余喜欢桥牌,他看到学校开设的桥牌选修课一开始只有20多个学生选学,就找到校长请求帮他想办法。刘彭芝说:“下周一升旗仪式上给你五分钟,你给学生讲讲桥牌的好处吧。”那天,刘彭芝给他做了主持,还帮忙拉票。从此,桥牌选修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人大附中的桥牌俱乐部也从零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短短几年时间就拿下了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冠军、北美桥牌锦标赛青年双人赛冠军、世界青年桥牌锦标赛跨国队式赛冠军等。2011年,世界智力联盟主席达米亚尼、世界桥牌联合会主席罗纳到人大附中考察,称赞这是学校开展桥牌运动的一个成功典范。

  桥牌渐渐成了人大附中的一种文化。学校班班都有桥牌队,就连不少教师也跟着学了起来。学生还自发创作了以桥牌为题材的小说《桥牌少年》,并以这部小说为原型,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青春励志电影,在校园里震撼上映。

  桥牌比赛参加得多了,初一早培班的王晨冰等学生发现,国内比赛中使用的人工统计分数非常繁琐且容易出错,而国际比赛中使用的电子计分系统造价高却并不先进。胡继超老师就半开玩笑地对他们说:“我们应该发明一个自主的计分系统。”——没想到,学生们当真了。

  事后,他们找到相关老师,开发出了单片机系列研修课——桥牌无线计分系统开发课程,并由五名核心成员组成研发团队进行自主研发。干得如火如荼时,刘彭芝破例同意他们停课,不参加任何学科考试。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全身心投入到这项研究中,仅仅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设计制作完成了成本低、性能好的计分系统。

  刘彭芝常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校长就是那个为学生搭建舞台、拉开大幕的人。”事实证明,她为学生提供的舞台有多大,学生实现梦想的机率就有多大。

  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3D打印机,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由于“眼馋”兄弟学校有3D打印机,又不好意思向学校要这么昂贵的设备,人大附中通用技术教师李作林就带着十几名早培班学生悄悄地自己做了起来。在这门3D打印技术和DIY研修课上,老师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研究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结构等知识,一点点揭开3D打印技术的神秘面纱。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学生们就组装调试出了两台3D打印机,还成功打印出了自己设计的作品。

  这次成功尝试并没有止步于此。在研制过程中,黄嘉琦同学发现,3D打印机存在一个加工尺寸问题,很难做成特别大的模型。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飞行器完成超大尺寸打印,做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打印机!”

  “我听了非常震撼,也深知其中的难度,但是受学生的感染,我还是决定跟他们一起‘疯’下去!”李作林老师说。在学校支持下,这学期,他又开了3D打印技术高级研修课,带着十几名学生,一起把黄嘉琦心中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科学验证。或许,不久的将来,世界上第一台3D飞行打印机就会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诞生。

  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奇迹,因为这是一个经常被奇迹眷顾的地方;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自己,因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让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那座宝矿。在北京市中关村那个占地一百四十二亩的校园里,孕育了多少“爱与尊重”的教育奇迹,培养了多少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未来之星,见证了多少青春梦想的扬帆起航……

  这,大概就是刘彭芝倾心建造的学生乐园,同时也是她追寻教育理想的幸福所在。 (特约报道 徐华莹 记者 时晓玲)

  《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8日第6版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图3)

  寻访身边的好学校(好校长)①:为什么是陈康金?

  陈康金是谁?教育圈的人大多都听过他的大名。

  他因“讲学稿”出名,他所在的东庐中学也因此声名鹊起,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但关于陈康金和东庐中学的真实形态,到底有多少人能说得清,还真有点拿不准。

  这里不妨摘录两段文字,或可略解一二。

  寻访身边的好学校(好校长) ②:湘钢一中提升记

  身为“钢一中”校长,王敏没想到,才当校长4年多,这所不太有名气的学校,竟然一夜之间闻名全省——原因很简单,去年高考,他的学生摘得了湖南省高考文科状元桂冠。

  “学校办得好坏,当然不能以这个为标准,但现在社会就是这样评价。”面对一拨又一拨前来采访的记者,王敏有些无奈,但言语间明显也透露出些许得意。

  寻访身边的好学校(好校长)③:卢校长的“三把火”

  三年前,卢雁红就任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校长时,同样面临大考。

  如何找到学校发展新的突破点,如何让学校教师认同一种价值理念,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持续不断地去努力,是卢雁红接任之初想得最多的一件事。

  寻访身边的好学校(好校长)④ :高中三巨头联手共啃改革硬骨头

  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他们都是国内一流大学的附中;他们在基础教育领域都有不同凡响的探索与成就;如今,他们决定走到一起,共同开启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联合行动的大幕。

  寻访身边的好学校(好校长)⑤:改变学校,从改变教师开始

  “学校追求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但是,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路上,不能忽视了教师个人的价值与幸福,更不能‘牺牲’教师。”

  “要让学生幸福,首先要让教师幸福;要让每名学生受到重视,首先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受到重视。”——张志湖

德迅网 »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