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推荐印度电影《护垫侠》:一个用“女权主义”包装的创业故事

  最近在“观察者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介绍一部印度电影《厕所英雄》,报道里详细地讲了整部电影的情节,等于是剧透了。我看了倒也不觉得动心,反而是看报道后面的评论里有一个人说,这同一个主演拍的另一部叫《护垫侠》的电影更有意思,如果点赞他那条评论的数量足够多,他就写个影评。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虽然也没因此点赞他的评论,但立即就找了这部《护垫侠》来看,看完之后决定:我也要写篇影评!

  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的水平只能说是不过不失。作为外国人,我不晓得这电影里拍的内容有没有夸大其辞,只能它怎么拍我就姑且怎么信,就当是在看稀奇的西洋镜。我们都知道中国电影在外国受好评的,都是揭发所谓“黑暗面”的落后事物,中国人自己看反而觉得“这是什么鬼?”所以不能排除印度电影也有这种哗众取宠的倾向,里面的内容有多少反映印度的普遍现状,有多少是艺术性的夸大加工,我作为无知者还是不予置评为好。

  我想起一件小时候的事。早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即还没有那个女性生理现象的时候),有一天我拉开父母房间的抽屉,发现一包东西,里面有一个个独立小包。当时的我以为是避孕套(汗),于是十分好奇,偷出其中一个小包,然后躲到无人处把它拆开来看,只看到里面是一堆棉花(其实不是棉花,正如这电影里的男主人公那样,我也误会了),完全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由这记忆可知,中国早在80年代中期,至少是珠三角的五六线小城镇的女性就已经在用卫生巾(这电影翻译成“护垫”)。上述那篇“观察者网”介绍《厕所英雄》的报道后面有一个评论,我认为十分精到,说印度电影总是善于将贫困问题拍成文化问题。印度乡村不建厕所明明是因为没钱建,却说成是文化观念落后保守不愿意建。当然再后面又有人表示反对,说中国还很贫穷的时候,最穷的农村也会挖个茅坑充当厕所,印度农村不建厕所就是因为文化观念的妨碍,而不是贫穷。厕所问题先不论,但以我看《护垫侠》这部电影所获得的信息,印度女性不用卫生巾明显是贫穷问题,文化观念的妨碍即使有,也是次要的。因为男主的妻子第一次收到丈夫送的卫生巾时,还是很高兴的,直到看见上面的价格标签是55卢比——折合约5元人民币,我看完这电影后去搜了一些影评看,有个评论让人喷饭:“5元人民币一包(注意:不是一个)的护垫都嫌贵,说用不起?难道我是何不食肉靡”吗?——后来男主发明的廉价机器让卫生巾的价格大幅下降到2卢比,并由女性去销售时,大家都很接受,一下子就成了爆款。由此可见,中国80年代中期珠三角小城镇的富裕程度已经远超电影故事发生时的印度(2001年)。

  再补充一件有点关系的事吧。应该是比我“偷拆”母亲的卫生巾更晚一些的时候(应该是我自己也已经有了女性生理现象之后),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报告文学”,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其中有一本是关于当时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的社会现象,其中讲了这么一个应该是发生在中国北方的真人真事:有一位女教师的丈夫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那个不可描述的部分有不可描述的不适,去医院一检查,发现他得了不可描述之病。他是个正人君子,从来没有在外乱搞,唯一有可能被传染的途径就是妻子。于是他回家把妻子臭骂了一顿,并且跟她离婚了。在那个年代因为这种缘故离婚,那女教师自然是身败名裂,不但家庭破碎,也被社会鄙视,连工作都丢了。可是其实她是冤枉的!原来她有一天把一个在外面乱搞的女学生带回家进行教育劝导,那女学生突然来了那生理现象,善良却缺乏卫生防范意识的女教师竟然把自己的卫生带借给那女学生用。卫生带就是《扩垫侠》那电影里印度乡村的女性还在普遍使用的布条,脏了就洗,洗完再反复使用,所以当然成本要比用完即弃的卫生巾便宜很多,但卫生程度就差远了。只是中国女性应该不至于害羞到晾晒卫生带都要藏在裙子下,其实根本晒不到太阳,没有获得阳光所具备的天然杀毒功能。但不管怎样,卫生带只该一人使用,不该借给别人用。那不可描述之病的传染源其实是那个用了她的卫生带的女学生,根本不是她自己。看了这故事之后,我印象深刻,觉得这比什么生理卫生课都更有教育意义。

  说回电影本身。如前所述,前半部分只能算是不过不失,一方面我只是怀着一个外国人的猎奇心态看故事,另一方面却并不觉得那男主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感人之处,因为我觉得他真是太蠢了嘛:“哥们,你这是要把卫生巾这种人家早就发明出来的东西,再重新发明一次吗?”这就是我一边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失败,一边在心里默默吐糟的话。

  但这部电影真正精彩之处是在后半部分。男主在不断试图自制卫生巾失败后,看到一家外国销售成套的卫生巾生产流水线的公司制作的展示视频,他那“理工男”的天资开始发挥作用,自动地把流水线拆分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能用独立、便宜得多的小机器完成。于是他终于走到了“创业”的关键转折点:从原来一直试图自制廉价卫生巾,转为试图自制生产卫生巾的廉价机器。是的,我看到中途就已经把这电影当成一个“创业故事”来看,而不是什么“护妻狂魔”的爱情故事或“女权主义”的价值观宣传片。前半部分我觉得男主很蠢,蠢到我对他的“爱妻心切”根本无法有同情之感,就是因为觉得他那创业思路完全是错的嘛。正如上述所说,人家已经发明出来的东西,你干嘛要重新再发明一次呢?关于如何制作不会浸漏的卫生巾,你需要的不是发明,而是学习啊!更何况他根本不是材料化学的专业人士。到了这个从自制卫生巾改为自制生产卫生巾的机器的转折点,我立即看出他要成功了,因为这才符合他的出身是一名优秀的机械修理工的“比较优势”嘛!嗯,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是无处不在的。也是从这时起,我开始怀疑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因为只有事实才会如此地符合经济学,编剧的脑子没那么好,编不出这样合乎逻辑的剧情。前半部分的男主太蠢,让我觉得这符合编剧的智商水平,只为煽情(男主对妻子的爱情)可以不顾逻辑。但根据惯例男主迟早一定会成功的,这么蠢的人也能成功,也就只有在虚构的文艺世界里能存在。但有了这个转折,一切就合理了。男主之前一直失败正是因为所作所为不符合经济学理论,当然只能被淘汰,不会有任何哪怕只是一丝的成功可能;这一刻他终于开窍,所作所为符合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了,成功才是有可能的(当然还只是可能而已)。

  这里顺便再说一句。在搜索这部电影的影评时,我看到有一个评论是比较值得深思的,那就是评论者显然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质疑了一句:用简陋机器进行的小作坊生产,成本能斗得过大机器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确实,当这电影里的男主第一次购买卫生巾,为其55卢比的“昂贵”(汗)深为震惊时问了一句:这护垫难道是用黄金做的吗?那时我就已经在心里吐糟:你懂什么!印度的护垫普及率那么低,没有大量生产的规模效应。少量铺货到成千上万的农村更是成本高昂,你以为价格只包含生产成本吗?后来再看下去,原来所有主要的原材料(从里面所谓的“棉花”其实是人造的合成纤维,到包在外面直接接触皮肤的棉纸),都是从外国进口,如此山长水远地运过来,成本能不贵吗?就算你自己直接购买原材料,亲自制作,也不见得能将成本压低。总之,男主开始想通过自制卫生巾来降低成本,怎么看都不靠谱。直到后来从降低生产机器的造价下手(估计这个成本才是卫生巾总成本中的大头),才是真正的突破口。但上述的评论按理说应该是对的,小作坊生产没有规模效应,怎么能斗得过流水线大机器的批量生产呢?细想就不难明白,正因为印度的护垫普及率那么低,市场规模不大,批量生产的规模效应其实发挥不出来啊!

#p#分页标题#e#

  这一点其实跟电影中的一段情节有逻辑上的关系:男主发明的简易廉价机器获奖之后,二号女主劝他申请专利后卖给品牌生产商,他表示拒绝,说一旦这么做,品牌生产商要把专利费的成本也打进售价里去,价格就贵了,又不符合他要为印度女性提供廉价护垫的初衷了。当时我一看又忍不住在心里吐糟:果然印度只有高明的技术理工男,没有高明的商人或经济学家。但后来剧情又转折了,当家乡人知道他是凭护垫这种与女性的不可描述之事有关的产品获奖之后,立即又唾弃了他。他一气之下决定还是将发明申请专利后卖掉,其实是想甩掉这个“诅咒”。可二号女主反而被他的理想主义情操打动了,也不把专利卖给别人,而是与男主合作自己生产、销售护垫。这里明显是美化了男主与二号女主的动机,根据后面男主和二号女主的堪称“商业天才”的表现,我认为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他们看到了在印度这种貌似市场规模不大、其实潜在需求巨大的典型的第三世界国家市场上,可取的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也就是说,不应该一上来就用大工业的批量生产来获取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而是要用小作坊生产来减少初始投资的进入成本——这属于上头成本,但上头成本需要量大来摊分,在刚一开始市场的量不大时,庞大的上头成本就只是成本负担而不是租值。低廉的上头成本使得少量也能养得起生产,而且直接表现为价格低廉,通过低价本身就迅速地打开市场,刺激起潜在的需求量转为真实的购买量。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个资本雄厚、又独具慧眼的大商人,他既能看到市场的潜在规模巨大,又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扛住一段时间的亏损,他会选择直接使用流水线进行批量生产,然后把价格定得格外低廉,以求刺激出潜在的需求量转化为真实的购买量,于是虽然上头成本巨大,但当市场规模迅速变大之后,量大摊薄了上头成本,他还是能赚到钱。但这种情况依然比电影男主的做法有更大的风险。因为即使到现在,印度的护垫普及率还是相当低,印度的交通运输设施又落后,集中一处大量生产,再分发到广大的农村,即使有了规模效应的协助,其直接成本可能还是远高于使用简易廉价的小机器分散在各处乡村进行小规模的小作坊生产。电影男主的做法,带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味道,因为虽然他知道印度市场的潜在规模很大,但到底有多大,是不清楚的。一个农村一个农村的征服过去,就相当于是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摸过去,这要稳妥得多。

  到后面卫生巾事业开始驶上快车道的时候,男主更是表现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连二号女主都惊呼“你真是市场营销的天才!”这转折很生硬,显然男主不可能后面才商业才能突然“小宇宙爆发”,应该是之前就已经有这种特质,只是编剧本人没啥脑子,前面只顾一味往煽情的方向走,后面到男主大获成功时才掩盖不住他的天赋。

  但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还是要数全剧临近结束时男主在联合国里进行的那场别开生面的演讲,用“拉式英语”(相当于中国人说的“洋泾滨英语”)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内容而非语法才是演讲的精髓”。详情我就不剧透了,因为这是全剧的精华所在,我甚至认为仅仅为了看这场牛B到爆的演讲,就值得看这部电影!刚好最近在写分析阿里巴巴的文章,谈到马云的口才不得了,听过他说话的人表示“听马云说话会以为他是做传销的,幸好不是……”,又拿《乔布斯传》中描述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来比拟马云的这种“传销式口才”。然而看完这场电影里的演讲,我觉得马云也比不上他。据说那个印度企业家的真实演讲比这电影里演的还更精彩,如果这是真的,我只能表示顶礼膜拜了……“francofang”说他有专门学过行文的节奏性,我真心希望他能以专业眼光分析一下这个内容相当丰富、层次相当繁复的演讲怎么会有那么劲爆的效果。

  我这里只从“商业天才”的角度谈演讲中的一点,那就是他提到这个为女性的生理周期而服务的产品本身是没有商业周期的!无论经济是好是差,只要人类生育还需要女性的这个生理周期,这个产品就永远都有稳定的需求。这篇演讲虽然以道德高调为基调,但这一句就一下子“暴露”了男主的本质其实是商业天才,而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道德卫士。他说自己没钱,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一笑)。而且,虽然这篇演讲以道德高调为基调,但听起来并不让我觉得受不了道德说教。女权主义色彩浓厚的只有差不多到最后的一句(什么男人不伟大,女人才最伟大之类),没有反复强调让人觉得在刻意讨好迎合女权主义。相比之下,马云在底特律的演讲有一段大谈阿里的女性员工比例有多高以证明自己有多重视女性,明显是利用美国人不了解现在中国社会女性就业比例的情况,阿里的女性员工比例其实没啥特别,从而误导听众觉得他很“政治正确”,迎合讨好的意味浓厚。我能理解马云为了开拓美国市场只能“入乡随俗”,但相比之下这电影男主的演讲就显得尺度拿捏得更恰到好处。

  所以,这其实是一部用“女权主义”包装起来的创业故事。但即使只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部最好的女权主义电影——事实上不少对此电影的评论都是“这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但我认为最好的还并不是破除对女性生理周期的陋见、以物美价廉的产品更好地保障女性生理时期的卫生安全,而是电影较后段的时候讲男主开拓农村市场,从销售到生产都招收女工,让她们能自力更生、经济独立。我很早之时(是早在还没学经济学之前)曾对女权主义感过一点点兴趣,但我略一了解之后就已经下了定论:经济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经济自由才是一切自由之根本。因此我国使用的“妇女解放”一词比女权主义好得多。下完定论后就再也不看那些充斥着一串串奇怪术语的女权主义者的所谓学术研究,因为深知都是些花拳绣腿,不是忽悠就是装B。而且电影男主招收女工可并不是马云那种“女性员工比例很高说明我很重视女性”那样的逻辑,而是销售这种关系到女性私隐的产品,女性销售员就是比男性要强得多。在农村小作坊里生产也一样,在观念保守的农村招男工制造这种女性产品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这其实只是个符合商业逻辑的决策,而不是特意要有倾向性地优待女性。但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人性自私时指出的那样,在利己之心的推动下人们对别人提供的帮助客观上反而比出于慈善之心的救助更可靠。电影男主的产品不但客观上保护了女性的生理健康,其生产制造也在客观上为女性提供了就业与收入,比一大堆只会在口头上高调的女权主义者更能切实地提高女性的地位。

#p#分页标题#e#

  结合现实中那位企业家的所作所为,我对他更加深为感佩。他在推特上发起了一项“护垫侠挑战”的活动,手里拿着一条卫生巾,自拍上传,附上:“没错,我手里拿着的是护垫,这没什么好羞愧的,月经是自然的生理反应。请复制粘贴这段话,向你们的朋友发起挑战,拿起姨妈巾拍照吧!”的话。新闻报道都把这当成一项伟大的打破传统成见的公益宣传,但我看到的分明是非常高明的产品营销嘛!所谓“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利用道德高调做生意营销的现象多的是,但难得的是这道德高调唱得不让我反感,因为它不仅占据道德制高点,而且是符合经济学逻辑的。很多利用道德高调做生意营销的可都是通过占据道德制高点来忽悠人们违反经济学逻辑的,所以让我很反感——如最新的例子就是崔永元怼范冰冰,虽然我一向讨厌范冰冰这种“毯星”,但更讨厌崔永元这种混淆视听的投机分子!

  最后说说印度电影的整体。最近不少引进国内的印度电影都颇受欢迎。以我看过的来说,《摔跤吧!爸爸》是最近于完美的作品,这部《护垫侠》还是有较多的硬伤,不像前者顶多只是有些小BUG,技术上可以处理一下就解决掉。但《摔跤》的难度分比《护垫侠》要低一些,所以论综合分还不好说哪一部更强。这两部电影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有真实在背后撑着,编剧的脑子差一些也不会跑偏得太离谱。但是像《天才枪手》、《起跑线》那一类电影,虽然社会背景很真实(中国也有类似的考试作弊、削尖脑袋想进名校的尖锐矛盾),但因为没有完整的真人真事控制着逻辑的合理性,剧情编到后面总会为了一己YY的空想主义(美其名曰“理想主义”)而最终耽于乱编瞎造——尤其是《起跑线》的后半部分真是白痴到堪称“智商感人”的地步。难道那个中产的女儿没有伪造贫民身份,那贫民的儿子就一定能在抽签里被抽中?这世界上怎么可能有给“真公立学校”(不是我国那种名为公立实为自负盈亏的非公非私的公立学校)捐款的蠢行?(张五常教授就有文章说过教育捐款都是捐给私立学校,从来没有给公立捐款的行为。)那私立学校的校长既然真的认为穷人不该进来读书,之前又何必那样动真格地查处伪造贫民身份的学生(官面上说一说道德高调的话不要紧,但她真的派人仔细地核查了),怎么看她都像是个精分,其实只是编剧精分而已。而且真实世界里的私立学校怎么可能不愿意通过提供奖学金帮助读书好的穷人学生入学?编剧只顾一味地偏执于狂热痛骂“万恶的私立学校”(其实症结明明是公立学校“免费没好货”),脑子都秀逗了。让我看得感觉像是吞了一只死苍蝇,恶心透了。

  总之,印度电影其实也不是真的非常高明,只是当举世都在模仿追随好莱坞美式电影、一味讲究电脑特效之时,它能自成一格,继续坚持“讲好一个故事”的电影传统,实属难得。但以中国之泱泱大国,难道就没有几个电影人才可以做到这一点吗?中国从来都不缺人才,但要命的是,中国更不缺的是压制人才的“恶法”——广电局的内容管制将不仅是电影、还包括电视剧的创作都阉割成现在这种卖小鲜肉、颜值才最安全(其实并不是最赚钱)的状态。范冰冰之流身价畸高,根源正在于此。政府却以一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愚蠢方式对明星的片酬搞“限价令”,以为真能压低范冰冰的价格,终于只是逼出“阴阳合同”这类绕道收回被管制价格的手法而已。现在又当成逃税来打,离问题的根源越来越远,越发不可能解决问题。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的影视创作将会被印度的同行抛离得越来越远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李俊慧。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

德迅网 » 推荐印度电影《护垫侠》:一个用“女权主义”包装的创业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