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首届广西发明展展品创意无限 探科技创新背后故事

由林文成构思设计的“过去与未来·五象情”

由林文成构思设计的“过去与未来·五象情”

林文成(图中戴眼镜者)向参观者介绍其设计的作品

林文成(图中戴眼镜者)向参观者介绍其设计的作品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婧 实习生 刘雯 文/图

  昨日是第一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开展的第一天,台风带来的大雨虽然令南宁街头颇为冷清,但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里却是热闹非凡。一件件充满创意发明成果吸引了不少市民冒雨前来参观。记者逛展发现,这些科技创新的作品背后都藏着一个个美丽的情缘。

  【南宁情缘】

  妙思勾出“五象情”

  深色的红木里,嵌着一片片晶莹的贝壳,贝壳上雕刻着南宁大桥、龙象塔等建筑物,红木四周还围绕着一幅壮锦。在5号馆里,一个造型独特的笔筒引来不少参观者围观。“这笔筒挺有创意,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参观者问道。

  “这个笔筒是有故事的。”笔筒的设计者邕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老师林文成说,这个笔筒饱含了他对南宁的感情。原来,林文成是福建人,大学毕业来到南宁工作后,便深深地爱上了南宁这座城市。“当时我报考广西公务员,招聘信息是招博士,而我只是硕士毕业,这边的负责人第二天发现问题之后马上通知了我,服务态度非常到位,这让我很感动,于是我决定到南宁来发展。”

  虽然没能参加应聘,但这次阴差阳错,却让林文成觉得自己与南宁有缘分。在一位老教授的引荐下,他来到了邕江大学,开始了作为工业设计教师的生涯。林文成从小喜欢搞创作,在南宁3年,他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为此他想设计一个代表南宁文化的艺术品。

  目前南宁市正在大力发展五象新区,而这一政策也点燃了林文成的创作灵感。“这个笔筒,我给它取名"过去与未来·五象情",灵感来源于南宁五象泉,用五只大象的鼻子托起半只橄榄,既有南宁元素,又象征着和平。”林文成说,筒身的贝壳上还绘有一些目前南宁五象新区的标志性建筑,寓意南宁的新变化。“只要用心去做,就会发现南宁有很多文化需要我们去开发挖掘创新。”林文成表示,未来将把更多带有南宁元素的灵感带进课堂,与学生们用双手绘制南宁,绘出南宁情缘。

  【发明情缘】

  立志带孩子搞发明

  本届广西发明展的各个展馆都专门开辟了一个区域,供中小学生展示他们的发明创造成果。新型板栗刀、节能型下雨关窗器、太阳能净水器……各种各样的小发明绽放着孩子们那丰富的想象力。

  在5号馆内,南宁市第三十一中科研处主任蒙科祺在现场展示的学生们的作品,让不少参观者连夸“想不到”。在他们展出的小发明中,有不少作品曾获得国家级的发明奖。而几乎每一份获奖作品,蒙科祺都参与了指导。“我带领孩子搞发明,已经有快20年了。”

  是什么力量让蒙科祺对科技发明如此执着?“我从小就喜欢做一些小发明,这些小发明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蒙科祺说,他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停水,大家都没有注意关好水龙头,结果来水的时候家里的厨房被淹了。于是他设计出一种自闭式水龙头停水的时候会自动关闭阀门,因此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这个发明在第一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了银奖,我也因此被大学破格录取。”从那以后,蒙科祺便更专注于搞发明,他还立志要做个科技老师,带领孩子不断创新。

  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蒙科祺最骄傲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学生在科技创新这一块能获得肯定:小发明“自行车链条防脱落装置”,获得了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这是广西首次获得的最高奖励;“方便安全安培瓶切割器”,获得了中国宋庆龄发明奖;“香皂节约改防滑套”,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看着孩子们取得的发明成果,蒙科祺备感欣慰。

  【民族情缘】

  将民族特色绣上扇子

  一把扇子,不仅能扇风乘凉,它还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来自桂林的民间工艺大师黄硕夫可谓是将扇子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14号馆的传统手工业展区,黄硕夫“晒”出了他的宝贝工艺扇。2010年,本报曾报道过这位民间工艺大师,时隔两年,黄硕夫又来展示作品了,这次他又有怎样的创新?

  “我现在的扇子不再是以前的纸扇子,我把苗绣、壮锦都"绣"到了扇子上。”黄硕夫说,把画画在扇面上不是难事,但要把壮锦织到扇面上,把苗绣绣到扇面上却很难。“刺绣的面料是软的,用软材料制作的扇面,很难与扇骨粘合,导致扇子不稳。”黄硕夫想了个方法,在苗绣的下方内侧先铺上一层纸,这样就不会因刺绣的软而影响粘合。

  为什么要在一把扇子上下这么多“功夫”?黄硕夫表示,这是为了让扇子有“广西的味道”。黄硕夫说,他是汉族人,但他却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情有独钟。“壮锦是广西壮族的代表物,而苗绣则由于越来越少而显得弥足珍贵。”为了展现这些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他创造了这些独具广西风格的扇子。据了解,他制作的这些扇子价格不菲,最贵的苗绣系列,一把扇子就能卖好几万元。

  黄硕夫不仅把传统手工艺传承并创新,他还将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以前我多做剖丝团扇,就是用一根竹子做一把扇子,剖出来的扇架必须根根均匀,那是传统工艺,全手工,但费人力。”如今,黄硕夫创出了插丝团扇,即扇骨依靠现代机械打孔,再通过人工把扇架一根根插上去,黏上扇面即可。“这样的插丝团扇制作工序快捷多了,一天能生产出1万把。”黄硕夫笑着说道。

德迅网 » 首届广西发明展展品创意无限 探科技创新背后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