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叶笃正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 0 0

叶笃正(1916.02~2013.10.16),男,汉族,又名叶平斋,安徽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办事处叶祠社区人,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获得者,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1943年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45篇,专着12部(1945-2003)。叶笃正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3年10月16日因病逝世。
    中文名:叶笃正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汉族 籍贯:安徽安庆宜秀区大桥街道叶祠社区 毕业院校:西南联大,浙江大学,芝加哥大学 职业: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出生地:天津 代表作品: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 现职: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

人物评价

学术界对叶笃正的评价是,是他使中国的气象研究变成了一个系统工程。最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的气象科研始终与世界保持了同步。

由于在大气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上的诸多贡献,叶笃正荣获2003年度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IMO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曾用“广受尊敬、世界闻名”来赞誉他的杰出贡献。

叶笃正是中国大气科学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气象界培养造就了几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仅培养大气科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多达6人。如今,叶笃正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堪称桃李满天下。

在叶笃正90多年的友谊让陶诗言对叶笃正非常了解。陶诗言对叶笃正的评价非常高,“叶笃正是一位大科学家,他总能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一个科学家可以在一个方面很突出,如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而叶笃正在很多方面都很突出,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叶笃正在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等方面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

叶笃正是一位爱国、爱人民的科学家。这不仅表现在他1950年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气象科学发展的芝加哥学派,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上面,也表现在他所从事的东亚季节变化的突变、青藏高原的影响、北方干旱化趋势等科研课题都在为中国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受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他依然保持了一位优秀科学家的风范,一直带领中国气象研究与世界科学发展保持同步。

大爱无形,这就是叶笃正这位大科学家的坦荡胸襟。

大师的学风和为人,正如同他的名字‘笃正’,求真求实求正,有科学家的良知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叶笃正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是大师风范,而且在治学上也是我学习的楷模。他对每项研究、每篇文章总是那么认真、严谨,从不使用“大”字眼,他的座右铭“求实、求实、再求实,认真、认真、再认真”,这值得我永远学习。一位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代圣贤老子曾以“上善若水”来比喻人格的最高境界,水滋养万物,从不求回报。

叶笃正先生正是以此来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这些学生今天已成长为科学家。正是叶先生所创立的这种精神风貌,不断鼓舞着大气物理所一代一代的科研人员前进。今天,他已90高龄,但仍意气风发地带领着我们这批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为中国大气科学的发展而拼搏、奋斗。

人民是不会忘记爱人民的科学家的。2006年1月,胡锦涛主席亲自为叶笃正颁发了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既是对他一生科学成就的表彰,也是对他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精神的最大肯定。

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七十余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为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培育了大批地球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敬仰,赢得了大师的美誉。叶笃正先生永垂不朽!

人物生平

民国时期

叶笃正,祖籍安徽省安庆市,1916年出生于天津一前清道台之家。这一年,中国有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记录。民国之时,中西思想汇聚,新式学堂教育开始普及于中国。

1930年,接受了14年私塾教育的叶笃正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的那段日子里,他逐渐知道了官僚的骄奢淫逸、民生的艰难困苦、国家的多灾多难、民族的存亡绝续,一颗少年的心从此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3年后,日本人把从北京到天津的长城以南地区强行规定为“非军事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一场民族的悲剧开始降临到中国人民身上。在“华北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叶笃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即将中学毕业的他差点儿被学校开除。

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叶笃正深深感到国家科技的落后,教育的萎靡,心中暗暗认定国家富强之法,须以科学为基,教育为本,从此叶笃正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定下了远大的目标。“南开中学的理科教育好,培养了我学理科的兴趣,我立志要念科学,将来一定要把科学搞好。中国人实在是被人欺负得太厉害了!我感到,许多双脚踩着我,我透不过气来。”

1940年,叶笃正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并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3年获国立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45年初,叶笃正被国民政府选送去美国留学。他只身一人从重庆乘飞机到印度,又乘船途经印度洋与澳大利亚,在海上漂流了近一个多月,始达美国。当时,在芝加哥,他既无心于风光旖旎的密歇根湖泛舟,亦无心去高耸入云的希尔斯大楼游览,而是终日投身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1948年叶笃正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师从世界著名大气物理学家罗斯贝,做研究工作。他的勤奋和聪明才智深得师生的赞赏,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读书期间,叶笃正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质疑。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他立刻划掉。”

叶笃正留美学习期间,在欧美多种著名杂志上发表了重要论文10多篇。他的博士论文《关于大气能量频散传播》受到各国气象学界的重视。在这篇著名论文里,叶笃正对影响天气发展的大槽和大脊的预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成果,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沿用,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大经典理论之一。

建国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身在异乡的叶笃正当时义无反顾地作出了回国的选择。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罗斯贝被说动了,在他的帮助下,经过一年的等待,1950年10月,在新中国正在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冯慧辗转回到了中国。“当然知道回国后科学研究的条件远远比不上留在美国。

当时惟一的想法,就是我是中国人,学成了,就应该回来工作。人是需要生活好,但人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好。把你知道的贡献到你应该贡献的地方,这是人生的一个目标。”叶笃正一生都没有后悔自己当时所做出的选择,只有在文革期间,他曾经有所疑惑自己那时回国的选择。

1979年,当叶笃正先生再一次踏入他青年留学之地时,众多亲朋好友赶来探访。好友为他接风洗尘,茶余饭后,朋友语重心长地问他:“笃正,你后悔么?”而叶笃正的回答却是:“这个问题我不只一次的想过,我觉得,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演员,只角色不同罢了。即是再有天赋的演员离开舞台都会变得黯然失色,中国是一个多么好的大舞台,给了我极大的表演空间,有那么多优秀同行和我一起工作,我当初的回国选择是正确的,我不后悔。”

1950年,年轻的笃正满怀报国志,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欢迎人群的眼神里,是炙热的期盼,深情的流露,这令他终生难忘。在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叶笃正泪流满面,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家了”。

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从怎样看天气图教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气象工作者。如今,这间简陋的实验室虽然早已废弃,但人们依然把它保留下来,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气象室只有十几个人。我们连个高空图都没有,那个图对进行气象预报是特别重要的。而在国外,那就很普通很普通了,人家电子计算机都有,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差距大到多少。

“叶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在研究所画一张‘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我们第一张图画出来之后,还作了庆贺。”

叶笃正的回国,使中国的气象事业又增加了一位杰出的气象学家,在竺可桢、赵久章等科学家的带领下,中国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全面展开。中国科学院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央气象局共同建立了天气分析预报联合中心和气候资料联合中心,叶笃正参与了中心的领导工作。

这两个中心随后发展为采用近代方法作天气预报的中央气象台和以近代方法整编气候资料的气候资料室。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当初这个“只研究古典气候”的十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已发展成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研究所,研究范围几乎包含了所有大气科学分支。

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特邀顾问。

文革以后

1978年10月,叶笃正先生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他提出,大气所要抓好气候的形成规律和中长期预报,用以带动大气环流、动力气象、海气交换、地气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并有利于解决大范围的旱涝、低温等长期天气预报及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趋势的估计。

同时要抓好中小尺度系统动力学、天气分析以及近地面层物理的研究,用以带动暴雨预报的研究。在“文革”刚刚结束、科研工作百废待兴的状况下,叶笃正这些关于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战略设想,以及在他担任所长期间取得的显着成果,为大气所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八五”期间,叶笃正作为气象学界首席代表,担负起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中国未来20年~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后被选为常委。鉴于叶笃正先生在气象科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他在20世纪80年代还先后当选了芬兰科学院的外籍成员、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1981-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1987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1987年,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更是任命他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特别委员会委员。1995年,叶笃正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用于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2789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叶笃正星”。2013年10月16日18时35分,叶笃正院士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个人成就

高原气象学

叶笃正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们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地影响着东亚天气和气候;他与国外气候学家Flohn各自指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气的一个巨大热源,叶笃正还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他同时还深入地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他的研究工作,国际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大气长波能量

提出了大气平面Rossby波的能量频散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西风环流中的能量可按远大于风速的群速度向下游(或上游)传播,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对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的生成、维持和移动给出一种动力学解释。这个理论31年后才由B.Hoskins的“大圆理论”所推广,成为对遥相关和遥响应的理论解释。

东亚大气环流

叶笃正与陶诗言等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六月和十月)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中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发现阻塞形势的建立和崩溃常伴随着大范围环流形势的强烈转变,它的长期维持则带来大范围气候反常现象,从而证明了阻塞高压在持续异常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

这些发现和理论成为研究东亚气象学问题的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国外的学者在10多年后,由于1976年冬季北美出现极其寒冷的天气,才开始提出各种系统理论,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气运动理论

大气环流中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为主导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天气预报的关键之一。叶笃正等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对不同空间尺度的运动都存在着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这个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起主导作用;对中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同样存在适应问题。这个独创的理论完善了大气运动各分量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物理解释,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

全球变化领域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开始气候变化的研究。他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创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如: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他通过模拟计算后指出,大范围的灌溉对气候和水文的影响时间可长达3-6个月,从而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可能性(被称为“陆面记忆”)。

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在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为“上游效应”;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一直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气象学理论,在中国气象业务中不仅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之一,更是气候预报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的尺度理论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此外,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叶先生与国际同行一道在80年代共同发起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全球变化研究是二十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科学领域,它的影响不仅在科学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正因为叶先生是这一学术领域最早的发起人之一,所以中国成为了全球变化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国,叶先生是IGBP第一届SSC成员,也是中国IGBP委员会第一、二届主席,80年代初期,他倡议并筹划了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IGBP计划的重大科学试验,黑河试验(HEIFE),被国际上随后的一系列试验应用。

与IPCC同时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并创立了有序人类活动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叶先生不断提出创新思想,指导全球变化科学发展的方向,他把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提出?quot;有序人类活动"的科学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论框架。

作为该研究创始人,叶先生又不断为该学科的发展勾画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先后提出的"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和“有序人类活动”研究已成为该学科新的生长点,当国际上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圈”和“人类纪”一些概念的时候,叶先生已带领中国学者开展了有序人类活动的观测科学试验并在传统气候模式基础上着手发展人类-环境系统模式的雏版并开始了模拟研究,他是中国第一个全球变化领域攀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的建议下,如今中国全球变化领域已发展起一批国家重大项目。

主要着作

叶笃正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数位学术巨匠之一,也是中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尤其近几年来他在全球变化领域又有新的系统创见。叶笃正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45篇,专着12部(1945-2003)。

其中被SCI核心刊物收录18篇,共被引用520次;国内论着136篇被引用743次(1989-2001)。由于叶笃正的杰出贡献,他曾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其中代表性着作有:

1、Onenergydispersionintheatmosphere,J.ofMer.,美国,1949。

2、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科学出版社,1958,与朱抱真合着。

3、大气中适应问题,科学出版社,1961年,与李麦村合着。

4、青藏高原加热作用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初步模拟试验,中国科学,1974,与张捷迁合作。

5、青藏高原气象学,科学出版社,1979,与高由禧等合着。

6、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scalesintheatmosphericmotions,J.ofMeteorSoc

ofJapan,1982与李麦村合着。

7、Theeffectsoilmoistureonshort-termclimateandhydrologychange—anumericalexperiment,Mon.Wea.Rev.,1984,withDr.Witheraldetal.

8、ThethermalstructureandconvectiveactivitiesoversummerTibetanPlateauandtheirinteractionswiththelarge-scalecirculation,大气科学,1988,大气所60周年纪念刊。

获得荣誉

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MO奖等

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

200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2011年12月20日获首届创新方法成就奖。

因病逝世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社会影响

叶笃正先生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李克强、温家宝、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朱镕基、李长春、李岚清、吴官正、尉健行、曾庆红、周永康、贺国强、赵乐际、刘延东、李源潮、回良玉、张春贤、孙春兰、万全、万钢、路甬祥等通过各种形式对叶笃正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并送花圈。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以个人名义并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发来唁电,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海内外气象界的领导、院士、专家以及叶先生的挚友、学生等纷纷发来唁电悼念。

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安徽省安庆市市委市政府、中国气象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水文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0多家单位发来唁电并敬献花圈。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李静海、丁仲礼,党组副书记方新,中科院原副院长胡启恒、孙鸿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宜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总参气象水文局局领导,气象界两院院士,大气物理研究所职工、学生和老同志代表,气象界科研、业务、教学等单位代表,社会团体代表,叶笃正先生的亲朋、家乡代表等,共1000余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 上一篇百科:黄昆
  • 下一篇百科:朱云来
  •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

    姐的欢喜 » 叶笃正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