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二郎神

二郎神(道教神仙) 0 0

二郎神,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口神、赤城王、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清以前曾被奉为戏神,还被奉为猎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由于封神演义的影响,二郎神通常叫作杨戬,他力大无穷,变幻莫测,能有七十二变(八九玄功)。他的武器是三尖两刃枪,武功绝伦,座下有神兽哮天犬,额间有第三只神眼。[1]
    中文名:二郎神 别名:郎君神,灌口神,灌口二郎,神保观神,二郎神君,灌口神王 职业:神仙 主要成就:治水,斩蛟,擒龙,担山赶日,劈山救母 性别:男 神职:护国神,水神,雷神,戏神,蹴鞠神,酒神,医神等 生日:农历六月二十四,六月二十六 本领:八九玄功、法天象地、天眼 尊号:清源妙道真君、护国灵应王、川主帝君、惠民大帝君、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圣烈文昭宣灵忠仁王,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圣大帝

人物生平

人物简介

二郎神杨戬是玉皇大帝的亲外甥,曾经力抗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挠其外甥沉香救母。杨戬也是中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作为玉帝的外甥,他与玉帝的关系并不好,“听调不听宣”便是极度的个性的表现,这与他的对手孙悟空有几分相似。

玉皇大帝封杨戬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他始终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坚决不在天庭居住,而是在下界受香火,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只服从命令,没事别套近乎。这就是“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杨戬在古典神话中被描述得‘清奇秀气’,和《封神演义》中的‘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杨戬并不迥异,只可能是麻鞋换了锦靴。杨戬也是个高傲之人,“我输与他,列公不必相助;我赢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只可惜太上老君不是个磊落之人”,从这两句话就可看的出来.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有关他的出身传说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见的。

生平事迹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可谓形神兼备,二郎神杨戬的英挺形象历历在目,但是,这位号称为"天界第一战神"的二郎神究竟是什么了身世来历?他是何年何月从何处流传至今的呢?

首先,从吴承恩写在《西游记》里这首诗来看,至少在明朝中叶,民间对于二郎神的传说还是耳熟能详的,因此这诗只是概括式地一点而过,书中也没有加以解释和注释。但时至今日,二郎神的传说大量已经淹没不可考了,像诗中所说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弹打凤凰"就不知所云了。

其次,杨戬的出生便是一次出轨的产物,传说他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因为羡慕人间恩爱生活偷偷下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名杨君,并与之结为秦晋之好。还生了儿子,就是杨戬。

二郎神有过劈山救母的事迹,但他劈开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头。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他们的儿子名叫杨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亲)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劈山救母也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刚开始的"劈山救母"的事迹绝对是关于杨戬的,但后来添枝加叶,以讹传讹的,就变出了"宝莲灯"故事。此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带着明显的上古神话色彩,而沉香的故事显然要时尚的多,形成的时间也较晚。不过,大家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一脉相承,包括人物关系也是母子、甥舅。

《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为花果山孙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反而用太山压住孙行者。《二郎宝卷》是这样描绘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见《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无踪。”(见《二郎宝卷。心猿不动品第十一》)《二郎宝卷》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压直”的别写,则与元明以来二郎神杂剧相同,而“白犬神嗷”又与《封神演义》中“细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

主要影响

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为证。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

艺术形象

《封神演义》第55回,杨戬为追怪物入一石穴,取得三尖两刃刀和淡黄仙袍,并收了两个金毛童子为徒,这也是二郎神的标志性特征。《西游记》小说中的二郎神持的即是三尖两刃刀。《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也提到细犬和三尖两刃刀;淡黄仙袍显系借自孟旭像。《西游记》杂剧第十六出有唱词云:“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狗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

《封神演义》第55回,杨戬为追怪物入一石穴,取得三尖两刃刀和淡黄仙袍,并收了两个金毛童子为徒,这也是二郎神的标志性特征。《西游记》小说中的二郎神持的即是三尖两刃刀。《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也提到细犬和三尖两刃刀;淡黄仙袍显系借自孟旭像。《西游记》杂剧第十六出有唱词云:“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狗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

金毛童子即是此处的金头奴;甚至杨戬追怪物入石穴似乎都有李冰和赵昱入水斩蛟的影子。刘逸生撰文称《封神演义》对杨戬的描写有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一开始作者并不以杨戬为二郎神的。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与二郎神相关的描写都是后来的补笔,或许作者正要如此写出杨戬的生命成长史呢。

另外,《封神演义》描写了数位具有怪眼的人物(譬如闻仲、殷郊、温良、马善和吕岳都有三只眼;高明是千里眼;杨任的眼眶内长有双手,手上有可以透视地底的双眼),大概为避免过多的重复,又或者仅因为作者在糅合多种二郎神说法时有所偏重,所以《封神演义》没有突出描写杨戬的三只眼(这是二郎神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但是杨戬“即运神光,定睛观看,已知袁洪化为怪石”这句话依稀可见第三只眼的痕迹,也更加证实二郎神是杨戬形象的主要渊源。

至于《封神演义》为何要以杨戬为二郎神,各家解释不一。胡适认为历史上的杨戬是一个刮地皮的人物,宋朝时二郎神崇拜最盛,每逢他的诞辰,善男信女都要负一块土到他的庙里去作礼物,与刮地皮的行径相类,故而杨戬可以与二郎神相混。容肇祖引述了这个意见后却另有解释,他说二郎神的必需祭品是羊,每羊过城得纳税五百,羊与杨同音,指二郎神以代杨戬,这可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老百姓所用的诨号,历久这二郎神便真的说是杨戬了。

李啸仓《平话中的二郎神》一文则引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和《夷坚志》的两条记载,推测它们可能是“小说作者凭空虚造之所本”。其实,二郎神姓“杨”,应是受了杨姓神灵传说的影响,极有可能就是杨四将军传说的影响所致,至于名“戬”,笔者觉得有可能由“独健”之“健”讹化而来。换言之,“杨戬”这个名字极有可能也是用两种二郎神传说拼合而成的,不一定要和历史上的杨戬联系在一起。总之,杨戬形象是《封神演义》作者在采纳多种二郎神传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他的许多特征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释。

史料索引

二郎神究竟姓什么,名什么,却又是一个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难题。即以灌口的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可是当年此庙中的二郎神塑像,却是位顶盔戴甲、粉面无须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哮天犬,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位杨戬杨二郎。

又让人惊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倘若有爱寻根究底的香客为此请教庙祝,他们也只好含糊其辞: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换句话讲,由四川而蔓延及整个中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宋史》

卷六十六志第十九:“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又有饰形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或以为不祥,禁绝之。后金人斡离不围京师,其国谓之二郎君云。”

《元史》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

《清史稿》

卷八十四志五十九:“世宗朝,......灌县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泽兴济通裕王,子二郎,为承绩广惠英显王。”

典籍记载

唐代

《教坊记》

宋代

《蜀梼杌》

《宋大诏令集》卷第一百三十七典礼二十二《灵惠侯进封灵惠应感公制》;《昭惠显灵王封真人赐中书门下诏》;《灵惠应感公封昭惠灵显王制》

《梦粱录》卷十四

《东京梦华录》卷八

《夷坚志》夷坚志丁卷六:永康太守;夷坚丙志卷八:江氏白鹑;夷坚丙志卷十七灵显真人;夷坚丙志卷十七兴元梦

《事物纪原》卷七灵恵侯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卷四百三封灵惠侯为灵惠应感公。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二郎祠;卷之九十七

《朱子语类》卷第三鬼神

《逃禅词》二郎神(清源生辰)

《独醒杂志》

《东都事略》卷五十四

《德隅斋画品》灵惠应感公像

《龙城录》赵昱斩蛟

《武林旧事》卷十·官本杂剧段数

《萍州可谈》

《梅溪集》

《吴船录》卷上

《方舆胜览》卷五十二

元代

《文献通考》卷三百十物异考十六

《新编连相搜神广记》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

《大元一统志》第七百三一普德庙

明代

《玉茗堂全集》十八《遣张仙画乃作灌口像》

《玉茗堂全集》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宛署杂记》担山孔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百五十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神名谈称

《枣林杂俎》名胜

《贤弈编》附录

《说郛》卷二十六上赵昱斩蛟;卷二十九;卷九十二上;卷九十二下应感公像

《狯园》卷十二二郎庙

《蜀中广记》卷三;卷十一;第3部分;卷四十七○宦游记第一川西道属秦;卷五十六○风俗记第二;卷七十四;卷七十九

《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三圣堂

《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源妙道真君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灌口二郎

清代

《川主三神合传》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三;卷二一

《平越直隶州志》艺文卷清源妙道二郎真君

《京尘杂录》卷四梦华琐簿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十六又修神保观

《陔余丛考》卷十八宋元追褒古贤;卷三十五灌口神

《宋会要辑稿》第十九册.礼二十(上)

《宋稗类钞》卷二十九蜀中灌口二郎

《全史宫词》卷十五十国

《通俗编》卷十九神鬼二郎神

《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

《乾隆江津县志》清源宫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六十一礼部议覆

《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之一百十七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祠庙祭之

《清朝通典》卷五十礼十

《清嘉录》卷六二郎神生日

《四川通志》卷二十三,卷二十七

《坚瓠集》坚瓠三集卷之四目录

《重修台湾县志》卷二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八

《贵州通志》卷十二郎庙

《河南通志》卷四十八二郎神庙

《御定月令辑要》卷十一

《黔江县志》卷二·祠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

《十国春秋》卷四十九

《北东园笔录》卷四武冈州事

《坚瓠集》坚瓠三集卷之四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卷十九滦阳续录一

《扬州画舫录》卷十六

《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一百廿五,三百〇四,三百〇五,三百〇六

《重修台湾县志》卷二

《五代花月》

《茶香室丛钞》卷一五

《蜀都碎事》卷一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满庭芳》

《大清一统志》第38部分赵公山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八

《随园随笔》卷十一

《书画记》宋无名氏《关公晋谒二郎神图》

《邛崃县志》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历象汇编庶徵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民国

《新元史》志第五十四礼七

《石屋余渖》锦城行记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芦山县志》二郎庙

《重修什邡县志》卷八:

《富顺县志》卷之四

提及二郎及庙宇的诗句:

无名氏《满庭芳其一》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

杨守礼《二王庙题壁》

窦序《分水坝其五》

顾复初《离堆谒伏龙观作》

丁士彬《同程方伯谒二王庙舆中口占》

颜楷《都江堰》:

汪元綗《岷州竹枝词其三》

彭孙遹《姑苏竹枝词其一》

翁心存《赛神曲》

王之春《读王蜀春秋感作》

历史评价

二郎治水是二郎神神话的最核心的部分,二郎神最初也是最大的功绩是治水、镇水,因此二郎神是历史上有名的水神,以二郎神治水为核心,辐射于斩蛟,屠龙等诸传说。

《宋大诏令集》:“昭惠显灵王英明夙降,变化无方。治水救民,本上穹之所命;纪功载德,有往牒之具存。”(昭惠显灵王是二郎的封号)

《四川通志[嘉庆]》:“俗传二郎治水曾歌乐山上。”

《古今图书集成》:“在赵城县广胜寺北范霍峪山顶。上有一大石,上有马蹄迹,及人面半边之迹。俗传以为二郎神听水,面贴于石,遂有此迹及马蹄云。”

《大元一统志》:“相传以为秦时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称其次子佐父治水,后仙去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俗谓之二郎者也。

唐代陆龟蒙:“有温而愿哲而少者,则曰某郎”

《满庭芳·若论风流》:灌口二郎为首,赵皇上、下脚流传。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

人际关系

二郎神生母:云华(即云花女,又称云华仙女,张仙姑,张三姐,张云台,云台三公主,白莲公主,莲花公主)

轶事典故

泸州龙脑桥

龙脑桥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大田乡龙华村的九曲河上,二郎神杨戬闻民间疾苦,决心铲除领头兴风作浪的孽龙,终于发生了一场恶战。激战中,孽龙自然不敌杨戬,加上脖子上被哮天犬咬破的伤口,发出难熬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在河畔喝水……杨戬见状,立即用三尖两刃刀对准龙口使劲一戳,然后猛搅。以后这龙头化成了石头,人们就在这龙头上铺上石板搭成了一座桥,供人们过往,并将此桥命名为“龙脑桥”。

二郎斩山脊

在远古有一条逆龙逃出龙宫,来到人间作恶,造成洪水泛滥,伤害百姓,二郎神奉命下界,手持神鞭捉拿逆龙归界。那逆龙不但不降反而沿涪江顺流而下,二郎神挥鞭打下,吓得逆龙回头叫娘。如今涪江上游留有的24个“望娘滩”便是当年所致。一鞭未中便落在涪江北岸的山上,山体断裂,二郎神又是一鞭,另一座山体断裂,尤如刀砍一般陡峭,这便是古时所说的崭山槽,现今的崭山村。

柏条河故事

都江堰内江干流之一的柏条河,滋润出了著名的传说担山赶太阳,相传灌县有两条孽龙:水龙经常翻江倒海的作乱,二郎神收服水龙,可灌县北边的山里,又出一条火龙,由于火龙是随太阳的起落而出没,二郎神决定担山开沟,赶在太阳落山前引水降服火龙。于是他找来玉垒山的神木做扁担,去赵公山竹林编了一副装得下两座山的大竹筐,带领百姓在岷江上开山引水。二郎头顶青天、腰缠白云,一步就有十五里。神木扁担挑起两座大山,一口气跑了三十三个来回,担了六十六座山头。累了二郎就放下担子休息,抖抖鞋里的泥沙,就变成了如今的马家堆子。两边箩筐里漏出的沙土,在柏条河两岸垒成了涌山和童子山。如今,在天马镇二郎社区依然能很容易找到这两座小山。

二郎墩传说

天上出现了12个太阳。炽热的阳光把大地烤得石裂缝,地冒烟,人们辛苦种的庄稼,在太阳的照射下都枯黄了。二郎从附近山上砍了一棵千年古树作扁担,把太行山的12座小山装进两只大筐,挑起扁担去追赶天上的太阳。他每赶上一个太阳,就用一座大山把它压住。就这样,他已赶上了天上的10个太阳,把它们压在了山下。这第11个太阳,被二郎赶上压在赤城县。赤城县城西北9公里燕山脚下有温泉。温泉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热的,此温泉下有二郎用山压住的太阳,是太阳把泉水烤热的;温泉附近有两座小山,那是二郎歇脚时从鞋里倒出来的泥土堆成的。人们把温泉叫作“天下第一泉”,把这两座小山丘叫作“二郎墩”。

三坡母子峰

野三坡位于河北保定市涞水县境内,在悬崖谷里有三座怪异的山峰:一座叫母子峰,看去似一年轻女子怀抱婴儿在凝视、在遥望;一座叫宝剑峰,象一把宝剑插入山中;一座叫塔峰(或棒槌峰),孤独独兀自矗立,形似一座塔。这三座峰,传说是二郎劈山救母时留下的遗迹:那母子峰是王母娘娘的三公主怀抱孩婴时的二郎在仰视天庭,塔峰是托搭天王李靖镇压三公主的宝塔,宝剑峰则是二郎劈山救母用过的宝剑。

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传说中“二楞神”、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如坚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四川发源,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反之,坚持二郎神信仰肇端于二郎独健崇拜者则认为,由于不能容忍这位异方神祗对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赵昱来与之抗衡;又由于二郎独健毕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祗,要他来救援安西与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点勉为其难,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创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于是当地民众便由赵昱斩蛟治水的神迹,想到了历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传奇的发生。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孰是孰非,相争不下,未知谁能提出足以使各家俱能认同的高见,最终拨开萦绕在灌口的历史迷雾。

  • 上一篇百科:陈彦儒
  • 下一篇百科:王建军
  •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 二郎神土行孙和雷震子,将与孙悟空哪吒和姜子牙组成“神话宇宙”
  • 二郎神堪称西游第一大神, 牛魔王与孙悟空都不是他的对手
  • 杨戬为什么叫二郎神 二郎神的性格特点
  • 孙悟空和哪吒谁厉害 二郎神和孙悟空谁厉害
  • 嫦娥和后羿的故事 二郎神与嫦娥
  •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

    姐的欢喜 » 二郎神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