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潘军

潘军(安徽省文联专业作家) 0 0

潘军,男,1957年11月28日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现为安徽省文联专业作家。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影响。《流动的沙滩》入选“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参考资料”,《重瞳》名列“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榜首。其影视作品有《五号特工组》《婚姻背后》《海狼行动》《虎口拔牙》等。[1]
    中文名:潘军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毕业院校: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从前的院子》 主要成就: 籍贯:安徽怀宁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7年11月28日 政党:中国共产党 毕业院校:安徽大学中文系 毕业时间:1982年

文学之路

小的时候,书对潘军来说就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引力。“文革”时期,找不到书看,潘军正读高中。有一次学校图书馆让学生清理“毒草”,他趁机偷了一麻袋书——这应该是他最早的读书生活。1975年他高中毕业后去农村插队,同村的一个劳改释放分子给了他一批书,那个人原来是在县里供销社当会计,因为军婚判了刑。直到现在,潘军还清楚地记得那些书中有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劳伦斯的《虹》。

上了大学,潘军更爱读书,尤其爱读文学作品,有两个属于自己的方式。其一,他是凭着自己的眼光去选择的,而不依赖于老师的指导和舆论的诱导。譬如同是俄国作家,他喜欢的是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不喜欢屠格涅夫。法国作家,他喜欢福楼拜,不喜欢巴尔扎克。其二,他一般是尽可能地把一个作家的作品读完,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只读了一个海明威。他偏爱外国文学,中国作家的书读的不多。但鲁迅是一个例外。《鲁迅全集》他至少读了四遍,他喜欢鲁迅的文字,因为他的文字显示了汉语言写作的魅力。

在成为一个作家之后,潘军则开始喜欢读杂书。这对于开阔自己的知识面是有益的,同时也使生活有了许多情趣。即使是读作品,一个作家的阅读与读者的阅读,应该是不一样的。作家读作品,更多的是注意表达的方式,或者说是叙事的方式。作家读的是句子,而不是读内容——假如一本书句子写不好,他会断然放弃。句子是讲究“味道”的,这只能凭借着自己的悟性去界定。

进入中年之后,潘军的阅读开始侧重于历史典籍了。三联出的黄仁宇、钱穆的书他都很喜欢。还有一些史料性的著作,也挺好。譬如前几年陆健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曾经有人问他:“假如把你流放到一个荒岛上,只允许你带上一本书,你会挑什么?”潘军回答说:“我只会带上一本字典。说实话,我们这些作家,识字很有限。”

作家素质

潘军认为心目中优秀的小说家,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在叙事上勇于探索,并且显示着人类良知和人文关怀的那种人。

对于一个小说家,潘军最关心的是:你能否写得更好?小说作为语言的艺术,讲究的是叙述的方式,这种对叙事空间的探索其实是很艰苦的,自然不会那么轻松了。但小说就是这样发展下来的,所以潘军说:“一个作家只有切实感到路越走越窄时,心里才踏实,才算没有摸错方向。”潘军并不认为这种感觉是一种危机,相反倒是分享了一份艰难。潘军说如果有一天他感觉“江郎才尽”,他就不写了,他不会像有些作家那样去“耗小说”。

2002年,潘军在北京广播学院讲学时曾说:“长期以来,文学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被当做一种附庸风雅的饰物或者把它理解为一种实际工作的基础,这是非常狭隘的。对于今天的一个传媒人而言,文学最能给予你的是一副眼光。你用文学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观察,你就有可能看出独到的意味来,就会获得不同寻常的感受。然后才能制作出好看的、耐人寻味的节目献给广大观众。现在电视节目如此低俗,缺的就是这样一种眼光。”

写作特色

《从前的院子》(还有《合同婚姻》、《临渊阁》),它拥有潘军的一切特征:地域与时空的混乱;历史与现实的重叠;生活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真实与虚拟的互置……潘军娴熟地运用着老师博尔赫斯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介于现实和文学之间的时空。我曾迷恋过这样的小说,比如之前他的《南方的情绪》、《流动的沙滩》。它叫我想起潘军的同门师兄格非、马原等人。这类迷宫式的小说,点明了生活的实质,它是开放性的,包容你能想象出的方式,只要你敢于去做;同时它又是梦幻的、宿命的。

潘军比格非、马原等人积极,他的先锋性小说比较好懂。作家的任务是讲故事,而不是考验读者的耐心。过于晦涩的作品再好,也只能提供给少数人写论文———热闹一阵儿的实验诗不是如此吗?潘军实际上一直徘徊在所谓先锋和现实主义之间。他的《死刑报告》就是一部很好的现实主义小说,我们不难看出中间他也用了某些前面提及的先锋派的写作手法。这或许是延长先锋写作寿命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坎坷经历

潘军的作品中一直沿袭着一种对生存的恐惧,《南方的情绪》是关于冒险的叙事,《陷阱》是关于防备的叙事,《三月一日》则带有一点对现实生活失望和调侃的味道。

每个人的生存境遇中都会有恐惧感。恐惧是潘军长期感受到的存在,也是他一直放不下的一个话题。“恐惧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事实,而是一种气氛,属于人的心理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与社会构成的那种紧张关系的特殊反映。恐惧的对面就是爱。”潘军认为。

潘军是在逆境中长大的。他刚出世,父亲就被打成了右派,之后就遣送原籍农村劳改,一去就是18年。高中毕业后,他下乡当了知青,自食其力,那时才17岁。农村的日子很苦,连电灯也没有,每天夜里惟一的乐趣就是在煤油灯下临摹连环画。

经商那五年,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先是很顺,很快海南岛的戏就随着“宏观调控”没了,于是就去了郑州,连做了几个项目都失败,可谓四面楚歌。不过,潘军的心情还算平静。“事情既然来了,惟一的办法就是面对。”面对意味着承受一切。所以,后来赢得了一个机会,就是为一家音像出版社编导了二十六集的电视剧《大陆人》,这才缓过劲来。他凡事会想最坏的结果,倘若他能够承受这个结果,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它。这就是潘军的人生态度。

编导

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潘军是学美术出身的,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有着极高的审美标准,他力求本剧真实的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他不满足影城基地的拍摄条件,还另行搭建了不少重要的场景,比如别墅、秘密据点,还按1:1的比例搭建了美式“空中霸王”飞机、火车车厢、轮船甲板及船舱等场景,在一些火爆场面的处理上如炸飞机、炸火车车厢都力求逼真,剧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电影化的表现手法。

潘军对演员的表演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凡是重场戏都亲自执导。他风趣地说:“片场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酷似明星的人,一种是酷似民工的人,而我就属于后一种人”。而就是这位自称为长得像民工的导演,在剧中也饰演了一个角色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惟妙惟肖的表演也给演员们上了一课。精良的制作,众多明星的加盟,演员的倾力表演,再加上紧张的故事节奏,火爆的动作场景,使《5号特工组》不愧为是一部中国版的“加里森敢死队”,也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成就

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潘军的作品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影响。《流动的沙滩》入选“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参考资料”,《重瞳》名列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榜首,长篇小说《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被一些批评家誉为“成长小说的巅峰之作”,《死刑报告》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关注死刑的小说,在海峡两岸出版并引起法学界普遍关注。

2002年,文学出版界中有人将其称之为“潘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同时推出了潘军的作品。

  • 上一篇百科:李悝
  • 下一篇百科:黎汉持
  •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

    姐的欢喜 » 潘军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