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马克·吐温自传将出版可揭开世纪之谜

马克·吐温自传将出版可揭开世纪之谜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自传将出版可揭开世纪之谜

马克·吐温在美国密苏里州汉尼伯镇的故居。
  2010年4月21日,这是忧伤的一天。地球这边,中国为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而地球那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近海处一石油钻探平台发生爆炸,除造成10多人死亡和失踪外,又迅速引发了巨大的生态和环境灾难。这两件大事似乎让悲痛和惊愕中的人们,忘掉了此时本该记起的一个人——马克·吐温离开我们的世界整整100年。而随着这一天的到来,那个尘封了一个世纪的谜题也终于可以揭晓了。

  1839年深秋,又一户人家搬进了只有450人的汉尼伯小镇。在密苏里州东北部这个普通镇子上,当时谁都没有想到,新来住家里那个4岁大的皮小子,日后会让乡亲们的音容笑貌以及镇上的林林总总,原汁原味地占居了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篇章。这男孩就是童年时期的大文豪马克·吐温。

  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这样说过:“美国的现代文学都源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这部代表作和他的另一部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全都取材于汉尼伯的生活。书中人物几乎都能在镇里找到原形,而汤姆·索亚身上就有马克·吐温本人的影子。

  12年前,我曾披着明媚的春光,来到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伯。一条大道一贯到底,让你一眼就能看到镇子的全貌。旅游业是这里唯一的支柱产业,人们像是“吃”定了马克·吐温,因而把一切都打上了他的印记——马克·吐温博物馆、马克·吐温大桥、汤姆·索亚铜像、哈克贝利·费恩商场……

  大道两旁的作坊一个挨着一个。铁匠铺里的打铁声、摊贩的吆喝声以及乡村音乐等交织在一起,人们穿着马克·吐温时代的服装,使用那个时代的工具制作着各种食品和工艺品,让你觉得这仿佛是一个19世纪中叶的美国小镇。

  马克·吐温故居是一幢白色的两层小木楼,不显眼地坐落在镇上一隅。从4岁到17岁,他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虽然小镇的人口现已增加到一万多人,但故居一带的房子和街道还完全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来到这幢小楼前,你最先记起的可能不是叼着大烟斗、留着大胡子的马克·吐温,而是他笔下那群顽皮男孩。有人在指指点点:“看,汤姆半夜就是从这扇窗户爬出去玩的……”

  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人们之所以欢天喜地来到汉尼伯,除了那种一睹实物为快的文学感动外,也许还因为此地能够唤醒童年的回忆。其中,最使游客意兴盎然的是位于小镇南面不远处的马克·吐温洞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多次描述了各自的主人公在这个洞穴里的探险历程。

  马克·吐温洞穴1820年被发现,洞内曲径通幽,深不可测,犹如迷宫,到处都是岔路口。当导游认真地讲解洞内分别与两部小说对应的各个景点时,你不禁感慨马克·吐温作为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其创作精神的忠实和严谨。

  密西西比河静静地流淌,河面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它与马克·吐温故居只相隔两个街区,对岸就是伊利诺伊州。正在垂钓的那位老兄告诉我,这条河过去比现在还要宽阔得多。当然,他也只是听说而没见过。我登上了那艘木质甲板的马克·吐温号蒸汽轮船。轮船在阵阵汽笛声中缓缓前行,大河两岸如诗如画的风光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别来情愫。

  马克·吐温原名叫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家境贫寒,12岁丧父,因而不得不辍学。起初在印刷厂里做工,尔后又到密西西比河上谋生,当过水手和领航员。南北战争期间的1863年,他首次以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马克吐温”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时的行话,原意是两浔,即12英尺,表示水深12英尺,轮船可以安全通过。

  密西西比河养育了两岸儿女,也滋润了马克·吐温的心智。他对这条大河那种真挚的情和深沉的爱,都尽露无遗地反映在其众多作品中。马克·吐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有时候,水面似乎变成一本优美动人的书。它毫无保留地对我述说着自己的心灵,吐露出隐藏在最深处的秘密,而且是用那么清晰而流畅的语音。”

  读马克·吐温的作品,你会感到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丑陋的人文万象之间,以及在快乐的少年与苦闷的成人之间,有着极其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恰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忿恨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将悲天悯人的情怀形诸于讽刺与幽默的笔端,如果说马克·吐温这种写作风格上的卓尔不群得益于他的睿智和机敏,那么他刻画人性入木三分、剖析社会力透纸背的洞察功力,则无疑是其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磨难使然。《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田纳西的新闻界》……他的作品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那个时代美国公共生活的千姿百态。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吐温虽然一生没有到过中国,但出于人道主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他给予了海外华人以极大的同情和帮助。1863年,马克·吐温发表了第一篇反对迫害华人的随笔《该诅咒的儿童》。其后,他又大量地撰写各种体裁的作品,竭力为华人伸张正义。

  马克·吐温还在1872年出版的《艰苦岁月》一书中,真实地描述了华人的悲惨境遇:“白人偷窃,华人赔偿;白人抢劫,华人坐牢;白人杀了人,华人去替死。任何一个白人都可以在法庭上,用宣誓的方式剥夺一个华人的生命,但法庭却不允许华人作证,以使白人入狱。”马克·吐温这些声音显然不是当时社会舆论的主流,因而在那个海外华人饱受凌辱的年代就更显难能可贵。

  1835年11月30日晚上,当哈雷彗星的光芒划破密西西比河上的夜空时,马克·吐温降生在密苏里州的弗罗里达镇。1909年,74岁的马克·吐温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1835年,我随哈雷彗星来到人间。明年它又要来了,我希望能随它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否则,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望。”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真的来了。两天以后,马克·吐温逝世于他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自建的斯托姆菲尔德山庄。

  于是有人说,马克·吐温是这颗神秘彗星带来的灵魂。马克·吐温走了,但他是随周而复始运动的哈雷彗星走的。而且,他的故事、他的书和他留给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都将永远驻留在我们的星球。

  自传是关于马克·吐温的又一传奇。据说他生前曾明确交待,他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写成的自传,必须等自己去世100年后才见天日,因为他要有一说一,不受约束。现在,这些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据英国《独立报》网站2010年5月23日报道,加州伯克利大学在一间地下室里保存着这些手稿,将于今年11月推出马克·吐温自传第一卷。自传分三卷,共约50万字。

  这部巨著的编辑罗伯特·赫斯特说,马克·吐温“确实知道如何驱使读者去买书”。“市面上有许多版本的马克·吐温传,但那些只使用了马克·吐温手稿中的一部分,而即将出版的马克·吐温自传才是最完整的”。对于2010年马克·吐温自传的出版发行,《泰晤士报》早在1899年就发出预言,那“将是文学史上最为轰动的事件”。

(责任编辑:罗园)

德迅网 » 马克·吐温自传将出版可揭开世纪之谜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