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北京消毒液短缺之谜

北京消毒液短缺之谜

2003年05月21日10:28:06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 挺


北京消毒液短缺之谜

  一边是全国数以万计的生产企业,一边是北京市的极度匮乏。

  2003年4、5月份,在北京肆虐的SARS风暴中,作为重要预防产品之一的消毒液,市场需求迅速从3月份以前每天不到3万瓶,扩大到4月初的20万瓶再到5月初的30万瓶左右。

  高峰时,北京民用消毒液产品供应缺口在50%以上,但众多京外的企业却似乎只能旁观。  

  火线扩张也不解渴  

  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记者从居住地朝阳区红庙北里直径5公里内的所有有可能销售消毒液的地方,进行地毯式搜寻,结果都空手而归。5月9日,北京市商业委员会新闻发言人闫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北京当天的消毒液日需求量在30多万瓶,但是市场供应量只有20万瓶,市场缺口10多万瓶。

  4月10日,北京自来水集团接到市卫生防疫站通知,请该公司加紧生产次氯酸钠消毒液,为本市几大厂家提供生产消毒液的原料。企业迅速扩产,产能由以往的日产1吨左右迅速提升到日产10余吨,最高时达15吨。

  到4月下旬,更大的原液生产厂家北京化二股份公司开始动作,对主产品聚氯乙烯限产,把原来作为副产品的次氯酸钠调整为主产品,同时增加岗位人员和生产班次,24小时连续生产,次氯酸钠的产量也由原来的每日产10吨左右一跃上升为目前的每日产100余吨,最高时达到200多吨。北京市的各大主要消毒液产品生产厂家也迅速扩产,柯林龙安公司自4月份开始连连翻番,由3月份的日产2万瓶一跃到日产最高达到20万瓶。

  北京四环实业公司也由3月份以前的日产4000瓶左右,一举挺过日产5万瓶的大关,最高曾达到日产14万瓶。

  闫立刚认为,此次市场供应不足有二大原因:一是生产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相关配套跟不上,在北京市的主要(消毒剂原料的次氯酸钠)生产厂家北京化二股份有限公司于4月下旬开始转产后,(相关原液的)产能是跟上来,但由于产品分装和瓶子供应等问题,产品供应仍相当紧张。

  而在北京市此次防非典中,卫生部对过氧乙酸类消毒剂进行了特批,允许北京市发放临时的产品生产许可证(但有效期也只有3个月),以应对市场需求的短缺。  

  外省的进不来

  但外省的消毒液就是进不来。

  北京市为何此次在火烧眉毛之时,却还在“关起门搞生产”?

  闫立刚的解释是,“也有兄弟省市向我们推荐消毒产品,我们也积极通过互联网等进行寻找,但因为消毒液产品要求比较严格,能符合标准的企业不多。我们商委流通处的工作人员有一天联系了外地30多家生产厂家,没有一家符合标准。所以现在北京市场上的产品主要还是以本地企业供应为主。”

  据北京市商委流通处一位女士介绍,目前国内消毒液厂家大部分只有当地卫生许可批件,没有国家卫生许可批件,所以没有办法进京。

  对此,卫生部法监司食品与化妆品监督管理处张晋晋处长介绍,对消毒液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审批规定,在2002年7月以前,凡在本省范围内销售的,由省里负责审批;要进行跨省销售的由卫生部审批。2002年7月1日起则执行新《消毒管理办法》,将卫生许可批件审批

  权全部收回到卫生部。以后所有的消毒液产品都必须经由卫生部(同时卫生部又给了这些企业一个过渡期,原来省里已经批准了的,在三年有效期内继续有效)。到目前为止,连同以往审批通过的产品,一共有约340多个产品获得卫生部的卫生许可批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但对于这340多个产品的产量,张晋晋表示因为企业的管理权在省里,他们没有具体的统计资料。

  据北京市商经委运行处处长、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物资保障组消毒液产品组组长张小力介绍,在两大类消毒液产品中,过氧乙酸类消毒剂过去是不进入民用市场的,因为这种产品在使用和保存不当时,会发生危险。如在上海市就曾经有一家药店,因为产品储存不当而发生火灾的事故。

  而使用次氯酸钠为原液的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不提倡、不推广使用的(如在餐饮行业一般是用消毒锅、消毒柜为主),因为会产生环境污染,而这种污染自然降解过程需要40年的时间,而国内现在只能是顾一头了。  

  国外的仍进不来

  在十万火急的时候,北京相关部门也动用了跨国公司。

  全球最大的消毒液生产厂商之一英国利高曼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据其北京代表处物流服务部经理王继亮介绍,从4月中旬开始,北京市商委曾连向其发出两封信,希望厂家能够给予大力支持。

  利高曼广州有限公司对此十分配合,一边迅速扩大产能,在其广州生产基地里,每天24小时加班加点进行生产;一边停掉国内其他市场的供应,“五一”前他们把所有城市的货都停掉以确保北京的供应,将广州的每天5万瓶的产能全部调拨到北京,但还是远远无法填补市场巨大的缺口。为此北京商委向利高曼提出要求,希望其可以利用其全球工厂的产品进行资源调配,向其紧急征购了96吨消毒产品。

  为了抢速度,当时北京商委要求进行空运。但这涉及到成本问题,因为北京市规定此次预防非典物质一律不得涨价,利高曼中国也对此作出承诺:其所有的滴露产品在“非典”期间都不涨价。所以空运会造成其成本大幅增加,“成本会翻几番,1公斤的运价超过了1英镑,也超过了我们整体产品的价值”。为此利高曼希望能与北京市商委、国航等三方共同分摊成本,各方分担其中的三分之一。

  为此他们亲自找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当时国航方面对此也给予了积极回应,提出在不涨价(因为在运输淡季一般还要涨价)的基础上,运输费用再降低10%,但再大的幅度国航对此无能为力。

  而北京市商委则又是一个行政部门,所以磋商一直无果。

  另一个折衷的方法是,利高曼(中国)希望北京市商委能够将未来的市场需求量作一些保证,使得他们前期的这些成本可以自己消化。但对此北京商委并不敢贸然答应,最终仍无果而终。

  为此利高曼将准备空运的物质,改为进行海运。截止到5月13日,96吨消毒产品还没有1吨产品到货。

  至5月13日,记者就消毒液产品的最新市场供需状况,再次向闫立刚求证,他表示已经供需平衡了。  

  越洗越老的消毒液

  从1984年柯林龙安公司的大股东北京地坛医院开发生产出第一瓶84消毒剂产品,这个行业已经有19年的历史了。

  这个行业在19年的发展中几乎是在沉睡,据不完整统计数字显示,家用除菌消毒类清洁产品在SARS爆发前,在全国约有1-2亿人民币的销售规模。号称“中国卫生消毒领域的第一品牌”的龙安84消毒液,经过近19年的发展,到2002年也才有1000多万元销售额。虽然占了北京市场约70%多的份额,但三月份以前的处境可以说是窘迫,470ml规格的3.5元/瓶,还买一送一。

  市场的不景气,导致了技术进步的步履缓慢,目前在市场唱主角竟还是19年前的第一代产品。以“84”为例,经过19年的发展,“84”已经成为含氯消毒剂通用名称。虽然从1995年开始,龙安公司也先后针对老产品的缺点推出了4个新产品,但到2003年3月,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只占全部的20%左右,现在也只占30%多,挑大梁的还是老8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徐东群博士介绍,以氧化乙酸和84消毒液为代表的含氧和含氯两大类消毒制剂,均为广谱型,具有高氧化性,对皮肤、黏膜均有损伤,溅在身上会使衣物褪色,其安全性也尚嫌不足。北京四环实业的王经理也坦承,在以前,“我们自己守着都不使”。

  消毒液产品在帮助我们预防SARS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身体和生活的某种损害。在记者居住的这栋楼内的近200户居民中,目前已经有多人因过量或不当使用消毒液而导致身体不适的。这也是消毒液行业未来发展过程中极需解决的。 

德迅网 » 北京消毒液短缺之谜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