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9年1月到1934年10月的六年间,红四军由刚从井冈山下山时的2000余人,发展到红军长征前夕的8.6万余人,红军在中央苏区增长四十倍。苏区儿女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和赤卫队,投身革命,红色标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上杭才溪乡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模范乡,在每次的扩红运动中,红军宣传员和才溪乡苏维埃政府都组织人员书写并四处张贴大量的红色标语,广泛宣传、动员参军。1929年至1934年,全乡有88%的青壮年男子上前线参军参战,成为“苏区扩大红军模范乡”。“跑跑跑,跑到红军好”“红军是工农”“当红军去”等红色标语,引导许多闽西子弟加入红军行列。据不完全统计,闽西有近10万工农子弟兵加入红军和赤卫队,先后建立了红二十一军、红二十军、红十二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五个军,涌现了像张鼎丞、邓子恢、张赤男、罗化成、杨成武、刘亚楼等一批英杰,成为闽西人民的骄傲。
在闽西苏区的创建过程中,每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或是政治运动之前,一定是宣传动员工作走在前面,起着动员、引导与教育的作用,而红色标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战斗战役的开展,红色标语宣传工作都贯穿着战斗的前、中、后整个过程。在战争开始前,利用红色标语煽动群众情绪,营造气势;战斗中不断鼓动士气,振奋精神;战斗后,若胜利则及时宣传战绩或者相关政策,若失败则借以提振士气,不致丧失斗志。1930年12月至1934年10月,闽西中央苏区历经了五次大规模反“围剿”战争。这些战争集中具体展现了红色标语的宣传功能。每次反“围剿”之前,红军都发布过宣传标语,要求多做红色标语宣传工作。红四军 1930年11月发布《宣传动员令》,不仅拟定标语内容,而且还详细规定了做法。1931年3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通告第二次反围剿的计划,要求各村各乡要写着宣传标语,并提出12条对白军宣传鼓动的标语。1931年7月,苏区中央局对第三次反“围剿”进行了安排,要求各级党部多贴宣传标语传单,加紧作争取三次战争胜利的宣传鼓动。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第三次反“围剿”印制了 32条标语和12条面向白军士兵和下级长官的标语内容。1932 年7月,中革军委为第四次“围剿”发布了42条对围剿苏区的白军士兵的宣传标语,并要求兵委制定对当地驻军士兵具体的宣传标语。1933年11月2日,中央发布《关于开展反对五次“围剿”运动的紧急通知》,要求用各种群众团体的名义,制定标语散发到群众中去。1934年6月22日,中央白区工作部、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粉碎五次“围剿”决战中瓦解白军工作的指示》,要求多张贴和书写简短动人的标语来鼓动宣传。红色标语对瓦解敌军、粉碎“围剿”起到了重要作用,总政治部在部署第四次反“围剿”工作时,总结前三次战争宣传效果,称“明显的看到我们的宣传鼓动的口号得到了白军士兵群众的热烈拥护”。
“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 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闽西苏区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是党的历史最直接、最强烈、最醒目的文化积淀,她见证了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谱写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史诗。通过宣传共产党、红军的主张和任务以及策略,使群众起来拥护并加入革命组织;通过宣传土地革命,来团结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通过大量的反国民党与白军的标语,调动一切革命力量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通过宣传国共两党、红白两军区别,来瓦解国民党军队,壮大红军队伍。闽西中央苏区红色标语蕴含的丰富革命元素, 成为推动闽西苏区革命胜利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