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打车软件可能是过去的2013年中最为热门的创业领域,作者有幸参与其中,记录这疯狂的一年,而这1年里发生了那么多波澜起伏……
文|庄明浩,经纬创投中国分析师
打车软件可能是过去的2013年中最为热门的创业领域,有幸参与其中,作为半个旁观者此篇文章单纯作为记录,记录这疯狂的一年……因为是记录,所以这篇文字中几乎没有观点、没有评价,看上去只有疯了的行业和投资人们……
这篇内容的起源是1月2号晚上上有位用户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而背景消息是:1月2号,嘀嘀对外正式宣布获得1亿美金融资,其中6000万来自中信产业基金,3000万来自腾讯,其余1000万为之前的其他投资人跟投。
我看到问题的时候在杭州出差回上海的动车上,由于输入不方便,我仅仅用手机回答了如下的内容:
“等着,我晚上来写答案”;
由于初期几个认识的朋友的关注和支持,我在还没写这个正式答案的时候已经获得了30个赞和40条评论,鸭梨山大。
昨天半夜在忙活完之后我比较慎重的了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再次强调,因为利益相关,整篇文字中我刻意没有评论任何一家企业,没有写出整个投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相关的决策,单纯是记录。)
回答问题前我先界定下这题目的边界:租车不在今天问题的讨论中,尤其是线下租车;我理解楼主所提及的租车应该是类似易到用车这样的商务用车市场。
要回答楼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先简单说说VC为什么投资一个案子;仅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中早期的投资,简单理解VC投资一家公司其实最重要的只有2个因素:团队和方向;
团队包括但不限于:背景、经验、执行力、团队互补性……
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前景、政策、竞争局势……
所以简单的讲,每一轮这几家打车企业的融资都可以套用以上列举的因素;
第一轮,2010-2012年,“舶来品”的群雄并起;
这一轮打车热潮的鼻祖是美国的Uber,09年成立,10年天使轮125万美金,11年2月A轮1100万美金;此时Uber仅仅覆盖了旧金山一个城市;同年12月,Uber B轮融资3700万美金,此时其服务涵盖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六个城市,并一举成为当年最火热的美国创新公司代表。(10年兴起的O2O的概念也在11年找到了其最为有力的代表……)
而在国内,最早的Uber模仿者易到用车在10年9月正式上线,是老师,后又在11年8月获得A轮融资,注意时间节点:11年8月,正好是Uber融资后大概半年;(当然我并不是说易到的融资完全是靠概念,其在初期的执行和模式创新还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的)。
但也就此时关于“黑车”的讨论让很多创业者觉得继续做这样的模式可能直接风险太高,而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名为Getaxi的公司进入人们的视野,10年7月成立获得天使200万美金,11年6月A轮800万美金。
也就是在11年底,12年年初的那个时间点,国内的基于出租车的打车应用团队开始非常活跃的出现,第一批的代表有:、打车助手、打车小秘(易到做的)、微打车、易达打车以及稍晚发布的等;
基本上你能听过的名字的打车类软件在那个时点都拿到了第一笔投资,无论多少;因为细分行业美国火,中国虽然有很多国情的限制(比如出租车行业封闭),但这并不能妨碍大家以一个天使期的价格参与这一市场。
就像打德州一样,即便手里牌很烂,但不少人依然会跟个1-2轮再决定是不是弃牌……
这个时间点几家公司起步差不多,没有谁在初期就表现出了能够领先行业的态势,所以只要团队看上去还OK,就都能拿到钱;(很像当年的团购有没有?)
大家雄心万丈,疯狂的跑马圈地,但……
第二轮,2013年上半年,洗牌开始;
因为行业从业者众多,除了疯狂的补贴和砸钱之外,单纯想依靠产品体验获取用户和司机已经不可能;所以在2013年上半年在行业之外,大家开始讨论打车软件怎么挣钱?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管制的问题,在13年上半年,整个打车软件的从业者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而在冲击中自然有人留下,有人被冲走,所以群雄纷争的态势开始出现寡头;
在北京,嘀嘀开始显现出强于其他团队的执行能力,具体体现在PR、广告投放、疯狂的补贴策略,而所有这些我们看到的除了团队自己的决策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嘀嘀的A轮投资人—金沙江决定的。投资嘀嘀A轮的正是当年投资拉手的金沙江;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拉手在疯狂扩张时的景象,那么你就不会吃惊于 13年Q1-Q2嘀嘀的表现,结果是北京市场被嘀嘀几乎全数吃下。
在江浙沪,另外一家打车软件企业—快的悄悄的撬动着打车市场,因为在杭州以及阿里的关系,快的很早就获得了阿里的投资;杭州起步的快的在吃透杭州市场后迅速进入上海市场;由于我在上海,对上海市场比较了解,这个市场也是整个打车软件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域;
上海整个城市的出租车全国最规范的,电调系统也非常深入民心,但这个系统还是有个问题:收费;所以快的在进入上海之后,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和一定的运营手段就在上海获得了单日过万的订单数量…
而就在快的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嘀嘀在北京战役胜利后进入上海市场,依然延续了在北京的策略:疯狂砸线下广告、大力补贴司机用户;而他们敢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在13年4月,北京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获得了腾讯战略投资的青睐,1500万美金到手……短短2个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单日订单破万。
我最近半年总会和身边的朋友讲这个案例,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在打车软件这个细分领域里几乎完美的提现了我所有学过的经典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案例。比如在已经有了一个行业先行者的细分领域,如何撬动市场?嘀嘀在上海的策略就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低价”(更高的补贴力度)……
而关于《打车软件-血站上海滩篇》的故事还没完,在已经有了2个行业领先者的市场,后发者又该如何撬动呢?大黄蜂这时候给了我们答案:更为激进的“低价”策略!
大黄蜂是13年成立的公司,创始团队是前土豆COO,天使期从晨兴那里融了300万美金,上线后疯狂补贴,补贴不仅仅局限在乘客也在用户。我印象中大黄蜂最激进的时候是在夏天6-7月,其做了连续8周活动,只要用大黄蜂打车,成交后司机给10块话费,乘客给10块话费……
这场战斗之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而结果似乎也说明了问题;在8月,快的、嘀嘀、大黄蜂都宣布自己是上海第一;在上海这个局域市场中,寡头垄断行成,然后进入典型的“囚徒困境”。
只要谁不补贴或者谁补贴力度小了,司机和用户就会跑向另外2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快的完成了其又一轮融资;
第三轮,2013年下半年,大佬进场,寡头之势形成;
到了下半年,能够吃得消这样烧钱速度的打车类应用已经没有几家了;嘀嘀依然巩固了其在北京霸主地位,而快的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迅速拓展了 30个二线城市市场,两家行业领头羊开始出现。再后面一点的摇摇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黄蜂经历了疯狂的夏季之战后发力广州深圳,效果甚微……
而也就在这个时点,领头羊2家企业的现金流开始吃紧,下一轮融资迫在眉睫;BAT三家中国互联网的绝对大佬在一个时点为这一轮的融资推波助澜。这期间还穿插了快的收购大黄蜂这样的事例……
这里可能会有人问,阿里投资了快的,腾讯投资了嘀嘀,我们都好理解,可关百度什么事儿呢?
因为百度对移动互联网的焦虑,因为百度看到百度地图的用户量不错,因为百度地图想拓展O2O业务,所以:
百度地图推出用百度地图打车(后面接的打车软件),百度给用户补贴话费的活动……
(你们不是给不起乘客补贴了么?我大百度有的是钱,我给!
金主!给跪!必须跪了!)
那么这一轮融资的时候,嘀嘀讲的又是什么呢?行业影响力、即将拨云见日的形式、过去2-3年的执行效果,以及腾讯的背书。所以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就是题主所说的,今天正式有消息放出,嘀嘀新一轮融资1亿美金,中信领投6000万,腾讯跟投3000万;
虽然我不知道嘀嘀现在的股份结构,但腾讯的跟投应该是超出其股份比例的,我相信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腾讯一定给嘀嘀非常多的加分;(也有新闻关于微信接入打车的,大家也看到了)而至于为什么是中信这家在国内TMT领域不是那么活跃的基金来Lead,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事情,这里不展开了。
至于快的,通过和支付宝的合作,在嘀嘀疲于融资的时点进入北京市场,相信北京的朋友们最近都应该知道用支付宝可以打车了,其背后合作方就是快的,短短时间也在北京市场获得了不错的份额,所以如果你是投资人,快的你投还是不投?或者这么问,所有人都不会投么?
第四轮,2014?
一个问号可能是我唯一想说的,没人知道……因为嘀嘀融到钱了,快的也不会坐以待毙,这场战争不会那么早结束,14年战争肯定会升级……
而至于其他答案提及的诸如:收费、大数据营销、合作推广等所谓的在今天这个时点对于两家公司来说可能优先级没有那么高,我们操心也操不过来,所以也就别操那份心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