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逻辑清晰,像一位大学老师。”这是陶瓷行业对他的评价;毕业留校任教十年后,他顺应改革开放的浪潮,成为知识精英下海的一员; 他充分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独立或主导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磨边机、第一台抛光机、第一台大吨位压机;他敢为人先,是引领佛山陶瓷行业健康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
9月10日,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杰军在其创办的归然书院接受了佛山传媒集团的联合采访。在接受采访过程中,鲍杰军数次提及“草根”二字。
1992年的春天,改革春风吹拂祖国大地,偶然机会,而立之年的鲍杰军带着学生来佛山做毕业实习,看到佛山车水马龙的场景、感受到佛山开放包容的环境,他热血沸腾,毅然决定来佛山发展。
在佛山,仅用一年时间,鲍杰军完成了从教师到工程师到企业创办者的角色转变。谈起这段创业历史,鲍杰军满怀深情,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佛山宽松的创业土壤,就不会有今天的他。
鲍杰军感慨,改革开放40年间,带着热血奔赴佛山这片开放、包容的热土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草根创业者,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佛山肥沃的土壤中深深扎根,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踩着时代鼓点 与佛山一拍即合
我的每一个步伐,都踩准了改革开放的鼓点。佛山 紧跟改革开放步伐,成为不少人的创业就业热土。
佛山日报:1992年您从江西来到佛山,从一名教师转变成为一名商人。是什么让您做出这个决定?
鲍杰军:我的每一个步伐,都踩准了改革开放的鼓点。1978年,我是第一届全国统考高考生。1992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带着学生来佛山做毕业实习,当时的佛山车水马龙,十分繁荣,看到佛山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内心十分激动。
佛山的陶瓷产业一路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佛山最早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和技术,建筑陶瓷产业抢先一步发展,成为不少陶瓷相关专业人士的创业就业热土。至今,佛山陶瓷产业一步步升级,形成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产业集群,拥有最完备的产业链。
佛山日报:佛山陶瓷产业有不少像您这样的知识分子,您是否感受到佛山对人才、创新的重视?
鲍杰军:上世纪90年代的佛山陶瓷业正处于摸索中,产业规模扩张、陶瓷企业壮大,急需人才,尤其是搞装备的人才。佛山求贤若渴,是全国第一个到景德镇陶瓷学院招人的城市。我印象很深刻,1992年前后,佛山人社局一位罗姓的副局长,专门带着团队到景德镇陶瓷学院招人。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当了10年陶瓷机械专业讲师,正准备评副教授,有很多研究成果,和佛山可谓一拍即合。在那三四年间,大量学生和年轻老师都奔赴佛山搞研发、创业,我认识的就有三四十位。
当时,佛山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萌发,国有企业和工程师都在为乡镇企业服务。大批“星期六工程师”利用周末帮助佛山“洗脚上田”的农民发展工业,我也是其中一员。在佛陶集团下属企业就业期间,每个周末,我都为乡镇陶瓷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服务。
佛山日报:您如何看待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鲍杰军:佛山如今拥有全球最健全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足以说明佛山陶瓷转型升级是成功的。这几年,陶瓷行业经历一轮大洗牌,虽然关停了一些企业,但是留下来的企业规模和纳税都有较大增长,尤其在智能制造、环保方面进步非常大。从这几个角度看,佛山通过约10年时间达到了转型提升的目的。
与政府良性互动 乐在佛山创业成长
佛山人很朴实、不排外,发力搞创新,在经营上你追我赶,这种良性竞争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佛山日报:从科达机电开始,您和您当时的团队一起,在佛山创立了多家企业。您如何评价佛山的创业环境?
鲍杰军:对佛山的创业环境,我确实有很深的感受。1992年11月,我为南庄一家民营企业设计磨边机,仅花了一个月时间,就设计出了中国第一台磨边机。当时一台进口磨边机需要150万元,我们的设备仅需十分之一的价格,大大降低了成本,在陶企中供不应求。
科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从磨边机、抛光机、压砖机开始做起,其中我独立或主导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磨边机、第一台抛光机、第一台大吨位压机。
1997年10月,我们一群年轻人到欧洲转了一圈,回来后决定筹建一个陶瓷厂,设想用工艺带动建陶装备的研发,用装备推动建陶产业的发展。就这样,1998年8月18日,欧神诺的前身科达陶瓷诞生了。
我在创业过程中感受到佛山政府、社会的包容性很强。20多年来,佛山就像一个大的孵化器,很多企业如科达、欧神诺一样从零开始增长提升。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最需要宽松的营商和市场环境,在此过程中优胜劣汰。
在欧神诺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认真检验出窑瓷砖质量。/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资料图片)
佛山以民营经济为主,最大的特点是中小微企业非常多。佛山宽松的经营环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给了这些企业足够的时间和土壤成长。而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政府适时引导,让野蛮生长的企业规范经营,从而实现做大做强。
科达和欧神诺都是工程师创办的企业,一开始账也算不清楚,何谈规范经营。2000年,顺德政府找到科达,出资补贴邀请原科达机电董事长卢勤去清华大学参加一个工商管理培训班。当时卢勤脱产四个月,上了18门课程,学完之后受益匪浅。我们第一次知道,企业管理可以这样学习。当时我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如饥似渴,第二年自己出资派了更多管理层去参加培训。
佛山日报:佛山的包容性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