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文 最近中国的程序员们反对“996”(也就是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的加班文化,提出了“996.ICU”的口号,隐含的意思是,加班久了,就可能因为过劳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
医院的ICU还真能给时间日益碎片化的职场提个醒。ICU里的重症病人身上插满了管子和各种检测仪器,这些仪器会不断发出报错或者警告信息。问题是,有些报错只是小问题,有些警告却性命攸关,但是大多数报错警报却没有明显区别。因此,护士很容易疲于奔命,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忽略重要的警报信息。
ICU里护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被各种信息频繁打扰的环境中身处久了,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方面因为疲于奔命而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却因为被过度打扰而注意力涣散,分不清楚轻重缓急。可以用ICU比喻数字时代的职场,每个人都看似很忙,其实效率并不高,焦虑和不安全感反而比之前更大。
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时代,研究者最大的担心是工作的异化。福特引进了流水线之后,汽车流水线上的工作被分解成为几十个简单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整齐划一。每个工人不断从事重复的劳动,成为标准流程中可以被替代的螺丝钉。生产效率提升了,人却成了机器的“奴隶”。
数字经济的时代,变成了一个7×24小时连轴转的时代,一个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的时代。人们恨不得手机不用拿在手上,而是能跟大脑直接连接。老板凌晨一点发一条微信,很多下属会争取在五分钟之内回复。很多人希望一天能多出一两个小时,这样就可以多做些做不完的新工作。
数字经济给我们带来便捷,职场节奏不断加快,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促生了越来越多吸引我们眼球却分散我们注意力的新工具和新娱乐方式。其结果是,工作与休闲的边界变得模糊,工具和娱乐的界限也日益不清楚。我们被便捷的连接所驱使,被无所不在的眼球经济所迷惑,时间碎片化成了大问题。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一种非常坏的结果: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一直在忙忙碌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觉得时间飞逝,成就却一般。如此一来,更加剧了我们的焦虑。
是不是只有变得更快,把更多的工作挤进24小时的时间内,在更零碎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才能跟上职场变化的步伐?答案是否定的。在工作上耗费的时间与任务完成的质量并不能划等号。相反,面对职场的快节奏和科技的快速迭代,我们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构建注意力相对更集中的工作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如何去规划我们的时间。只有夺回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权,才能不被外界的各种要求推着走。我们得拒绝时间的碎片化,才能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出整块的时间,专注地做事,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好的时间管理
西谚有云:时间和注意力最好是大笔大笔地去使用,如果换成了零碎,就不值钱了。数字时代的各种工具,比如社交媒体,恰恰在不断打碎我们的时间,用日益频繁的打扰分散每个人的注意力。
有着全尺寸键盘的黑莓手机,开启了24小时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那时,职场高管和咨询专家都黑莓不离手,随时随地处理邮件,但那只局限于职场中很少的一部分人。
智能手机可以说把24乘以7的工作文化普及了,而社交媒体的连接比邮件更要来得高频。每个人都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因为便捷的连接而感觉工作高效,因为不断可以讨论和处理问题而觉得工作时间被填得满满的。
在数字时代,想用碎片化的时间把24小时填满很容易做到。第一时间回复老板、回复同事、回复各种各样群聊里面的问题,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了。但是这样的时间过去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其实并没有做些什么。
好的时间管理,首先要从即时连接中解脱出来,为自己找到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尽量减少群聊,不要总是期待即时回复。你能多快联系别人,与别人需要多快回复你没有关系。在只有电话和电邮的时代,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即时回复,留给职场人安排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的空间比较大。而现在,因为有了即时回复的可能性,无论是老板还是同事,都期待任何@你的信息能得到立刻回复。这不仅人为地盲目加快了工作节奏,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负担,也在不断打碎别人和自己的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分轻重缓急的做法也让很多回复缺乏深思熟虑。很多问题,尤其是重要的复杂的问题,所需要的并不是及时的回复,或者果断的执行,而是不同角度的观点和经过思考的回答。工作中,只有极少数问题需要立刻处理,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等,也应该等。
从即时沟通回归到邮件那样的非即时沟通,可以自主去确定一个每天回复的时间点,而不是在收到任何信息之后马上去冲动地回复。这种冲动是在数字时代我们收到各种提醒(打扰)信息的常见反应,也是为什么平均每个人一天之内要点亮手机50多次的原因。因为我们习惯于在碎片时间中去查各种信息和资讯,以为那是把时间填满最有效率的方式,总是担心会漏掉什么重要信息。而克服这种冲动是时间管理的窍门,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去处理微信,简短回复,可以大大降低时间碎片化的成本。需要铭记的是,很多事情都可以等,任何问题都有轻重缓急,不要让即时回复成为数字时代每个人的义务。
其次,要学会任务管理,为工作做减法。
好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每个人工作中的任务管理。剔除五件要做的事情,可以把剩下的两三件做得更好,因为你会有更多大块的时间处理每一件工作,也可以更专注地去对待每一项任务。需要问自己的是,到底每天有没有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自己花大块的时间来专注对待,这样就不会总是被别人推着向前走。
数字时代的早期,很多人推崇多任务管理(Multi-tasking),认为可以同时处理越多任务的人越牛。他们忘记的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转换工作状态也需要时间转换思维。如果把上班的时间划分为15分钟的小碎片,用于处理各种不同的工作,很可能忙了很多事,却没有真正做成重要的事。真正好的工作状态是把自己负责的一两项任务管理好。
如何形成尊重别人时间的工作文化
在现实中,人们希望更有计划去管理自己的时间,能积累几个小时不受打扰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却可能身不由己。所以构建好的工作环境,也绝不是独善其身这么简单,需要去推动构建一种尊重别人工作时间的工作文化。
开放办公的理念很流行,在很多创业公司,不仅打通了工位和工位之间的隔间,甚至有些公司干脆不设固定工位,理由是很多人在出差或者移动办公,工位根本不需要一比一地配备。开放办公背后有一套创新理论,认为开放的办公室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制造碰撞交流的机会,鼓励更多跨界交流。现实却是,开放的办公室可以让老板在同样大小的空间里塞下更多的人。开放办公的嘈杂,让无法专注的人只能戴上消噪耳机给自己找来一丝宁静。
其实,很多处于做事状态的人都需要安静的状态,避免打扰。形成尊重别人时间的文化,首先就要鼓励更多人进入专注的状态,尽量减少给别人带来打扰。
构建尊重别人时间的文化,可以从学会开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