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19日电(高晓锳)1996年,出生在浙江小县城的王士晃,赶上了出国潮,这一年的王士晃刚刚19岁。看着归国老乡们“光鲜”的生活,王士晃决定也出国“拼一把”,这也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
做服装生意交“学费”
“当时人们都说欧洲好,出国回来的人看上去也都很‘光鲜’,那时候大家都往那边跑。”王士晃说。事实上,出国后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1996年,王士晃到了意大利。在当时的意大利,华人们除了做餐饮生意,就是做服装加工厂生意,且以浙江、福建移民为主。刚到意大利的王士晃为了缩减开支,找到了一家华人开的服装加工厂做工,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工作量很大,但也仅能达到“有饭吃、有地睡”的水平。
意大利威尼托华侨华人工商联合会会长王士晃
在王士晃看来,打工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就是为了当老板。2000年年初,凭借在服装加工厂打工积累的经验,王士晃拿着积攒的十几万元人民币,决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加工店。“5-6个人的加工店,每天衬衫加工量有100-200件。”王士晃回忆道。
创业的过程是艰难的。“第一年是赔钱的。因为我们与客户采用的是先加工后付费模式。也就是说,客户下订单我们先加工,等交货后客户再付钱。在这种模式下,有的客户还没给钱就找不到了,这让我们损失惨重。”
经营服装店的经历让王士晃重新思考了自身的商业和运营模式。2002年,王士晃决定转行,这次的他看上的是意大利街头的“卖散”生意。“卖散”类似于摆摊,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省去高昂的房租和人力成本,现金流也变得宽裕起来。
“当时,每天早上六点钟就去集市,到下午两点集市散去收摊,然后去准备第二天的货物。”这样的生意,王士晃一做就是五年。由于中国的服装物廉价美,在国外很受欢迎,王士晃每年都有四五十万元人民币的收入,日子也逐渐好起来。
几经转型,终于实现当老板梦想
2007年,不甘平庸的王士晃再次燃起了“要当老板”的梦想。受“卖散”业务的启发,这次他看上的是服装批发生意。
然而,刚刚燃起的创业热情很快又被泼了“冷水”。王士晃说,由于店面选址和客源问题,一年后的批发生意遭遇了重创,加上员工费、房租等成本,亏了几百万元。
经历了这次失败,王士晃总结出一个经验,即公司发展初期要提高风险转嫁能力。“在建立信任的前提下,可以先赊账进货,如此一来可以保障良好的现金流。”王士晃说。
为此,王士晃选择再次转型,做起了百货超市。不过,有了之前的失败经历,对于这次创业,王士晃格外谨慎。在选址方面,经过走访,他发现威尼斯周边的一处商业区的客流量比较适合做超市;在选货、摆货、售货方面,为了保证流水线万无一失,王士晃亲力亲为,从选货、上货到售货全程参与;在经营策略方面,根据当地人的消费特点和审美风格,王士晃将时尚和生活必需品结合在一起,既满足了物美价廉的生活需求,又满足了当地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时代不同,人们对时尚的理解和要求不同。十年前,意大利的时尚审美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当时意大利喜欢的是简洁、大方、素雅,而中国的风格是艳丽、花俏。”王士晃补充道,“这不仅体现在服装的款式上,还体现在店面的装修上。”
2015年,王士晃的百货超市已经扩大到了十几家店,王士晃认为,生意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他对品牌的定位和把握。他说,生活中人们对时尚的理解是不断变化的,商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只有树立精准的品牌意识才能在市场立足。
“创业初期,走中低端路线是从量上取胜,但是利润较薄,后期如果走中高端路线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利润率,同时也能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王士晃表示。
中国物流企业入驻带来的新商机
近几年,国内电商、物流的发展让身在国外的王士晃深有感触,随着菜鸟、顺丰、速卖通等物流企业纷纷入驻意大利,本土的实体产业也意识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欧洲老龄化严重,这使得接触电商等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如年轻人强。同时,由于物流资源的缺乏和高昂的成本,使得部分商品虽然在电商售卖但销量不佳。”王士晃说,“国内几大物流企业的入驻和线上支付平台的推广,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顾客接受度和成本高的问题,市场潜力很大。”
意大利威尼托华侨华人工商联合会会长王士晃参会(左四)
结合意大利的商业环境,王士晃发现,除了门店定位要与时俱进外,意大利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非常强烈。“只有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减少对其他产品的依赖度,同时掌控产品定价的主动权。”王士晃说。
由于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监管也更多,例如产品规格、产品质量标准等。因此,他强调,做生意的过程也是“报团取暖、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避免因为不懂而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王士晃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说,做生意要做自己了解的行业,不能盲目,否则失败概率极大。此外,作为意大利威尼托华侨华人工商联合会会长,王士晃说,联合会给了意大利的华商充分“报团取暖”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当地华商合理合法的利益。(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