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在吉林洮南这个贫困县,有37个女大学生先后返乡创业卖杂粮,县城长大、大学毕业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女记者邵美琦第一反应是“不理解”。
就像当年著名的“北大才子卖猪肉”,冲动?噱头?人才浪费?
与其满腹质疑,不如亲身感受,到基层扎根,认认真真做一下“创客”。7月酷暑,本报记者邵美琦和两位同事一头扎到洮南,开始了在洮宝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生活。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体验创业的“苦头”和欢乐,体验了什么叫青春梦想
▲三位记者与洮宝大学生们在田间劳动后留影。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许畅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邵美琦、李双溪、许畅
大学生在农村当创客是怎样的体验?
记者下乡采访是家常便饭,“苦头”的世面也见过不少。一开始的时候,去农村创业这件事并没有把我们吓住,“吃苦没问题啊,能有多苦”“种地除草我都行”……
这些信心在现实面前一一被粉碎,这种现实叫作“创业维艰”。生活上的艰苦是最直观、最切肤的。4人一间的集体宿舍里没有任何电器,洗澡也要靠运气,晚上总是热得辗转难眠、汗如雨下,“躺在空调房里玩手机”成了我们共同的城市奢侈记忆。
农业创业园的食堂也很接地气,园子里长什么就吃什么,开始我们觉得绿色健康,可是吃久了,也不禁开始想念烧烤火锅,想念城市里的夜生活。蓬头垢面的我们到了第四五天就有点吃不消,然而一看到创业园里的姑娘们都性格开朗,每天素面朝天地去工作,面对艰苦,应对自如,我们也不服输地坚持着。
与生活上的困难相比,工作上的融入才是更大的挑战。以往的工作里,我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在创业团队中,这种规则是被打破的。挑米除草、电商运营、文案策划,多职工作意味着“哪里需要你就去哪里”。
挑米的时候总会累到双眼昏花;去田里除草总会晒到皮肤过敏;做电商和微商要耐心地回答每个客户的问题、想方设法地推广;做直播运营就要时时保持热度、时时与网友互动,直到嗓子哑掉……
然而慢慢地,在姑娘们创业热情的感染下,我们从对加班的抱怨中逐渐解脱出来。当挑出的米被装入真空袋中准备发走,当看着大片大片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当看到一个个订单被促成,当想出一个极具新意的情人节推广文案,那种成就感是实打实的。不时尚、不化妆、不防晒也没什么大不了,有同伴、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内心的丰盈和富足。
真诚的相处换来真诚的故事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回农村创业吗?”开始,我们总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建设家乡”“发展东北”,种种“标准式答案”却总是不能说服我们。37名女大学生真的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回乡创业的吗?
在同甘共苦的日子里,我们终于能够逐渐走进姑娘们的内心世界。每次开会,我们也不再被当成旁观者。
有一次,我们陪其中几位创业姑娘去镇里参加一个荣誉领奖活动,就在街边露天举行,临时搭建的展台在烈日下显得有点草率。
结束后我们互相分享着自己的经历,曾经也是光鲜亮丽生活在城市里的白领,曾经参加的也是在五星级酒店里的高大上活动,漂泊的心境几乎找到了共鸣,那段对话让记者记忆很深刻。
记者说:“挤早高峰的地铁总是每天怀疑人生的高发时段。”一个姑娘谈及了逃离大城市的话题,她说:“那种生活不是我们想要的,回乡卖豆听起来像小打小闹,但是能在家乡自己做出事情来反而找到内心的自由了。”
渐渐地,我们从有距离的观察者逐渐变成融入其中的参与者,成了能够互相倾诉的朋友。“回来就不能创造价值吗?这是刻板印象。”“吃苦怕什么,漂泊的苦和创业的苦,我更愿意选择后者”……在相互熟悉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背后的故事,有的想回家照顾伤病的家人,有的厌倦了大城市的漂泊,有的眷恋家乡又想要有趣的工作……真诚的相处不仅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也让我们理解了农业创业背后的坚持与梦想,理解了这些返乡创业女大学生的理由和执念。
每每去城市做展销的时候,这些农村创业的姑娘们又会摇身一变,“走,西单吃冰去!”她们从未忘记城市生活的繁华,却不把那种繁华当作生活必需的标准。
后来,我们没再问过自己那个假设的问题,而是每天忙碌于创业园里的工作和生活,在和农民接触的过程中也深感创业带头人的作用。曾经一火车绿豆赚50元的洮南农民在女大学生们的影响下也在转换思路,所谓乡村振兴正是在这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
创客光环背后的焦虑与烦恼
人们常对这些洮宝女大学生的创业故事津津乐道,她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标签,“返乡创业”“品牌明星”等。而她们也总是展现出最积极快乐的一面。当我们扎根其中才了解,铅华之下洮宝的艰辛与挑战从未停止。
农业创业最重要的就是和农民、和土地、和粮食打交道。当我们去农村亲口向农民推广标准化种植的时候,很多农民都不认同。不少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口头上答应,私下里还是按照自己的“土方法”,用化肥和农药种地,这让我们非常头疼。
女大学生们“跳出农门”又回到农村,如何接地气、如何与基层建立沟通机制是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日常工作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些大学生们的经验不足,很多专业性的工作都是在摸索中完成的。
洮宝创始人王荷和爱人张米克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从签订合同、订单发货、培训农户到采购电脑,事无巨细。我们发现,在创业的光环背后,让公司的人才结构完善成熟,也是初创企业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焦虑,这些回到田间做起“新农人”的大学生仍然让我们敬佩。毕竟,我们的“创客生活”只有两周的时间,她们从初创阶段一路走来,还要继续走下去。
我们常常探讨人生选择的对错,其实人生路就在脚下,只要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在田间、在城市又有什么区别?离开洮南的时候,我们又回头看了一眼洮宝的大花布广告牌——立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有种“孤胆英雄”的气概,仿佛诉说着新农人“就是要在乡村创出名堂”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