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侨涌宁夏“挖富矿”(侨界关注)
图为在宁夏银川贺兰神国际葡萄酒庄种植基地,农民在田间打理葡萄藤。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摄
3月,贺兰山下,乍暖还寒。苍茫辽阔的宁夏平原,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这里,生活着一群有些特别的人。他们曾经走出国门,看过世界有多大,最终却不约而同地来到中国这只雄鸡的“心脏”,安家,立业,将荒凉的戈壁滩变成生机勃勃的金沙滩,又建起一座桥,让这个内陆省份与世界更近。
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本报记者来到美丽的“塞上江南”——宁夏,听奋斗在这里的侨商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
戈壁滩上展身手
惊蛰时分,贺兰山东麓,一片开发平整的土地,一望无垠。
“别看这里现在光秃秃的,再过一两个月,就会变成绿油油的葡萄田。”一名肤色黝黑、脚踏布鞋的“老农”站在田埂边,笑容憨厚,一口浓郁的闽南口音却让人着实一惊。
他叫陈德启,是一名泰国侨商,眼前这片土地是他开发的10万亩有机葡萄产业园的一隅。2007年,陈德启作为闽商代表到宁夏考察,从此与贺兰山下的戈壁滩结了缘。
“我在这里干了12年啦!”陈德启说,当年他原本计划到宁夏投资房地产,却没想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停住了脚步,改变了主意。
“这里土地富含矿物质,通透性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各种种植葡萄的指标都优于法国波尔多地区。”陈德启回忆,自己只用15分钟时间就决定,花两亿元买下10万亩荒滩,种葡萄,建酒庄。如今,其中的5万余亩荒地已结出硕果,剩下的动工在即。陈德启在葡萄园里建起的贺兰神酒庄也在业内小有名气。
“近年来,侨商、侨企到宁夏投资兴业、创新创业呈现上升趋势。”宁夏侨联副主席郑大鹏告诉本报记者,像陈德启这样的侨商,在宁夏还有很多。
10年前,广东籍加拿大侨商梁少荣同样将目光锁定宁夏。前来考察一圈后,他发现,宁夏地理位置重要,尤其拥有对阿拉伯国家交往的先天优势,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不过,这里的短板也很明显——技术人才严重稀缺。
梁少荣的企业主攻LED智能照明、芯片研发生产等高新科技领域,最初想在宁夏建立一座半导体产业园。但缺乏相关人才的现实改变了他的计划,他决定先从培养人才开始做起。
2008年,梁少荣创办的宁夏荣光科技集团在银川落地,并入驻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尝试“产学研培扶赛”六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开设半导体照明、工业产品设计等新专业,成立技术研究院、LED实训中心,打造一系列创新创业平台,梁少荣的目标很清晰——建立一座高新技术人才库。
10年过去了,人才库渐具规模,产业园项目重新提上议程。这次,梁少荣的底气足了,深耕宁夏的念头更坚定。
“侨企在宁夏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吸引更多年轻侨界专业人士关注宁夏。”郑大鹏介绍,年轻一代或技术入股,或自办企业,以多种形式来宁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些已发展成区域或行业内的龙头。
加拿大侨商王沁怡就是其中之一。25年前,她的父亲王怀林从北美回到故乡宁夏,创办中航(宁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细胞治疗产品开发、生产及技术服务领域的创业之路。
“目前欧美在细胞治疗领域相对领先,但中国需求大、机遇多,家乡更需要我们。”父亲的话深深印在王沁怡的心中。3年前,手握多伦多大学本科、北京大学博士的文凭,她跟随父亲的步伐“回家”。
身为中航生物的执行总裁,年轻的王沁怡为企业带来全新活力。“虽地处宁夏,但我们开拓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脚步没有受限。而且,当地政府也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乐观的王沁怡说,“在宁夏,一切都很方便”。
培训人才拔“穷根”
日近傍晚,陈德启的有机葡萄产业园内,一群工人散布在一块正待开发的戈壁滩上,捡拾碎石,有说有笑。
“他们都是附近闽宁镇的村民,现在是我们葡萄园的员工。”陈德启说。12年来,这座葡萄园帮助当地近3000名老百姓解决就业,走上致富之路。他在葡萄园里种植的500多万株白杨树,则成为戈壁滩上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要“输血”,更要“造血”。侨企来到宁夏,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创造就业机会,培养技术人才,吸引省外资源,助力脱贫攻坚,注重生态环保,为这片土地注入丰厚养分。
梁少荣的企业就一直致力于此。
过去,宁夏不少贫困地区的年轻人缺乏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工作,“穷根子”久拔不掉。梁少荣的企业和职校建立合作后,将厂房建进校园,把课堂变成学生们的实操平台,还从外省甚至海外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培训。
能力强了,视野宽了,年轻人的世界更大了。一些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梁少荣的企业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则被输送到奇瑞、美的等大型企业。
“这些精通电子技术的学生上手很快,因此很受企业欢迎。现在,他们的月均工资基本都能达到6000元以上。”这令梁少荣备受鼓舞。2016年,他将这套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宁夏石嘴山市,将科技扶贫拓展到更广范围。
粗略统计,梁少荣的企业和学校合作,已培养技术人才8000余名。人才“血管”疏通了,年轻人的创新活力迸发了,企业乃至整个地区都从中受益无穷。
梁少荣说,这些年,他的企业每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已拥有50多项自主专利,在智能制造机器人、3D打印、激光显示等新兴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我们更希望以此为宁夏的新兴产业发展储备人才,提供新鲜血液,让这个地区的发展更有前途。”
侨是一座桥。凭借丰富的人脉资源、开阔的发展思维,侨商们为宁夏注入持久强大的发展后劲。
在中航生物的办公楼内,“生物医药工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招牌十分醒目。王沁怡还记得,2011年,在父亲的努力下,一场有关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银川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干细胞工程专业委员会的2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于此。
“一场高新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在银川举办,请来这么多院士参会,而且是由一家侨企承办,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王沁怡说。此后,随着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每年全国相关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都会来到银川,和中航生物以及当地的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王沁怡加入企业后,非常重视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招募,海归员工的比例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