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2018高考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给2035年的一封信”刷爆朋友圈。其实,在2018年1月1日的央视新闻频道特别系列节目《写给2035年的信》中,西北工业大学杰出校友、歼-20总师杨伟,就给2035年的歼-20写了一封信。让我们看看他会如何作答。
来源:央视新闻
《写给2035年的歼-20》
出生时,
你是西南一隅的电光石火,
喜悦在这头,质疑在那头。
展开剩余96%
长大后,
你是珠海航展的惊鸿一瞥,
自豪在这头,
振奋在那头。
后来啊,
你是祖国海天的坚强卫士,
担当在这头,威慑在那头。
而现在,
你是战鹰家族的不老传说,
引领在这头,希冀在那头。
杨伟
歼10S战斗机、歼10B、歼10C、枭龙,枭龙S
歼20战斗机都作为总设计师
创造了一个个国内史无前例的记录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梦开始的地方
“不论做什么,都要把它做得最好,而且一定要做成一件大事,要成就一番事业。”就是带着这样单纯质朴又“敢为人先”的抱负,热爱航空事业的杨伟从初中毕业开始,就为了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而奋斗,从未停歇,从未退缩。
1978年初中毕业时,杨伟就报考了西北工业大学。当时的杨伟年仅15岁,才刚初中毕业,就在高考中考出了优异的成绩,被西工大的老师一眼相中,坚定地把他招进了西北工业大学。从此,杨伟成为了西工大空气动力学专业的一员,跨进了航空事业的大门,开始执著地去追求他那航空报国的远大理想。
1985年毕业,杨伟被分配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这份工作是他努力争取来的,因为他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题目就是该研究所关于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研制的内容。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杨伟带着一名热血青年的志向和抱负,开始真正投入到他所向往和热爱的飞机设计工作中来。
“那时的我就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径直来到了当时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办公室,说能不能给我一个可以了解全所各方面科研情况的工作。到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老总师给我讲的话:
“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从你自己脚下一步一步地开始,把每一步走好,那么你自然就能够做得更大,做得更深。”如今在事业上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和诸多荣誉的杨伟,在追忆往昔时依然难掩激动之情。就是凭着这一股子冲劲和勇气,杨伟被安排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杨伟去的研究室正是为了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而刚刚成立的,直接对应的是四大关键技术之一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制。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先进歼击机的典型标志,是某重点型号飞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和全机研制工作的成败,技术难度相当大,风险也很高。世界上先进国家采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都遭遇过严重挫折,西方国家对我技术上更是严密封锁。当时有一位外国专家断言:中国科技人员不可能过“电传操纵”这一关。还有人说,中国人研制飞机的水平停留在小学阶段。
各种各样的议论传到杨伟耳里,引起很深的刺痛,更激起他奋斗的豪情。杨伟在研究所的第一个课题是对飞机在紊流中的影响分析。这虽然不是高精尖的课题研究,但也极具应用价值。他像一个在岸上鼓足了干劲的游泳健将,长吸一口气,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两个月过去,课题圆满结束,其计算结果令大家非常满意。
三个月后,研究所里新成立了一个四人研究小组。杨伟,一个才来研究所五个月的年轻人,就被提拔为独当一面的专业组组长,其间所饱含的信任与厚望让杨伟信心倍增,同时也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因为这个研究组的任务是确定飞行控制系统的结构,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是空白。
随后,所里又成立了飞行品质与飞行控制研究室,设置了四个全新专业组。杨伟先后担任了这四个专业组的组长。他和同事们一起,在没有任何对外合作与国内类似系统研制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鏖战,先后完成了飞控系统的核心飞行应用软件的开发,研制出了一流的飞控系统地面综合试验设施和可移动式飞控系统机上综合试验设施,确保了国家某重点型号首飞安全。
杨伟在飞行控制领域里所展现出的优良专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同,他逐步开始担任起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工作。
在前辈的关怀下重拾初心
随着某重点型号研制进程的推进,研究所决定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于是从杨伟的组里抽调了一大半人。看着骨干抽走,看着自己的战友离开已发展很好的研究领域,那不是又回到三年前四个人的时候吗?想着想着,杨伟就对自己的前途、未来感到迷茫。最后他决定去日本留学。
留学日本的手续办得非常顺利,最后只等签证了。杨伟向研究室主任请示时,主任虽然心有不舍,但还是默许了。他最后交给杨伟一个新课题,希望他能把方案做出来再走。杨伟不想辜负主任一直以来的信任,就接下了任务。
方案做完了,在汇报会上,主任让杨伟把方案向宋总作了详细汇报。宋总说,非常不错。主任借机故意向与会所有领导说,他要走了。散会后,宋总把杨伟喊到面前,温和地看着他说:
别走了!
三个字,短促有力,浓厚深情,一个长者对一个年轻人的呵护、爱惜;一个毕生致力于航空事业的前辈对一个执著追随者的欣赏、鼓励;一个领导对一个下属的期望、要求,都包含在了里面。就是这三个字,让杨伟坚定地留了下来。
后来每到一个单位,每见到一位领导,宋总都是这样向对方介绍杨伟的:“这是杨伟,将来是要接我的班的。”这位长者、前辈、领导对杨伟毫不吝惜的赞美,让杨伟心里温暖无比。从此以后,在任何困难面前,他都没有想过退缩,因为 他不能辜负宋总对他的期许,更不能辜负祖国航空事业对他的期许!
歼-10
在紧迫的时间里爆发潜能
在参与重点型号研制的几十年中,杨伟始终与时间赛跑。负责的项目越多,他的干劲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