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干部抱怨:工作汇报不会写,写不好;调研报告要求高,难把握。由于终日端坐,盯“墙”创作,文章虽然不少,但有用之言不多,好作品更是少见。为何?根源就在于,这些文章缺少基层的润色。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些党员干部常年待在机关大院,与基层联系甚少,论起政策制度来可谓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但在联系实际问题上,却习惯含糊带过,甚至顾左右而言他,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缺乏建设性和感染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做足基层功课。
要多动腿。党员干部要有基层意识,不能等遇到问题时才想到下基层,平时也要常到基层走走看看。换言之,党员干部既要出得办公室,又要入得乡村街里,能够从基层体会政策落实的情况,在人情世故中寻找时代精神的闪光点。这样一来,写作思维才不会被文山会海同化,文字作品才不会千篇一律。
要多动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党员干部要带着问题下基层,基层是检验政策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的演练场,也是舆情易发多发之地,更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第一线。在调研过程中,如果不懂装懂、刚愎自用,很容易引发新的矛盾,使调研工作处于被动。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多动嘴,既要弄清调研中涉及的问题,学会倾听与调研问题密切相关的“弦外之音”,也要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己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己之行树立起党员干部勤政爱民的良好形象。
要勤动笔。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写作的功力,一方面来源于日常工作材料及基层调研资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写作过程中闪现出的奇思妙想。有的干部不屑于动笔记录,认为只要头脑好,便能信手拈来,殊不知,百密一疏,再好的记忆,也有会有所遗漏。勤于动笔记录,善于总结创新,老生常谈才会有新意,字里行间才会有人气,制式写作才会有生机。
公文写作需要基层的润色。成就一篇文章,不仅需要遣词造句的文字功底,更需要知行合一的担当意识。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成为常态化的今天,进行文字创作万不可闭门造车,而应去官气、接地气,坚持群众路线,做足基层这门功课。 (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