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思想,在于认识事物的角度。我们先来找找认识写作的角度。写作就像煲汤,要下慢功夫,想要在短期内获得很大的提升,是有难度的。但通过短期培训,进一步坚定写好文章的信心是可以做到的。
古人有一句话:“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如果说一般性的写作是在记录个人所见所闻,是在准确传递信息,那么,围绕党和国家大事履职建言,就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直接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建议,则完全可以说是在从事“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好文章,就不只是家长里短那么简单,而是每个人都要学会肩负的重大责任。
对于写作的理解,到一定的层面上,绝不只是简单的码字,更不只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学问、修养、精神、思想和情感,展现的是团队和集体的智慧、战略、胸怀、气度和视野。古人说,文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常常需要做会议记录之类收集、整理意见的工作。但这样的收集和整理,不是机械的装框,也不是盲目的加减,梳理观点的过程无形中是一个理解、消化和加工的过程。很多同事长期研究某一领域的工作,既熟悉业务和政策,也熟悉多年来的调研过程,在有关的文稿中适当融入个人的见解,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写作是否可以进行分解,也就是分门别类去认识呢?我想是否可以从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的角度来看。阵地战,就是正面对抗,以抢占固定的阵地为目标,需要强大的火力掩护,比之机关写作,是否可以比作重要的领导讲话、理论文稿和综合性文稿的起草;运动战,是在很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比之机关写作,是否可以比作机关各类视察、考察、调研报告和综合信息的起草;游击战,配合总体的战略部署,通过快速灵活的袭扰牵制敌人,是否可以比作机关办公类公文的起草,比如呈批件、工作总结、情况汇报、活动方案等等。当然,这样的区分必然是不严谨的,但我想在写作上,应该首先立足打好游击战,积极学习运动战,力争能打阵地战。当然,这些比方都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所谓思想,在于认识事物的角度,但如果不切实际,思想就不能落地,终究只是一个角度而已。解决问题,就要思想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要不断积累经验。而所谓经验,在于把握事物的细节。
关于写作的经验和方法,网络上传播的,各种书上写的更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应该说,只要是有依据、被检验了的经验总结,都是对的,但把对的东西放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就不一定有用,更不一定管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都不尽相同,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效果未必好。正如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所缺乏的营养元素必然不同,对同一种营养品的吸收也有所差异。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感悟、体会和总结。古人说“文无第一”,某种程度上就是说写文章的方法有很多,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不能说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
但提高写作能力有没有值得每个人都借鉴和效仿的经验?有。 “文无定法,有章可循”,就是说写文章虽然没有固定的章法,但还是有基本的规律。掌握基本的规律,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基本的规律也很多,又有哪些是最重要的呢?有人曾提出了写作的三个关键:一是文字基础,二是熟悉情况,三是熬夜。我个人体会,这十个字的概括很全面、很深刻,是写好文章要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
关于文字基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写作就是对文字的指挥、调配和运用。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士兵,只有从研究文字的历史发展和内涵入手,才能谈得上调兵遣将,才能谈得上交换、比较、反复,才能谈得上语法、逻辑和修辞,才能进而去追求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才能最终实现“信、达、雅”的目标。正所谓,没有士兵,哪里会有兵法。写文章就像盖房子,文字就是砖头,砖头的质量不过硬,整个建筑的质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高中课本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作家要锤炼语言》,作家是专门和文字打交道的专家,都要锤炼语言,更何况非专业人员。关于熟悉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上情”和“下情”的结合,上情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情就是具体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毛主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就是说要用科学的方法把情况搞清楚,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搞调研、提建议也如同医生看病,要把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性研究清楚,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关于熬夜,我想就更好理解。写文章也如同下厨做饭,必须精力专注,才能掌握好火候;又如同运动竞技,必须集中注意力,才能在快速的攻防转换中做出迅捷的反应。《大学》开篇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保持思维的稳定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必须要安静下来。“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熬夜只是形式,本质在于心定、心静和心安。
写作就是要追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这句话非常深刻。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这让我联想到表演,表演的极致追求,就是还原真实或尽可能地还原真实,因此演员特别强调信念感。我想,对于从事写作的人来说,信念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动,亦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坚守;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浪漫,亦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意;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情怀,亦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赞叹。古人物质匮乏、条件简陋尚可以,今人物质充裕、信息发达,应该更可以,应该留下更多富有诗意和哲理的创造。
“功夫在诗外”,写文章从思想和经验两方面入手,就要力求内外兼修、技道并进、知行合一。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起砥砺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写好全国政协的“经国大业”,也写下我们人生的华彩乐章。(中国台湾网网友:李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