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流行语滥用对精神生态的破坏

摘 要:滥用流行语是当前语言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不过应把热词和流行语分开,两者都被高频使用,但流行语是新词,没有收入到词典中,热词不是新词。流行语可以是词、短语或者句子,流行语的构式框填形式使流行语进一步扩散。马赛克流行语是语码混用现象,它们不合汉语交际习惯和使用规范。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当代流行语对人们的精神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流行语滥用导致理性消解、品味低俗、阶层固化加剧、语言创造力降低等。

关键词:流行语;精神生态;破坏

一、流行语界定

近年来,一些媒体或研究机构陆续开始发布自己的年度流行语版本,这已成为公众的一件年度大事。例如《咬文嚼字》杂志最近5年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

2012年: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舌尖上、躺枪、高富帅、中国式、亚历山大、最美、赞、接地气

2013年: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微××、大V、女汉子、土豪、奇葩、点赞

2014年:顶层设计、新常态、打虎拍蝇、断崖式、你懂的、断舍离、失联、神器、高大上、萌萌哒

2015年: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

2016年: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一言不合就××、蓝瘦,香菇

顾名思义,流行语的主要特征是流行,也就是广泛传播,郭熙给流行语下的定义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1]。“某个时期”意味着流行语具有阶段性,有一个从出现到集中爆发、病毒式扩散再到逐渐衰减的过程,到了衰减期,就慢慢地不再流行了。流行语大多数由某个新闻事件产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个新闻事件的影响时间有限,流行语的流行时间一般在3个月左右。“某些人”意味着流行语的语域性,也就是流行语在特定地域或特定行业、特定群体中流行,带有方言或黑话性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发布的“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分综合类、时政类、经济类、文化教育类、科技类、体育娱乐类、社会生活类、民生类等,每个类别都有自己的“十大流行语”,就突出了流行语的语域特点。但有不少流行语并不限定或者很难界定流行范围,具有全民性,因此,区分语域并不是流行语的本质特征,《咬文嚼字》杂志就没有区分十大流行语的具体使用范围。

流行仅仅是流行语的表现,是否流行可以通过统计出现频率来判断,一定时期内的高频词往往是这一时期内流行的词。但流行语在本质上还有创新的特点,因为只有新鲜的“事物样态”或者“行为方式”才能激发和维持民众的兴趣。流行语基本上都是新词或旧词新义,如《咬文嚼字》杂志历年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躺枪、点赞、逆袭、断舍离、神器、脑洞、网红、创客、洪荒之力、供给侧”等都是新词,“光盘、土豪、打虎、宝宝、套路、小目标、香菇”等虽然是旧词,但它们都有了新的含义,算是“旧瓶装新酒”。如果仅仅抓住流行这一表象,有些不属于流行语的热词也会划进流行语的范围[2]。热词虽然也是高频词,但它们无论词的形式或意义都没有创新,只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关注焦点。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只能算热词,如“国家安全、难民、民间投资、杨绛、欧洲杯、抗洪”等,这些词语都没有创新,虽然在媒体中出现频率很高,但只能算热词,不是流行语。

流行和创新是厘定流行语的两大原则,但这两个原则本身不太容易把握。是否流行可以通过测量词语的出现频度来确定,但词频统计的时间、范围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就不一样。并且,多大的频度才算流行,这也很难划定。词频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处理,但词语是否创新,是很难让计算机来裁断的,这需要专家通过人力来决定。所谓“十大流行语”,不同的发布机构有不同的遴选标准,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而且,他们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与大众的语言感受也可能存在偏差。所以,流行语的界定有时候只能作模糊处理。

二、流行语的结构特点及易感人群

流行的东西一般具有轻简方便的特点,所以,流行语通常以词和短语为主,但句子也可以成为流行语,如“厉害了我的哥”“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言不合就××”“××的小船说翻就翻”“我可能××了假××”“皮皮虾,我们走”。流行语的结构形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固定的,在使用过程中不改变流行语的形态;另一种是构式流行语,如“被××”“××门”“××秀”、“ ×二代”“××的不是××,是寂寞”等,其中的“××”可以被不同词语填充,构式中的“××”孽生形式使流行语获得更宽广的扩散范围。

从构成符号来看,流行语除了正常的汉字构词之外,还包括字母词如“out、duang、pk、no zuo no die”、数字词如“1314、555、7456、88”、杂糅词如“hold住、牛B、互联网+、大V”等。在普通话语码中夹杂英语语码、数字语码等,就像语言中的一块补丁,陈原用“语言马赛克”来指称这一语码混用现象[3]。马赛克流行语还包括日语词“欧巴桑、撒哟拉拉、卡娃伊”、韩语词“思密达”等,这些音译词不像“沙发、巧克力”等早已被全民认可并成为汉语词汇中稳定的一员,它们兴起时间不久,除了一些喜爱观看日剧和韩剧的年青人,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马赛克流行语也包括了“猴赛雷、港真、伐开心、肿么、捉急、蓝瘦香菇”等方言中的词语或方言读音的普通话词语,前几年流行的东北方言词语“忽悠”“嘚瑟”收入到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不是普通话中的马赛克了。

某个流行语集中爆发时期,会与一些传统词语恶性竞争,挤占传统词语的生存空间,这些传统词语在某个流行语不再流行之后才重新被大多数人使用,但对某些人来说,这些传统词语可能永远被某个流行语取代了,哪怕这个曾经的流行语以后再次说出来时会被人讽刺成“老土”。大多数流行语最后都被人抛弃了,只会留下一些语言的痕迹,让后人去研究这些词语在当时的意义,但也会有一些流行语进入到了汉语中的一般词汇甚至基本词汇中,不再流行,却被比较稳定地使用,比如收入到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雷人、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词语。从人群来看,娱乐节目主持人、网民、年青人、大学生等最容易成为被流行语模因感染的宿主,一个人被流行语模因多次感染之后,他往往就是最好的宿主,如果没有流行语,他会觉得语言乏力,在某个流行语消沉之后,他会积极地去寻求新的流行语模因,主动要求被感染。

德迅网 » 流行语滥用对精神生态的破坏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