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算学分、无需签到的学术类讲座,因学生太多,被迫两次更换教室,上课时依然有近百人“站票”听完全场。这是一堂写作课,是复旦大学首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学术论文写作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指南入门。
写文章从小学教到中学,怎么大学又要学了?复旦大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徐雷直言,“原因很简单,就是大学生的写作训练太弱。”连过道都坐满了人的大教室,印证了学子迫切的需求。
挤进400人“学作文”
《重磅福利!复旦通识学术写作指导计划开始了!》一条微信公告近日让复旦学生们奔走相告,“希望得到更多操作性强的指导”“太需要了,一定要早点去”……一时间很多留言涌入后台。组织方复旦通识教育中心老师一看这情况,赶紧把原来准备的较小的常规公共课教室,换成了77个座位的第五教学楼5102。下午上课前,又紧急把教室换到5301,300个座位,比之前多出两倍。
上课前25分钟,5301已座无虚席。负责首讲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俞志元老师上课时,教室后方已站满了人,两边过道也坐得满满当当。
“学术写作,不是工具性写作,不是创意写作,更不是文学性写作。它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简单来说,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尤其注重缜密性、理性化、说服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说,在研究型高校中,学术是大学生活的一种训练方式,而写作则是学术的主要呈现方式,写作能力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从兴趣里找到论文选题
“最想从课上了解,写论文时可以用哪些调查方法,论文的标准结构是什么,我可以看哪些书自己学习。”新闻学院大一学生朱毅铭说。讲台上,俞老师从最基本的定义讲起,“论文的一般性结构,包含标题、摘要、背景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框架、数据和方法、分析、讨论与结论,以及最后的参考文献。”
她特别指出,论文的论证过程包含五要素,其中“承认与回应”部分尤为重要。因为论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读者阅读时往往会有问题有质疑,而作者应在写作过程中预估到并完成逻辑严密的提前回答。俞老师以自己的论文举例——“曾经大量观看电视暴力内容的小孩,长大后会因此认为暴力行为是日常的合理的。”这样的论述显然会引起读者疑问,因为看不出相关性。如果能够加入客观叙述“一般情况下,幼年时期大量接受的内容,往往容易深植价值观,进而把反映这一价值观的行为视为合理”,就会更有说服力。
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一学生李亚南说,获得的特别有用的信息是,如何把感兴趣的宽泛领域变为可以做深入研究的选题的介绍——找到兴趣的关键点,将其具体化为一句带问号的问题,寻找问题的社会价值,论述理论意义将其上升为“理论难题”,寻找证据的来源……一步一步,非常有可操作性。
从学术基本功训练做起,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此次系列讲座中,9位不同专业擅长学术写作的教师将传授“干货”,主题涵盖:互联网时代的学术阅读和文献管理、文学论文的几种常见形式、学术论文选题策略与写作技巧、学术史回顾的写法、参考文献的正文引用与文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