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羡林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季羡林善于观察身边的景物,抓住景物的千姿百态,做到了情景交融。被写进季羡林作品的景物,被烙上作者的印记而表现出了直面人生、超脱旷达的胸襟的特点。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游记卷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游记卷》是专为中小学生精选的具有写作指导功能的大师文学作品,主要是季羡林文游博闻的游记文章。和大师一起去游学,行走,是游记文章的绝佳典范。
书中收录了季羡林云游各地,记录见闻、抒发情怀、探讨道理的文章,如《奇石馆》《神牛》《富春江上》《火焰山下》《重过仰光》等21篇文章。读者可以跟随季羡林的脚步,通过文字,重走季羡林去过的地方,感受大师在那时那景中的心情。
在季羡林的游记文章中,并不仅仅只是对游览过的景、地的叙述性与流水性的描写,而是对游学、行动过程中的观察、感想的记录,十分值得所有的中小学生学习。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读写卷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读写卷》是专为中小学生精选的具有写作指导功能的大师文学作品,主要是季羡林分享自己读书和学习心得的文章。季羡林在藏书和书评方面颇有建树。
书中收录了季羡林对于书的感悟,如《偷得浮生半日闲》《清华园日记》《我在北园中学的生活和学习》《推荐十种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我和东坡词》等24篇文章。他爱读书,爱藏书,与书结下了深刻的“不解之缘”。
在季羡林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到季羡林和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了解书对于他而言的特殊意义,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让中小学生对于书和季羡林、对于“书卷多情似故人”都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选段摘选
1.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人物卷
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节奏和韵律,本来都是诗歌的特点;但是,在优秀的散文中也都可以找到,似乎是不可缺少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好比谱乐谱,有一个主旋律,其他旋律则围绕着这个主旋律而展开,最后的结果是: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读好散文,真如听好音乐,它的节奏和韵律长久萦绕停留在你的脑海中。
——《写文章》
2.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记事卷
中学生的文章,几乎都不是什么大题目,好多看起来只是身边琐事;然而,同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样,其含义一点也不小,而是非常非常大的。他们那童稚的目光,晶莹澄澈,天真无邪,穷幽烛微,不为大人们常有的成见所蔽,能看到成年人,特别是我们老年人所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写作技巧也淳朴无华,只有实事求是之心决无哗众取宠之意。
——《<中国著名中学作文精华·北京四中卷>序》
3.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写景卷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在整篇文章的气势方面,也不能流于单调,也不能陈陈相因。
我们写东西,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种风格,应该尽可能地把不同的几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季羡林选集跋》
4.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抒情卷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
——《季羡林选集跋》
5.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议论卷
一个人写论文,不管多长,总都有一个整体概念,整体结构,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如果一旦分拆开来,则驴唇难对马嘴,宛如一个八宝楼台,分拆开来,不成片段。
——《<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跋
6.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游记卷
他们写庄重典雅的大文章时一定是惨淡经营的,讲结构,讲节奏,字斟句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丝不苟。但是,如果即景生情,则也信笔挥洒,仿佛是信手拈来,自成妙文。信手拈来的妙文是在长期惨淡经营的基础上的神来之笔。
——《读<敬宜笔记>有感》
7.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读写卷
鲁迅先生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说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样,管得过多,管得过严,管得过死,这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