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是动态发生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新闻稿件的采写制作中,诸如:信息来源、素材收集、新闻事实、传播效果等方面的新闻架构也是处于动态的区别与联系中,本文就其中的一些特点作出解读。
关键词:信息素材事实传播
一、信息来源的区别与联系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传统媒体行业迎来了挑战和机遇。原先的靠腿跑、靠耳听、靠笔记的传统获取信息方式,其效率低下的弊端已经显现,与之相对的“网络直播”“双微”等新兴媒体渠道正在绽放光彩。两种方式虽有差别,但都遵从着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的关键性。
记者不可能是每一条新闻的目击者、亲历者,只有搜集到大量的与事实相关的、准确的消息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使报道准确真实。在实际采访中,信息来源可分为“官方说明”与“第三方声音”。区别在于,官方说明是基于事件事实发声,不臆断、不歪曲,能做到信息传播的客观、准确。而“第三方声音”的信息来源更为广泛,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较容易出现以偏概全、个人臆想的信息夹杂其中。不可否认的是,“第三方声音”从信息传播速度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它往往借助于网络渠道,利用多种互动社交软件进行诸如:“图片”“短视频”“辩论”等方式,以更加利于公众接受的角度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必须严守真实、准确的尺度,对消息进行多方验证,对带有个人主观立场、利益动机的消息源保持存疑态度。
二、素材掌握的区别与联系
一些记者在入行初期,可能会遇到新闻素材掌握不全面,或获取的新闻素材与采访目的不符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采访中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没有引导出被采访对象的述说兴趣;要么是提出的问题“高、大、空”,让被采访对象也只能泛泛而谈。还有一种情况是,被采访对象有意避之不谈,左右而言他,虽然在采访中表述了很多精彩“论点”,但是个人主观意志太重,得到的新闻素材言不符实,只能弃之不用。
出现以上的情况,就要谈及新闻素材的掌握了。新闻素材不只是单指在采访活动中从采访对象处获得的新闻信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采访前期,记者在得知采访内容后,根据采访计划作出的前期准备。在采访前期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客观的了解,再根据了解到的线索,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引导对方侧重于对公众迫切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阐述表达。比如,在人物专访中,首先要了解受访者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等信息,在采访中把握采访的节奏,往往在这种主动式的采访过程中,受访者更易客观地表述受访内容。正是因为对新闻素材前期的精心准备和策划,采访目的明确、设问直指要害,使得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更加丰满有效。
三、新闻事实的筛选
在社会活动中,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事件发生,要在其中选取作为新闻报道的事件,就要甄别出普通事实和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采访报道中,必须保证事实第一性的位置,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从普通事实中挑选出可作为新闻报道的新闻事实,而且要保证事实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件新闻事件会因为媒体所选取的角度不同,而演变出多个版本的新闻事实,但这并不妨碍新闻事实遵从真实性的原则。新闻必须先有其事、才有报道,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尽量以第一时间、第一视角进行新闻点的筛选,运用物证、书证、或相关人员来确认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要在全面的新闻报道内容上严守总体真实的原则,不以偏概全,对受众造成误导。在具体的写稿过程中,对事实的叙述要具体,要做到标题和正文符合,要防止臆断和片面性,减少副词、形容词等修饰性用语,除非得到确凿的证据,否则不要轻易使用“最大”“最好”“最坏”等形容词。不要用文学化、煽情化的手法渲染事实。
四、传播效果的区别与联系
在新媒体时代,点击量一度成为了评价一篇稿件质量的指标数。广大受众在接受信息后,可能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产生变化,这种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目的。媒体及其从业者在“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下,更加注重报道角度的选择,力求角度和策划更加新颖,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如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应当拓宽自身的新媒体容积,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载诸如图片、视频、直播等形式,从多角度支持传统客观的新闻报道内容。
在这样的融合发展下,也更加有利于媒体揣摩出受众的接受广度和深度,从受众反馈的信息来策划更深层次的报道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注重传播效果的同时,仍然要严守新闻纪律。新媒体“自由度”较大,一些不实的言论可能充斥其中,按照比率来说,其发生虚假报道的可能性更高,传统媒体在拓宽新媒体传播的同时,仍然要设置关卡,卡掉那些“假大空”的不实报道,加强监管,提高新媒体的可信度,从而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吸引力,也切实提高与群众的融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