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博士不唯论文” 也是一种赋能增效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4月22日新京报)

在公众眼中,博士体面光鲜、拥有锦绣前程;然而,不少高校要求博士在高档次刊物上发表两篇左右的论文,让许多博士为之发愁。发不了论文毕不了业,拿不到博士学位;一些博士因为完成不了论文发表的任务,不得不推迟毕业。

作为知识界的精英,一些博士并非写不出好文章,而是难以发表在高档次刊物上。在供求失衡的格局下,文科博士生在C刊上发表论文的竞争很激烈,怎么办?拼学校、拼导师便成为论文发表的一种乱象,同样一篇文章,博士生所在的学校名气越大、导师在学术圈和社会上的声望越高,论文发表的概率也就越高。

当学术评价“唯论文”,难免会产生畸形的利益链:少数深谙论文写作和发表套路的博士生,不仅能很“高产”,还能将论文写作和发表作为一种社会交换和利益变现的工具;一些学术期刊则成为“香饽饽”,向博士生们收取版面费,僧多粥少之下,难免滋生腐败;部分学术期刊的工作人员,享受了稀缺资源带来的种种便利与好处,成为高校师生们想方设法迎合和讨好的人物。

学术说到底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博士生们静得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可是,在“唯论文”指挥棒的裹挟下,当论文发表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评价指标,许多高校就难免陷入了单一化评价的窠臼之中。更何况,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很容易造成教育不公平。不同的学科、专业,在论文发表上难度不同,有的博士轻轻松松就能毕业,有的博士拼尽了全力却依然难以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博士唯论文”的紧箍咒固然让论文数量不少,却并不意味着论文高质量,甚至还助产了一些学术垃圾。

学术研究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慢工出细活,需要手与心相连。敢为天下先的清华大学,率先实行“博士不唯论文”,既尊重了学科特点和差异,又创新了学术评价体系、净化了学术圈生态。这或许会让学校在论文发表数量上没有那么耀眼,却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出产更加多元化的高质量学术创新成果。

  1. 国鸿公司召开2018年度宣传信息工作会议
  2. 2019年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春季专利审查员招聘220人启事
  3. 2019贵州习水县土城镇人民政府招聘到村(居)工作人员公告【招13
  4. 渝北中学自编古诗报刊出炉 看初二学生如何在古诗词中探寻“诗和
  5. 盖伊·特立斯:记者要像作家那样写作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